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延性混凝土研发与工程应用

    曹洪亮徐凯任京华孙晟之...
    305-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试验研究了水泥种类和外加剂对低收缩高延性混凝土(HP-ECC)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行为的影响,确定了符合桥面负弯矩区标准的HP-ECC配合比。主要解决钢混组合连续梁桥负弯矩区及桥面连续混凝土易开裂的问题,通过采用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优化施工过程等方式来提高混凝土桥面板及桥面连续结构的抗裂性。结合山东明董高速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开发低收缩高延性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实现了桥面负弯矩抗裂技术的工程应用,大幅降低了桥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高延性混凝土抗裂技术桥面负弯矩区工程应用

    关键材料对粗骨料UHPC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许祥贵邹顺权曾国胜张义...
    31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含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CA-UHPC),对不同粗骨料类型与颗粒级配、不同钢纤维掺量、尺寸和形状的CA-UHPC开展了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及工作性能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钢纤维对CA-UHPC的抗折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粗骨料掺量为730 kg/m3时,选择增加端勾型钢纤维掺量,CA-UHPC的抗折强度和扩展度会显著提高,但采用长钢纤维或改变钢纤维形状为波纹型时,其抗折强度和扩展度大幅降低;辉绿岩粗骨料粒径在3~8 mm范围内变化时,对CA-UHPC的性能影响并不显著,但将辉绿岩粗骨料替换为石灰岩时,CA-UHPC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均会出现明显的衰减;采用2%体积掺量的ø0。22 × 14 mm断勾型钢纤维,可实现在粗骨料高掺量条件下CA-UHPC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协同提升。

    桥梁工程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钢纤维力学性能

    公路用橡胶混凝土断裂性能测试

    阎亮黄健郭壮刘锋...
    318-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面使用橡胶混凝土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然而,目前尚未明确橡胶粒径和掺量对橡胶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限制了橡胶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通过三点弯断裂试验,探究橡胶粒径和掺量对混凝土在Ⅰ型裂缝下断裂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掺加不同粒径的橡胶,橡胶掺量对混凝土断裂性能指标影响的变化规律不同。对于某一固定粒径的橡胶,存在最优掺量使橡胶混凝土达到与普通混凝土相近的断裂性能指标。在设计使用橡胶混凝土时,需要特别关注混凝土的失稳断裂韧度。

    聚合物混凝土橡胶混凝土断裂性能橡胶掺量橡胶粒径Ⅰ型裂缝

    基于多种测试方法的土体压缩模量对比研究

    孙治国薛永强潘智锋
    323-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的压缩模量E,是计算地基压缩变形量的重要指标,为探索其取值,收集了江苏某长江公路大桥锚碇区内原位测试包括孔压静力触探、旁压试验及扁铲侧胀数据,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总结了不同方法下压缩模量之间的规律性及差异性,分析了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原位测试指标在不同状态土层之间变化幅度较室内试验指标更大,其比值与深度呈正相关非线性关系、与黏性土的液性指数及砂土的孔隙比呈负相关非线性关系。原位测试指标主要受限于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室内试验指标则受取样质量和深层土体卸荷回弹影响较大。通过对比多种方法得到的压缩模量,提出修正系数,为大桥锚碇设计提供合理强度参数,可为类似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土工试验压缩模量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液性指数孔隙比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国道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周荣贵杨杰
    327-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在工程实际应用中,iRAP道路风险评估模型难以适应不同道路环境条件下风险评估的问题,研究收集了我国东部沿海三省部分国道道路的基础信息数据,并通过视频图像处理、人工信息编码以及专家校核的方式得到了风险评估数据集。在iRAP原有模型的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模型权重系数进行调整更新,从而构建国道典型路段上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模型NNRAP。研究结果表明,NNRAP模型在多分类道路风险分级上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 90。35%;在二分类道路风险分级上,NNRAP模型对于道路高风险路段的分类精度达到了 94。08%,明显优于iRAP模型的分类精度。

    交通工程道路风险评估技术深度神经网络权重系数NNRAP模型

    基于人工智能的公路智能巡检装备研究

    庞荣姜烊张朋王吉龙...
    334-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公路里程不断增长,传统的公路巡检已不能满足公路巡检质效的要求,且存在巡检任务繁重、危险性高及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引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无人机、移动终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天地一体化自动巡检装备与系统,该装备系统主要由车载式终端、无人机终端、手持式泛在终端以及智能巡检系统构成,并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传输,通过该装备系统实现了公路路上、路侧、路域全空间,路、桥、隧、交通工程全专业的智能巡检。该装备采用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公路基础设施表观病害和异常情况,可满足公路养护人员实际巡检要求。该装备系统大幅提升了公路巡检的质量和效率,为公路智能化巡检提供了新思路,为公路科学养护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保障了公路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公路养护智能巡检人工智能车载巡检无人机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运营高速公路隧道养护工程科学决策优先级排序

    祝华杰宿钟鸣何信
    342-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运营高速公路隧道养护工程科学决策优先级排序计算量大,指标权重确定主观性、经验化等问题,基于GA-BP神经网络建立了运营隧道养护工程科学决策优先级排序模型。首先选取交通量、降水量、斜井竖井、不良地质状况、车道数量、通车年限、隧道长度和土建技术状况评分等8个特征指标,建立了量化制、评分制的运营高速公路隧道健康度评价标准。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解决BP神经网络训练出现局部最优解的缺陷。最后,选取701个样本进行模型的训练和预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快速准确计算隧道健康度评分,实现运营高速公路隧道养护工程科学决策优先级排序的客观化、科学化和智能化。

    隧道工程养护工程科学决策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优先级排序

    小型路面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校验测试问题研究

    王萍虞丽云周可夫
    349-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更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全覆盖自动化检测的需要,行业各方积极努力,研究出了多种类型的适用于农村公路小型自动化快速检测的设备,这些设备产品的核心特点在于设备轻量化、安装便捷、数据处理自动化、使用方便。由于小型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集成了多种高精度测量仪器,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对不同设备的使用性能进行校验测试是保障路况数据采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以20台设备现场检测为依据,通过对小型路面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进行校验测试,分析校验测试结果,给出了一套校验测试方案及设备校验测试方法,探讨了其在复杂检测环境下的数据稳定性和差异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提升检测数据质量和结果共享,为农村公路资产数字化奠定基础。

    公路养护路况快速检测小型路面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校验测试农村公路

    高水压超大直径盾构法公路隧道管片接缝变形研究

    资谊姜浩梁晓明陈稳...
    35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工程,结合整环原型试验和三维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土压对超大直径通缝管片接缝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封顶块位于拱顶时,管片接缝的最大变形、最大张开量分别位于拱顶外侧与内侧接缝;管片外侧接缝变形随水压增大而增大,而管片内侧接缝闭合速度随水压增大而减小;随着土压的逐渐增大,管片内侧接缝始终先于外侧接缝张开;当土压与水压之比小于0。5时,拱顶和拱底内侧接缝始终处于张开状态;当土压与水压之比大于3时,拱肩和拱脚外侧接缝始终处于张开状态;当两者的比值大于4时,拱腰外侧接缝始终处于张开状态。

    公路隧道盾构法管片接缝高水压大埋深数值模拟原型试验

    缓倾层状千枚岩围岩遇水软化后隧道结构的力学特征

    王林国
    36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状千枚岩具有正交各向异性和遇水软化泥化的特征,在水—岩作用下岩体强度会出现较大衰减,导致支护结构受荷增加、承载性能劣化,给隧道结构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对层状千枚岩开展X射线衍射试验(XRD)、扫描电镜试验(SEM)和崩解特性试验,揭示层状千枚岩遇水软化特征。引入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CDP)表征混凝土损伤劣化行为,引入内聚区模型(CZM)表征层理面的剪切滑移行为,建立缓倾层状岩体隧道数值模型,考虑层状千枚岩遇水软化效应导致的岩体强度下降,分析不同层理角度层状围岩弱化作用下的隧道结构力学行为及承载性能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千枚岩中高黏土矿物含量为千枚岩遇水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裂隙中黏土矿物吸水膨胀,导致裂隙进一步张开与延伸,将岩样切割成碎块状;围岩软化后仰拱、两侧拱脚部位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衬砌结构的压应力分布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围岩软化后衬砌结构的最大压应力明显增大,增幅超过40%;岩层倾角增大加大了围岩软化后衬砌的压缩损伤;采用超前加固可以有效减小遇水软化围岩隧道的变形,超前注浆的加固效果优于超前锚杆。

    隧道工程缓倾层状千枚岩遇水软化隧道结构力学特征混凝土塑性损伤内聚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