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今农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今农业
古今农业

隋斌

季刊

1672-2787

bjb@zgnybwg.com.cn

010-65096052

100125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古今农业/Journal 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与融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带养殖技术体系的建立

    王斌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并非海带的天然产区,解放前只能依靠进口海带.20世纪50年代,位于青岛的山东水产养殖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成功探索出一套海带全人工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海带筏式人工养殖法、海带夏苗自然光培育法和海带施肥法等,实现了商品海带的生产,并通过南移养殖扩展到中国南部沿海.大跃进运动中,海带养殖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生产运动,海带养殖技术得到广泛深入的推广,由此也带动了中国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海带全人工养殖技术的成功,实现了海带在自然分布区之外的生长,也改变了中国依靠进口海带的历史,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案例.

    海带养殖大跃进海带筏式养殖法海带夏苗自然光培育法

    中国家水牛起源通考

    周宇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殷墟发掘大量水牛遗存至今的一百年间,中国水牛的驯化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热点,经历了数次反转.笔者结合考古学、史料记载和遗传学等研究重构了中国水牛的驯化历程.中国的家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被吴越先民所驯化,考古发现的"圣水牛"本质上就是中国现存水牛的祖先型.先秦时期,家水牛被称为"牛"和"兕","水牛"之名词来源于汉代传入的佛经,原指产于西域诸国的河流型水牛,大约到晋代才用于指代中国的家水牛.在戎狄等游牧民族将原产西亚的黄牛带到中国北方草原,再由商人引入中原地区以前,产于吴越之地的水牛是中国唯一的家养牛类,星宿"牵牛"之名即源于此.

    水牛起源圣水牛牵牛星

    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

    郑遥赵越云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整理目前所见汉晋南朝南方地区出土的铁犁和牛耕画像石以及内部配置铁犁牛耕的水田模型,佐之必要的文献资料,本文对汉晋南朝南方地区铁犁牛耕的形制演化和推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技术历经两汉时期的"二牛抬杠"式长辕犁到两晋南朝时期的"单牛挽拉"式短辕犁的形制演化过程,呈现出曲轭、绳索牵引耕犁等"软配套"技术特征,有利于南方水田耕作.南方地区铁犁牛耕推广程度有限且存在区域差异,并以豪强庄园地主为使用主体.汉晋南朝南方耕犁与唐代曲辕犁和农业组织方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汉晋南朝铁犁牛耕形制演化推广使用

    唐宋时期江西地区渔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董明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时期,江西地区河流湖泊众多,鱼虾资源充沛,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先天条件.在国家法令的保障和地方官员的勤政下,随着渔法、渔具的改进和人工养鱼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江西专业渔民人数众多.在土产鱼品、日常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多重因素作用下,鱼产品的加工和经营逐渐成为江西地区重要的经济行当,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宋时期江西地区渔业

    唐宋末茶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新思考

    徐晶朱世桂刘馨秋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随着"抹茶"制品的热度攀升以及影视剧中对宋代点茶文化的宣传,中国传统末茶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着眼于唐宋时期,以唐宋茶学经典著作《茶经》和《大观茶论》为史料依据,分析唐宋茶饼加工技艺和饮茶方法的演变,挖掘唐宋末茶的技术、工艺和文化源流,从而进一步思考唐宋末茶技术生产革新与文化发展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唐宋时期末茶技艺茶文化当代价值

    清代盛京地区粮食地域性论析(1821-1895)

    潘彩虹薛刚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农作物轮作制度、居民饮食习惯等因素,盛京地区可分为东部山地区、中部平原区、西部低山丘陵区、南部半岛丘陵区和北部平原丘陵区五个农业小区.其中,东、南部为粮食基本自给区,中、西、北部为余粮区,粮食生产具有地域性.缘于辽河航运的日益勃兴和放垦政策等,盛京地区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地由锦州转为营口,粮食集散地亦不断北移,远达通江子以北,粮食运销具有地域性.连接粮食产地与集散地、出口地的是粮栈,其分布具有地域性.在供需关系、营口开埠和货币诸因素共同作用下,奉天府和锦州府在粮价变动方面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清代盛京地区粮食粮价地域性

    阎锡山"保境安民"时期山西水利建设得失探析

    任思博
    77-8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保境安民"时期,为推行水利建设,阎锡山政府对省内各渠进行清查汇总,了解并掌握了各县渠道成、废、筹、开的基本情况,试图推诸大众并创造财富,但执行力度与推行结果却差强人意.研究从"保境安民"时期开展水利建设的背景与动因、水利施政思路的形成、各渠道的筹建经营维护三个方面出发,通过深入挖掘与剖析《山西省各县渠道表》《山西六政三事汇编》等重要相关史料内容,揭示阎锡山"保境安民"时期水利建设取得成就与造成失误的经验教训,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专业化的人才组织与相配套的制度建设推进了水利工程数量与灌溉田亩数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官员执行力弱与水利建设自上而下推进的特点,实际受益的只有地方豪绅等少数群体,未能激发起民众真正有效的兴建水利的动力.

    阎锡山"保境安民"时期水利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1942年河南大灾荒中的救助活动述论

    杨迪肖云鹤
    89-9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河南遭遇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受灾荒影响的民众多达千万.面对严重灾荒,中国共产党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等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救灾措施,与国民党政府救灾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大灾荒救灾中积极筹措资金,妥善安置灾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采取以工代赈,并开创了社会救济与生产自救相结合的救灾模式,与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救灾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次救灾不仅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还积累了宝贵的救灾经验,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河南大灾荒社会救济生产自救社会影响力

    生存抑或发展:近代晋中农民的副业活动与阶层差异

    张爱明张梓琦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农家经济的重要补充,副业活动是近代农民增加收入、抵抗农村危机的有效手段.过去学界对近代农民副业的研究,主要侧重其对农家经济的影响,视农民为一个整体,并未关注副业的阶层差异.通过对晋中文水县《阶级成分登记表》的研究发现,近代农民副业有显著的阶层差异.其中贫雇农阶层的副业活动基本是依靠体力或者技术的低收入行业,是一种"生存型"副业.地富阶层一般兼营多种副业,以资本或技术投资为主,带有浓厚的商业特征,是一种"发展型"副业.中农阶层介于两者之间,副业活动表现出两面和分化特征.对不同阶层农民副业活动的考察,对我们深入认识近代华北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有重要意义.

    山西农民副业阶层《阶级成分登记表》

    民国时期(1912-1931)东北渔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曹新宇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为东北地区带来丰富的渔产资源,这是东北渔业发展的物质前提.同时,富饶的自然资源引来了外来侵略者的觊觎,1912-1931年间,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日本依靠殖民政权,大量掠夺东北地区渔业资源,加强管控当地民族渔业的发展,为殖民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随着中国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东北渔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渔获产量、生产手段、管理方式以及经营形式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但在日本侵略者的控制和挤压下,经济利益仍大量流失,近代东北渔业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损失.

    民国东北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