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张树华

双月刊

1000-4777

ssaj@cass.org.cn

010-651377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国外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Abroa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央级学术刊物,强调学术性和信息性,注重多学科研究和新出现的研究领域,突出报道内容的综合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为促进国外社会科学研究和繁荣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内在逻辑的四重意蕴

    冯宏良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具有深刻内在逻辑意蕴的重大命题,这主要表现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在规律意蕴下对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必然性揭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事业在历史意蕴下的正当性论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实践意蕴下的可行性阐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现实意蕴下的正义性指向.伟大建党精神命题充分展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规律把握所形成的历史自信,以及从历史自信中成功走向未来的能动自觉.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历史自信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犯罪问题及刑法回应

    何荣功刘天宏
    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信息革命浪潮中.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然而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型刑法与犯罪问题,如数据的刑法性质、网络帮助行为的特征、平台的刑法作为义务、人工智能犯罪问题等使得现有刑法条文和传统刑法理论在应对过程中稍显乏力.当下刑法回应涉数字经济犯罪时存在着治理理念有待更新、刑法手段前置规制和适用方法尚须调整的问题.因此,更新刑法对涉数字经济犯罪的治理理念、重申刑法在信息网络时代的谦抑性、在解释刑法条文时不超出刑法文义边界、坚守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在数字经济时代对新型犯罪问题的理性与适当回应.

    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犯罪网络犯罪数据犯罪刑法回应

    欧盟数据赋能的法律促进路径:挑战、应对与启示

    林秀芹
    4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凸显,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面向之外,支持数据流通利用、促进数据赋能的治理维度已成为政策关注重点,学界也积极为数据赋能的法律路径贡献方案,但尚未形成共识.数据赋能治理成效关乎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和数字时代国际竞争格局,理应审慎考虑.欧盟在数据赋能的目标下面临协调数据治理价值立场、抉择数据开放促进路径、解决数据利益格局失衡等关键挑战.对此,欧盟于2020年发布《欧洲数据战略》,并相应出台《数据治理法案》与《数据法案》两部支柱性数据法案,锚定挖掘数据潜力、释放数据价值的制度目标,引入一系列数据新规,通过依场景提供数据利用方案、建构数据信任支持体系、打造数据利益平衡机制等方略,以期解决此前长期困扰欧盟的数据赋能障碍和治理困境.以欧盟的经验为镜鉴,我国数据治理可以考虑建立数据治理综合框架,紧扣数据利用痛点难点,革新数据要素治理范式,坚持人本理念,营造数据惠益共享格局.

    数据赋能数据治理法案数据法案欧盟

    数据交易平台治理:欧盟制度经验与借鉴

    杨瑜娴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先发优势和权利保护导向,欧盟数据治理与交易平台治理的相关制度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镜鉴价值.欧盟关于数据交易平台治理的相关制度,发端于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成长于数据权利的普遍保护,完善于数字市场的专门立法.其制度内容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数据保护规则为核心,以交易平台的规制与监管为抓手,并以数据利用的规范与保障为目标.结合当前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趋势和治理需求,我国在制度借鉴时,可采取"总—分"式立法模式,通过统领性立法引领数据交易平台治理制度体系建构,用原则性制度及时回应实践治理难题,进而构建涵盖"主体—平台—使用者"全流程的规制方案.

    数据交易平台数据保护平台监管欧盟

    新时代中国能源安全体系构建

    姬强孙晓蕾马嫣然
    8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我国能源经济面临着国际能源复杂格局和风险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多维度内外部风险交织叠加,已然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挑战之一.能源安全正朝着体系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要科学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多重风险挑战,需要立足国家能源治理层面建立全球风险视域下的新能源安全观,强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间的联动效应,着力打造以我为主的能源安全治理体系.本文提出"一二三一"能源安全治理体系框架:一个总体安全观旨在实现我国能源系统的整体安全,通过各种综合手段来稳定满足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二维风险要素则强调既要警惕国际输入型风险对能源安全的冲击,也要应对国内变革下能源供应结构性问题的影响,既要防范传统地缘冲突等风险,也要应对新型的气候冲击等风险;三类安全保障包括能源市场安全、能源生产和供应安全以及能源公平正义性;一套政策评估体系即综合集成多维风险,形成风险耦合机制下的政策评估系统融合方案.

    多维度风险能源安全治理框架

    全球地缘格局视角下的中国能源贸易安全研究

    石勇李尚华郭琨
    9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贸易和能源格局下,能源安全,特别是能源贸易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不仅会导致能源商品显著的短期风险溢价从而增加能源进口成本,同时也会加大能源运输中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相关措施也限制着各国的能源贸易伙伴选择和供应渠道,增加了能源贸易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摩擦还可能会威胁各国间的能源投资和技术合作,阻碍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全球地缘格局和中国能源转型的进展情况,对中国能源贸易安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研判,对中国能源贸易安全的主要威胁和风险点进行梳理分析,并进一步针对中国能源贸易安全中的重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能源贸易地缘政治能源安全贸易摩擦

    地缘政治演变与全球能源供应链重建

    孙倩薛进军孙克娟
    12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变化带来了能源市场的剧烈震荡,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链的构建.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地缘政治危机对全球能源供应链造成冲击,能源供应链正在向碎片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地缘政治冲突下能源供应链的演变可能有如下表现:欧盟"脱俄罗斯化",巩固欧美能源供应链;日美澳印加强合作,稳固"菱形"能源合作模式;亚洲供给线加强,形成欧亚能源供应链;欧佩克维持基本地位,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欧洲加速绿色转型,走向能源独立.在此基础上,利用GTAP-E模型对俄乌冲突和部分能源供应链新演变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可以把握未来全球能源贸易格局的变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稳定发展,中国不仅要加快能源转型,确保能源安全,同时也要坚定中国立场,积极发挥主动权.

    地缘政治能源供应链重建模拟分析中国应对

    面向能源安全的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挑战、策略与展望

    石旻张大永马奈木俊介
    13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大能源战略思想,并成为指导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我国能源禀赋"富煤、贫油、少气",虽然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此类能源难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保障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仍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当前我国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期,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因此,深化能源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势在必行.具体来讲,油气行业不仅要通过市场化改革保障供给安全,加强风险防范能力,还要有效发挥市场的力量助推效率提升,综合考量社会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行业质量,最终实现基于公正转型的能源安全保障.本文首先提出新型能源安全系统观,随后梳理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多重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结合气候危机挑战的大背景,思考更为长远的能源行业发展战略.

    能源安全油气市场能源转型体制改革市场化定价

    从借鉴到互鉴——中国学研究发展之路简述

    何培忠
    15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成立国外中国研究室,开启了将海外中国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加以建设的进程.我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在经历了奠基性的介绍与借鉴阶段后,现进入交流与互鉴阶段,使人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这一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中华文明世界性意义的认识,也反映出中国的文化自我认知已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并由文化自信进入文化自主阶段.

    中国学文明互鉴文化自主

    当代拉美中国学的现状与前景

    龚韵洁郭存海
    17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拉关系的迅速发展,拉美中国学也初现繁荣.然而,中国学界对这一现象缺乏足够关注,对拉美中国学进行"再研究"的学术成果寥寥可数.在此背景下,对当代拉美中国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考察是极其必要的,不仅可以为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填补区域空白,还能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本文以拉美中国学研究者为切入点,总结中国学的拉丁美洲特色,即研究内容的实用性、研究视角的区域化、研究机构的网络化和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展望未来,为实现拉美中国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应积极倡导"学术多边主义",努力构建"中拉学术共同体",以此促进中国的拉美研究,反映并服务于中拉关系发展的大局.

    海外中国学拉丁美洲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