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封孝伦

双月刊

1000-5099

gdxbs@163.com

0851-3621772 8292939 3621810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北区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登载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与建设路径

    冯颜利刘梅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价值观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生、紧密相连,它是推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跃迁升级的关键因素,规制并影响着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演进态势。中国在把握不同类型现代化发展模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国情,积极探索并成功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体价值体系,极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价值场域。从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合理性来考究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重要性,从新变化、新难题、新期盼来考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紧迫性,都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重要特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如何真正引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还需从实践主体、政治力量和体制机制三个方面着手。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建设路径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逻辑框架、符号表达与实现路径

    张淑娟李庆堂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华民族集体特征的文化呈现和符号凝聚。从历时和共时维度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应立基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论链条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观照。运用文化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所指层指涉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符号要素提炼标准;能指层以载体形式呈现中华文明的物质形态,建立起清晰的符号系统分类体系;文化符号的价值表达依赖传播机制实现社会化和国际化。由此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从所指、能指和传播维度入手,提炼中华文明的标识性概念,建立层次化观念组合;加强标识实体传承和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载体形式;以民族叙事和文明叙事诠释传播话语,以创新媒介和场景呈现优化叙事策略。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化文化符号传播机制中华民族

    哲学不是专业——重申捍卫形而上学

    黄裕生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包含一系列二级专业,但是,哲学不是专业,既不是某一专业,也不是诸专业的组合或叠加。哲学只有超越其专业,哲学才能保持为哲学。哲学与时代密切相关,它甚至是一个时代之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但是,哲学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识物恰恰在于它能超越其时代的时代病。所以,哲学总是以与其时代保持距离的方式属于它的时代。这种需要通过超越专业与时代来保持自身的哲学,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朝向绝对与深渊这种"人类多余物"的形而上学。近代以来对哲学之为这种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否定所带来的后果表明,今天到了需要通过捍卫形而上学来捍卫人类自身存在所应有的高度与强度的时候,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需要重新恢复本原、绝对、整体、空—无这些因人而多出来的非现场域在哲学中的地位。

    哲学专业人类多余物形而上学

    从"否定"概念看印度逻辑的特征

    任晓明王刚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否定"概念是印度逻辑中的重要概念,包括新正理派逻辑和耆那教逻辑在内的主要印度逻辑体系都曾对该概念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在新正理派逻辑中,"否定"概念特指"缺无"概念;而对于耆那教逻辑来说,"否定"概念根植于七重谓述学说之中。通过对以上两个学派的"否定"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印度逻辑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印度逻辑的根本目标指向个人的最终解脱;第二,在印度逻辑中,逻辑学问题始终与认识论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第三,印度逻辑具有浓厚的印度本土文化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于,印度逻辑深受梵语语法的影响。

    印度逻辑正理派逻辑耆那教逻辑否定东方逻辑

    重审认知资本主义的"精神创伤"与"数字文明"建构

    孙亮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已经进入认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积累的方式已从传统的体力劳动和简单的智力劳动扩展至对劳动者的注意力、情感和精神的深度剥削,导致了"精神创伤",表现为心灵商品化、认知钝化、主体重置和未来感的终结。在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退出一切"成为修复这一"精神创伤"的流行文化心理方案。虽然这些理论超越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单一关注,转而将问题置于与认知资本主义的关系中讨论,但最终仍认为必须依赖思维方式的变革。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重建数字文明既需要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应通过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并在希望哲学的理念中向创造性实践回归。

    认知资本主义精神创伤数字化精神文明

    人工智能对企业出口产品多元化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李瑞琴赵心然
    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采用2010-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匹配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出口产品多元化的影响,并揭示了其主要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可以显著地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在考虑了内生性、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以及变换实证检验方法之后,这一结论仍旧稳健;同时这种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中更为显著;主要的影响机制是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效应和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效应;在进一步的拓展研究部分,发现企业所在地区营商环境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均存在正向调节效应。

    人工智能出口产品多元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技术创新

    数字化投入对服务业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王岚梁梦格
    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重塑国际贸易的主要力量。本文利用UIBE全球价值链数据库和WIOD数据库,构建2000至2014年42个国家27个服务业的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研究数字化投入对其在服务贸易网络中地位的影响。研究显示:服务业数字化投入有利于提高行业在服务贸易网络中的地位。从影响机制看:服务业数字化投入主要通过降低服务贸易成本、缓解资源错配、有效替代部分劳动力等渠道来提高国家在服务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异质性结果表示:服务业数字化投入水平的提升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加大数字化投入更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相较于国内数字化投入,服务业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提升受国外数字化投入的影响更大;数字化投入对服务贸易网络中消费性服务业地位的提高效果更加显著。本文实证结果为中国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自身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提供了有益启示。

    数字经济数字化投入服务贸易网络

    刑事再审抗诉实证研究——以360份裁判文书为样本

    李辞纪凯雄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事抗诉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刑事审判监督格局的中心。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错误与量刑错误是检察机关提起再审抗诉的主要理由。从再审抗诉结果上看,绝大多数抗诉意见都得到法院支持;从再审抗诉质量上看,检察机关对实体性问题提出再审抗诉的质量高于对程序性问题的抗诉质量;从再审抗诉功能的实践样态上看,再审抗诉的追诉色彩浓厚,纠错功能突出,检察机关的中立地位偏移,监督属性不足。检察机关应回归客观中立立场,严格控制不利于被告人再审抗诉的提起,实现再审抗诉"实体+程序"双轮驱动,提升再审抗诉工作质效。

    刑事再审程序刑事再审抗诉审判监督程序法律监督检察官客观义务

    消费者协会民事公益诉讼的困境与纾解

    杜晓丽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路径,是公益诉讼的重要内容。我国在2017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时,确立了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是民事公益诉讼的第一顺位诉权主体。然而,在司法实践层面,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未能充分发挥民事公益诉讼诉权主体职责,主要表现为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在应对日益增长的消费纠纷案件时,怠于行使其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诉权,其根源在于消费者协会诉权主体范围狭窄、诉讼动力不足,以及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为纾解消费者协会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困境,应强化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主体地位,加强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制度建设,优化支持起诉制度,并从信息传递、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配套机制。

    消费者消费者协会检察机关消费民事公益诉讼

    聚合之道:明清时期云南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及路径

    尹建东汤成玉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基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持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生成的,在结构上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是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一体"是指各民族在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统一且不可分割的整体。云南各民族群体之间不间断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内地"与"边疆"的文化边界逐渐模糊,呈现出此消彼长、相互交融的动态历史发展过程,影响了其进入中华文明体系的"非线性"发展进程,形塑了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方式。明清以来,伴随中央王朝对云南边疆开发治理的进一步加强,多民族共居的西南"边陲社会"在整体上已融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文章以明清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对云南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及路径做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从"边疆视角"来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这一重大命题,观察边缘地区如何建立并强化与中心地区的联系,特别是通过对边疆社会历史变动过程中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检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动力机制及其表现出来的多元文化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入历史进程云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