首页期刊导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顾海良

月刊

1672-4038

xuebao@naea.edu.cn xuebao2011@163.com

010-69248888-3120/3122

102617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在全国教育管理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7年创办以来,本刊以"交流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管理研究、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宗旨,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全国高级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芸萃知名学者和有关官员来院讲学的精彩报告和最新研究成果:广泛交流教育管理改革的新经验、新认识及有关社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力推介教育管理改革的成功范例:关注教育管理改革的热点、难点,有计划地组织专题研究,引领教育管理研究的前行方向,使刊物成为了教育管理研究等领域学术争鸣的园地,教育政策宣传、解释、咨询的渠道,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话的平台,教育决策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构建双向互动关系的桥梁。全体编辑同仁正在为打造学术名刊而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一流"大学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任友群
    3-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将创新、高效与绿色有机融合,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新质生产力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不断演变,成为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内外高校服务生产力发展的经验证明,高校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双一流"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多维度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跃升.当前,"双一流"大学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上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服务产业能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有组织科研等,更好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新质生产力"双一流"大学多维度服务发展路径

    加快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陈劲肖轶群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一类创新范式,原始创新在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从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分类的原始创新概念理解出发,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原始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高校发展同质化、科研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不完善、基础科学支持力度不足、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原始创新文化氛围不足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的统筹协同、分类完善科研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探索多元化投入与长周期支持机制、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以及强化创新教育和环境打造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

    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分类视角

    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周作宇陈熠舟杜瑞军
    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及其走向的反映.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以苏为师"话语体系的抉择、"革命化"话语体系的滥觞、"学科化"话语体系的反思、"自主性"话语体系的自省四个阶段,面临着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新要求."谁在说""说什么""如何说"是理解话语体系内涵的关键所在.理论与实践之争、本土化与西化之辩反映了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境遇和不同立场.坚持高等教育学科化建设、坚持高等教育研究切入实践、坚持高等教育交融互鉴是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

    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教育实践学术研究

    地方师范大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何为、难为与可为

    姜凤春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师范大学是构成教育强国的基本要素,是教育强国整体生成不可或缺的"生成元"与"培养基",是培育基础教育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力量.教育强国背景下,如何释放地方师范大学的能量、发挥其功用,既是整体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之问,也是全面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之责.地方师范大学是将师范生转化为未来数以万计高素质教师的重要阵地,是推动"地方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共同体持续优化的中坚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连接作用、转化作用和助推作用.受历史和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地方师范大学的连接、转化和助推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彰显和释放,这成为阻碍地方师范大学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困境.地方师范大学需重申与重拾师范教育本位性、强化与彰显教育家精神引领性、凸显和释放学科交叉功能性、夯实与增强数字技术支撑性、强化与推进区域服务导向性,助推教育强国的整体实现.

    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强国师范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论教育家精神

    孙杰远
    44-5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教育家精神在教师个体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教育境界等方面体现其内在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作为价值底色、道德情操作为重要尺度、育人智慧作为实践力量、躬耕态度作为动力支持、仁爱之心作为情感基调、弘道追求作为发展方向,构成为教育家精神结构的生动表达.推动教育家精神之生发,需围绕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和结构,以三"立"、三"教"、三"心"、三"情"为实践维度,进而充分展现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独特性和时代性.

    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

    论教育的自成目的性——基于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思考

    王志鹏刘旭东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呼唤着教育自成目的性的理论研究.教育的自成目的性生发于教育对人之存在本性的切实关怀,以教育工具价值之于教育内在价值的随附性为核心内涵,以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实践旨趣,对彰显沟通交往的教育性、守卫教育公共精神及增强教育内在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时以来,教育在迎合社会需求中对人的忽视、在转型过程中对公共精神的遗忘以及技术理性对教育内在活力的桎梏共同遮蔽了教育的自成目的性,导致教育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需要复归教育的自成目的性以扭转之.为此,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推动教育回归育人原点;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着力凸显教育的探究性,充分彰显教育的内在活力.

    教育自成目的性内在价值教育功利化倾向

    作为未来教育的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研究

    刘伟兵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赋予劳动"自主性",出现了智能劳动、数字劳动、情感劳动等新劳动形态,进而让社会协作和总体工人现象从物质生产劳动领域深入到精神劳动领域,出现了精神劳动"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现象.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变革对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还需要劳动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内容是否需要更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抓住这一技术变革机遇的历史条件之下,劳动教育具有真正彰显未来教育的可能,不仅逐渐凸显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够进一步紧密结合生产劳动,蕴含智能劳动、数字劳动、情感劳动教育,成为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劳动教育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劳动逻辑,平衡资本逻辑,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劳动教育未来教育生产劳动劳动逻辑

    劳动形态的数字化变革及教劳结合的再认识

    类成阳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劳动教育进入党的教育方针并取得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的地位,教劳结合这一带有鲜亮中国底色的教育原则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迎来了助推新变革的契机.劳动形态的数字化变革使劳动泛化,非物质和非生产劳动逐渐凸显;使劳动融合化,数字劳动这类复合型劳动日益普遍;使劳动模糊化,劳动和非劳动的界限愈发游移.为此,教劳结合应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立场,在数字时代谋求提升与非物质和非生产劳动的关联度、注重科技教育以涵盖数字劳动等新劳动形态、着力建构数字时代的技术观以巩固人的主体性,适应劳动形态的数字化变革.最终,以数字技术为中介,推动人转向以知识生产为中心的间接劳动并助力学习型社会在数字时代的建构,实现劳动形态数字化变革下的教劳结合.

    劳动形态数字化变革教劳结合

    "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基于河南省高考录取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筱璐吴宇川丁延庆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试图解决高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动力减退等问题.基于2018-2022年河南省高考录取数据,利用"双一流"建设名单动态调整所形成的自然实验机会,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第二轮名单公布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入选第二轮名单能够对生源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身份效应";学科入选第二轮名单在一定程度降低了相关专业的生源质量,但对同一高校内部普通学科专业的生源质量存在积极影响;公开警示机制相对温和,对受警示对象的生源质量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第二轮名单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并没有比同区域的其他高校、学科拥有更加明显的生源改变.据此认为现有动态调整机制难以撼动高校金字塔式格局.

    双一流动态调整生源质量身份效应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度重点选题计划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