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封孝伦

双月刊

1000-5099

gdxbs@163.com

0851-3621772 8292939 3621810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北区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登载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象学研究的概念与发展

    马丁·海德格尔张柯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海德格尔1926 年12 月4 日在马堡文化科学界小型聚会上的演讲。文章呈现了在《存在与时间》写就之后,在执行了对"基础问题"(人与存在之关联)的尝试性探讨之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一种整体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在时间点上还是事质上都有特别意义:首先,作为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海德格尔的这篇文章可视为现象学运动自我反思的重要文献;其次,正是在撰写《存在与时间》的最后阶段,海德格尔已经意识到其前期思想的一种深刻挫折,所以本文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观察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内在运作机制。文中被冠名为"现象学研究的最初肇始及其发展"的第Ⅱ部分未被完整写出,但根据全集版编者的交代,海德格尔可能是基于他的笔记而在自由宣讲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这一部分。本文具有草稿性质,原文长期未发表,2016 年通过《海德格尔全集》第80。1 卷《演讲集》首次公布于世。

    现象学人与存在之关联超越科学与哲学

    "历史现象学"何以不可能?——论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三重批评

    王时中罗海铨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从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象学"进路,重读卢卡奇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具有参考意义。卢卡奇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三重批评:在第一重批评中,卢卡奇以内在批判的方式指出海德格尔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在第二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缺陷导致其"自相矛盾"的历史观;在第三重批评中,卢卡奇认为海德格尔为了弥补"存在"的空洞,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分别,将主观的"此在"填入了"存在"的客观之中,反而倒向一种人类学立场,并最终在两种虚无主义之间摆荡。卢卡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三重批评揭示了海德格尔式"历史现象学"的症结,这种批评对于考察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现象学传统之间的批判性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解释学循环存在此在现象学

    数字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龚群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正在改变和重组全球要素资源与技术资源,日益改变着全球竞争格局。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新经济成长的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所发生和将发生的全面性变革影响,其深刻性还表现在当下人们将处于"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从而进入人类数字文明时代。与野蛮相对应的"文明"概念,是一个在涵盖范围上多层级的概念,"人类文明"是这一概念的最高级别的文明概念,而次一级的文明概念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文明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数字文明则从属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下的文明概念,体现着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属性。同时,由于数字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数字文明有着超越具体政治边界而具有当代全球意义。我们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数字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数字经济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数字经济数字文明人类文明数字命运共同体

    数字时代被遗忘权的法理证成与规范构造

    杜明强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被遗忘权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一种封锁或删除已公开个人信息的权利,旨在将此类信息移至隐私领域实现其再隐私化,以保护人格尊严。在权利属性上,被遗忘权既不属于隐私权,亦非个人信息权的删除权能,而应是独立的新兴人格权。在权利证成上,借助哈勒尔关于内外理由之权利证成标准,以人格尊严理论和信息自决理论作为内在理由,以利益衡量理论和"共同善"权利观为外在理由可合力证成其独立法权地位。被遗忘权的规范构造意在将其从价值观念转化为融贯于现行法律体系的制度规范,通过明晰权利义务主体、合理界定权利客体、厘清权利内容并规范权利行使边界、明确其侵权责任承担等路径来实现。

    被遗忘权法律属性理论证成规范构造

    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任保平王昕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致生产力变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未来产业的发展以数据要素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技术群体性突破成为核心特征,以交叉融合产业为新型业态,以产业政策生态为竞争优势,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领域,朝着数智化、低碳化、健康化、高端化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引入颠覆性技术,调整要素配置结构,变革劳动力市场赋能未来产业发展,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数字化跃升。提高我国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技术主导力,要以数字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围绕前瞻部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支撑体系构建等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引导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优化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强化未来产业的安全治理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

    未来产业数字新质生产力科技革命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

    罗兴李晓涵何奇龙
    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4-2021 年1 428 个县域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县域普惠金融综合发展指数,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以数据交易平台为代表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促进效用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法治化程度较高以及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表现更为明显。鉴于此,应加大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力度,尤其强化数据交易平台建设,释放试点政策潜力,同时还应考虑地区环境差异,因地制宜推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

    数据要素市场数据交易平台普惠金融多期双重差分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罚适用的检视与反思——基于519个样本的实证分析

    王胜华周修佐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犯罪在犯罪空间、犯罪方式以及犯罪形态方面,都与传统刑事犯罪不同。这给刑罚的适用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在入罪标准、刑罚适用、此罪彼罪区分之上存在争议。对此,本文通过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罚结果和量刑情节描述性分析,证实本罪在刑罚适用上,轻缓化程度显著上升;通过对六个主要量刑情节同刑罚结果做二元logistic回归和有序logistic回归,证实缓刑适用主要受认罪认罚影响,前科和行政违法记录,退赔退赃,犯罪所得具有补充影响力;刑期主要受犯罪流水与犯罪所得影响;罚金主要受认罪认罚影响,犯罪所得与流水具有补充影响力。实证研究说明了本罪部分量刑情节效果发挥不足,刑罚目的实现欠佳,司法压力仍重的现状。解决此困境,构建行刑双向衔接的模式或为良策。

    刑罚适用量刑情节实证研究行刑衔接

    网络"恶搞"行为的刑法规制边界

    孙宇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介的融合发展,网络"恶搞"行为呈现泛化与异化趋势。网络"恶搞"由反文化向亚文化演进,其被赋予了表达与传播的功能并逐渐从个体向大众流变。网络"恶搞"的中性化、传播化、大众化使刑法对网络"恶搞"行为的介入与规制面临着现实困境。从法益类型化的视角来看,网络"恶搞"行为涉及的犯罪可以分为侵害国家法益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与侵害个人法益犯罪。在刑法介入网络"恶搞"行为时,其行为涉及的内容应为刑法所禁止的内容;在主观层面,行为人应当具有实际恶意与不法目的;在客观层面,网络"恶搞"行为须具有法益侵害的危害结果;在法律后果方面,以"没收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为代表的保安处分应当谨慎适用。

    网络"恶搞"刑法边界法益类型化表达传播

    教育竞争视角下县域农村家庭陪读分化研究

    尹秋玲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村经济分化背景下兴起的陪读浪潮,可从教育竞争视角对其实践展开分析,陪读是典型的一种以家长精力投入为特色、亲子关系经营为载体的教育竞争行为。本文立足 27 个家庭个案的田野调查发现,上层家庭妇女陪读实践样态为高质量陪伴与子女主体性培养,中层家庭妇女陪读实践样态为低质量陪伴与子女内驱力不足,下层留守家庭祖辈陪读的实践样态则为缺失的亲辈陪伴与子女发展困境。县域农村家庭陪读实践的分化进一步以子女学业的组织化参与、社会化风险化解和成长主体性培养为路径加剧家庭教育竞争效用差异的扩大化,并由此推动县域农民子女教育获得与农民分化,以及我国教育不平等驱动力从制度到阶层的渐变。

    农村陪读教育竞争底层分化农村80亲子关系

    母职回归:农村家庭抚育模式变迁及其生成机制——基于鄂东J村的经验调查

    邱婷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抚育是家庭再生产的重要过程,是塑造地方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基于鄂东农村的经验调查发现,当地农民家庭形成了同代照料、隔代抚养以及亲职教养等不同的家庭抚育模式;在家计模式"全工化"、家庭结构少子化以及城镇化的家庭现代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母亲开始在家全职抚养子女。大量年轻女性劳动力的市场闲置是家庭为实现发展目标并应对教育转型的策略化结果。研究发现,集体供养、情感满足、角色转化与舆论支持构成了农村打工母亲回归家庭抚育的生成机制;而母亲亲职回归不仅缓和了农村家庭隔代抚养的困境,满足了教育模式转型对家庭抚育主体的要求,还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

    家庭抚育模式母职回归城镇化家庭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