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孙弘安

双月刊

1004-8332

gnsyxb@gnnu.cn

0797-8393677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经济开发区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赣南师范学院主办,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主,并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教育等方面有新意、有特点的理论文章主要栏目有《心理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客家研究》、《苏区史研究》、《艺术教育与研究》、《文科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版主要反映数、理、化、体育、中学理科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研究快报》、《基础数学》、《光子学与光子技术》、《实验研究》、《中学理科教学研究》、《教材教学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学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服务于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学术新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刊发了一批思想观点正确、学术理论价值较高的理论文章,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好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大16开,144页,双月20日出版,1、2、4、5期为社会科学版,3、6期为自然科学版。国内统一刊号:CN36-1037/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833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三重逻辑

    刘鹏周艳红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呼唤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新时代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继承理论品格,又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要义,实现魂脉与根脉相统一.从历史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一脉相承于党的历代领导核心的时代化思想,又接续发展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创新形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实现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从实践逻辑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条件相结合,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主客体与载体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形成逻辑

    许元元谭诤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与发展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为谁培养青年"的主线,集中体现了根植深厚的历史逻辑、系统严密的理论逻辑和丰富扎实的实践逻辑,在逻辑体系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为指引新时代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逻辑青年工作

    沙可夫在中央苏区的红色音乐与戏剧活动考论

    王颖峰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可夫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艺术家,他曾对中央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学界对沙可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延安时期及以后,而对他在中央苏区时期的艺术贡献关注很少.实际上,沙可夫在中央苏区时期对红色艺术的兴盛起到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比如他倡导"为革命服务"的艺术观、推动"工农剧社"开展有组织的红色艺术活动、通过蓝衫团学校培养红色艺术创演人才、创编了20 余首红色歌曲及多部红色戏剧等,他的这些红色艺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央苏区红色文艺的发展,并为后来延安时期红色文艺的繁荣提供了宝贵经验.

    沙可夫中央苏区工农剧社社歌多幕剧《我——红军》

    中央苏区戏剧组织的嬗变及其主要作用

    邝盼娣万立明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红军学校俱乐部到八一剧团的组建,从八一剧团归并于工农剧社再到工农剧社组建蓝衫剧团和学校,后来又更名为苏维埃剧团和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苏区的戏剧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从临时性、非专业化到逐步走向组织化、群众化、制度化和革命化的嬗变.活跃于苏区各地的戏剧组织积极深入群众,开展演出活动,表演新剧,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锻炼和培养了大批戏剧干部和演艺人才.同时,在革命宣传和动员、反对封建迷信、促进苏维埃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戏剧组织演职人员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也彰显了苏区精神.

    中央苏区戏剧组织嬗变

    "剪刀差"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以消费、粮食合作社为中心的考察

    许彬陆发春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赣南、闽西商品贸易流通尚为顺畅,1928 年苏区形成后,由于国民党实施经济封锁,致使货物流通受阻、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甚至造成社会恐慌等问题.面对困境,苏区政府推行消费、粮食等合作社建设,使苏区生计危机得到缓解,同时合作社组织在促进革命动员,支持革命战争和培育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合作社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从经费筹集、人员选用到渠道构建和组织功能等方面皆经历了不断调适与完善的复杂过程,透视出中共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军事战争与经济建设互动交织的微观本相和历史逻辑.

    中央苏区"剪刀差"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

    全过程人民民主预演:中央苏区党的民主实践

    龚政程小强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人民民主是其始终高举的旗帜.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走出了一条人民民主的新路,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民主新形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领导人民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进行了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民主实践探索,不仅保障和改善了人民的权益和生活,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且形成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雏形样态的核心特质,这对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权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于SMCR模型的非遗影像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以赣南客家非遗影像为例

    刘星睿唐群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更迭催生非遗传播形态的变革,从口传心授到视听传播,以往曲高和寡的非遗借助数字影像与媒体平台摆脱时空掣肘,以主体共创的生产模式与多元化的内容样态,推动非遗影像的社会化传播.文章运用SMCR传播模式,以赣南客家非遗影像为研究对象,从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四个层面探析赣南客家非遗影像的传播现状与传播问题,并以此提出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跨媒介叙事扩展"故事世界"、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延展、优化用户体验与反馈机制等非遗影像传播策略,以期助推赣南客家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传播.

    非遗影像赣南客家SMCR传播模式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路径探索与思考——以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魏嘉星朱强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组成部分.设立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有效尝试.通过对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过去十年建设的方法路径进行总结,指出该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整体性保护意识不足、民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诸多短板.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该强化政府负责、部门协作、民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提升整体性保护水平,提高民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推动以非遗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使保护区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

    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文化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及对策——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启示

    朱晓东张名敏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的合理流动一直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振兴的必经之路.日本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教师"定期流动制"表现出流动的强制性、流向的多样性以及流动过程的规范性等特点,对于教育的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为了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健全和完善教师流动制、建立主体多方受益的保障机制、采取积极的差异化策略以及注重宣传教育,增强教师流动的义务感等措施妥善解决,以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

    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教师区域流动

    论家庭作业场域内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困境

    刘潇潇周先进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施行的背景下,提升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对于开展高质量的家校合作,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深远意义.但在现实的家庭作业场域中,小学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突破这一困境,需制定家庭作业场域内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意见;加快落实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培训机制;强化家校合育理念,为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家校间围绕家庭作业的深度互动,助力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作业场域家庭教育指导全面发展家校合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