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倪红伟

双月刊

1003-7853

guotuyanjiu@163.com

0451-86683614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103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Journal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李艳程文仕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在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三生空间"协调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限制扩张型和搬迁撤并型 4 种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的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结果较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切实可行,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为更好地实施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农村居民点协调度"三生"空间布局优化肃州区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优化能力评价

    赵康高广阔陈雷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长三角示范区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考虑生态优化能力标准,结合大数据词频分析法,构建了生态优化能力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 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以耦合协同度模型评价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程度,分析了长三角示范区中各区县的生态优化能力与协同程度。得出以下结论,示范区中吴江区生态优化能力较强,嘉善县最为薄弱;示范区生态优化能力建设协调程度由中级失调逐渐转变为良好协调,建设耦合度处于高耦合阶段,相互影响较大,整体上呈现出有序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大数据示范区一体化生态优化评价指标

    低碳试点城市工业碳排放脱钩状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王书可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OECD碳排放脱钩指数、Tapio 碳排放脱钩弹性及LMDI指数分解法,对常州 2011-2022 年工业脱钩现状及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常州在低碳试点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占比均出现增加态势,工业碳生产能力逐年增加,实现了工业总量增长,形成了市场竞争优势;常州工业碳排放处于脱钩状态,2011-2022 年常州工业碳排放降碳的首要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常州工业碳排放增碳的首要因素是产业规模效应。

    低碳碳排放Tapio脱钩LMDI指数分解

    基于偏最小二乘的山东省人均缺水量分析

    高景行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影响人均缺水量的因素分为产业结构、城市化、水资源总量及气候环境共四类,基于 2003-2020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模拟研究了全省的人均缺水量,预估了未来三年的水资源匮乏情况。结果显示,水资源匮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水资源总量、人口及生活用水。其次,山东的城市化过程所导致的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和城市人口数量上升也增加了山东省水资源的消耗量。最后,山东省降水量的增加与水资源总量的提高都可以缓解山东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综上所述,控制人口、提高水价、增强民众的节水意识,减少生活用水,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人均缺水量水资源短缺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征稿

    71页

    基于LMDI法的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罗世兴张萌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CEADs能源消费数据和 17 类能源相关参数,运用IPCC参照法估算了 2004-2019 年全国 29 个地区采矿业能源消费CO2 排放,分析其总量、结构与分布特征,同时基于Tapio脱钩模型研究其与行业产值的脱钩关系,并利用LMDI分解法探讨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2 排放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在2012 年达到最大值,其在空间、行业和能源类型上分布不均。全国和省域层面其与行业产值间以弱脱钩状态为主,但脱钩趋势由稳步改善转变为有所退化。产值变动效应起主要增排作用,能源强度效应起核心减排作用,能源结构效应减排作用相对较小。这些因素对区域层面CO2 排放的作用存在异质性,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减排策略。

    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分析因素分解

    基于i-Tree Eco模型的滨河景观生态效益分析——以许昌市饮马河北段为例

    余显显武一帆孔令鹏赵玉西...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许昌市饮马河北段为研究对象,实地普查了该滨河景观带的物种组成与生长特性,并以i-Tree Eco模型评价树木的净化空气、固碳、释氧、雨水截留等生态效益,也尝试评估地被植物与水生植物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 70 种园林植物,其中树木 36 种 8 951 株,优势树种有白蜡、银杏、水杉等。(2)研究区树木年总生态效益为 97。62 万元,以碳储存(56。44 万元)和产氧(18。36 万元)为主,单株平均生态效益较高的有杨树、枫杨、馒头柳、苦楝等。(3)地被植物固碳、产氧、滞尘等的生态效益共 111。97 万元,湿地气候调节、固碳、水质净化等的生态效益共 7。89 万元。期望本研究为城市滨水景观的植物配置与优化提供参考。

    生态效益滨河景观许昌i-TreeEco模型

    珠江流域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王兴丽崔海山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风险评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地位。以珠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开展珠江流域 2014、2017、2020 年生态风险值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风险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低,东南-西北两侧高"的特征。(2)生态风险转移主要在低水平风险等级内发生,2014-2017 年转移速度快于2017-2020 年转移速度,转移幅度小,以相邻等级间相互转换为主。(3)在 2014-2017 年,流域中部风险改善,沿东南-西北方向风险由中央向两侧加剧,在 2017-2020 年,流域西部风险改善,其余区域表现为加剧。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情况,为管理者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时空演变生态风险珠江流域

    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污染水体净化能力比较

    杨帆刘赢男焉志远姜明月...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条件下,随机选取本土植物东方藨草(Scirpus orientalis)、水葱(Scirpus Validus)、香蒲(Typha orientalis)、菰(Zizania latifolia)、菖蒲(Acorus calamus)、欧菱(Trapa natan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中 2 种挺水植物+1种浮叶植物组成的群落对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藨草+香蒲+荇菜对水体中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佳,且其茎叶部和根部的氮含量增加最高;而菖蒲+水葱+欧菱对水体中的总磷去除效果最佳,且其茎叶部的磷含量增加最高。因此,东方藨草+香蒲+荇菜、菖蒲+水葱+欧菱可作为污染水体净化的备选组合,为植物组合对水体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水生植物组合水体富营养化生态修复

    后生产主义视角下乡村规划的"针灸"策略

    马力王春程潘煜张茜...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生产型乡村具有产业融合化、功能多元化、空间商品化的特征,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用空间生产的理论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空间生产是乡村多元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因此,乡村空间的再生产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把乡村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借鉴"城市针灸"理念,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激活,促使空间再生产,获得内生动力,促进乡村转型,从而达成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本研究以宁波市三勤村为例,提出聚焦产业升级、促进三产融合;强化公共空间,提升内生动力;融汇多元功能、打通空间界限即聚焦、强心、融通三步走的技术策略。

    后生产主义空间生产乡村规划"针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