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赵靖平

季刊

1673-2952

0731-5531571 5292158

410011

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富马酸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细胞因子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万勉陈芳孟瑜
    712-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富马酸喹硫平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及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就诊的9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入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阿立哌唑治疗)和观察组(富马酸喹硫平治疗),各48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神经细胞因子、神经电生理参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因子(GFA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300、N2-P3潜伏期均缩短(P<0.05),两组P300、N2-P3波幅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马酸喹硫平片辅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效果优于单纯阿立哌唑,可改善血清神经细胞因子与神经电生理参数.

    富马酸喹硫平片首发精神分裂症神经细胞因子神经电生理参数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

    程丹周宇吴传东
    716-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采集病例资料入档,对象为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纳入100例,纳入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规范化分组处理,划分为对照组(予以利培酮治疗)与观察组(予以阿立哌唑治疗),各纳入50例;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糖脂代谢指标、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前、后两组PANS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TC、TG、FP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同期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水平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4周、8周、12周血清催乳素水平均升高,且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水平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治疗效果相当,且治疗安全性有保障,但阿立哌唑对糖脂代谢和催乳素水平影响相对小.

    阿立哌唑利培酮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

    喹硫平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比较

    陈延会王超耿彩虹
    720-72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喹硫平和奥氮平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以入院单双数为基准实施分组,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80例患者,以入院单双数分组,对照组(单数)采用奥氮平治疗,观察组(双数)选择喹硫平治疗,每组40例.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并评估治疗前后PANSS量表各项症状评分、认知情况、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经治疗后有临床疗效的人数占比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症状、总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强化记忆、联想学习、图形回忆、人像特点回忆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选择喹硫平可更好的改善阳性、阴性症状评分,促进其认知功能恢复,同时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喹硫平奥氮平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图形回忆认知功能

    活血化瘀方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伴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黄凌霜梅红彬万敏王颢...
    723-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方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60例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阿立哌唑联合活血化瘀方治疗,对照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分别在基线期、治疗4周后、8周后、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甘油三酯和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高切、还原黏度)、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总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总分以及安全性.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基线时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HDL-C、高切变血黏度、低切变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后以上各指标均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②两组患者在基线时BMI、BPRS总分和PANSS总分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后以上各指标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6.6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x2=0.111,P=0.739).结论 活血化瘀方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发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确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活血化瘀方阿立哌唑精神分裂症代谢综合征

    743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分析

    何杰张瑶余奇
    728-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743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择我院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作为样本,对743例患者单日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抗精神病药物及辅助药物(β受体阻滞剂、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抗癫痫药、心境稳定剂等)的使用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总体使用情况显示氯氮平311例(31.01%)、利培酮216例(21.54%)、奥氮平136例(13.56%)、喹硫平121例(12.06%)、阿立哌唑93例(9.27%);抗精神病药单一用药治疗484例(65.14%),联用2种抗精神病药258例(34.72%),联用3种药物1例(0.13%);辅助用药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342例,占比为46.03%;苯二氮类21例、非苯二氮革类镇静催眠药物5例,占比分别为2.82%、0.67%;抗抑郁药物62例、抗焦虑药6例、心境稳定剂307例、抗癫痫药13例,占比分别为8.34%、0.81%、41.32%、1.7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前五位的是椎体外系反应328例(44.20%)、血脂升高284例(38.27%)、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88例(11.86%)、白细胞下降39例(5.26%)、尿酸升高35例(4.71%).结论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抗精神病治疗,以单一用药方案为主,并大多使用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药方案基本合理;辅助用药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心境稳定剂的使用率较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精神分裂症住院药物治疗不良反应

    门诊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次数的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赵莹莹史晓宁王鹏飞朱雪泉...
    73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次数的临床特征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连续采样法,在2013年2月~2014年6月在中国6个城市7家医院门诊连续入组双相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收集并随访双相障碍患者在研究期间,包括回顾期(过去12个月内)以及前瞻期(随访9个月内)出现的抑郁发作情况,采用泊松分析的方法分析抑郁发作次数的临床特征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工作状态、是否共病物质滥用,居住状态,双相分型:Ⅰ型vs Ⅱ型,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共病焦虑障碍,首次发作极性;双相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双相障碍确诊年龄,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否使用抗抑郁药,是否使用心境稳定剂等.结果 共520名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398例诊断为Ⅰ型,占总入组病例的76.54%,122例诊断为Ⅱ型,占总入组病例的23.46%.307名被试首发极性为抑郁发作,泊松分析显示,随访期间抑郁发作次数增多的风险因素为双相障碍Ⅱ型(IRR=1.267,P=0.01),女性患者抑郁发作次数增多(IRR=0.816,P=0.001);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者抑郁发作次数增多(IRR=0.682,P<0.001).而工作状态、精神疾病家族史、物质滥用、任何首次发作极性、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有焦虑障碍等均与抑郁发作次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次数受到双相障碍分型,性别及心境稳定剂使用情况的影响.需要关注疾病分型、女性患者及重视心境稳定剂的使用以尽量减少抑郁发作次数.

    双相障碍极性抑郁发作影响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

    高雅昆匡丹胥爱萍葛茂宏...
    737-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的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住院的210例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修订的外显攻击量表(MOAS)得分评估攻击性,使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评估共情能力,测定患者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攻击组和非攻击组间的PRL水平和IRI-C总分及其分量表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5).PRL与MOAS总分和IRI-C总分呈正相关(P<0.05);IRI-C总分与MOAS总分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RL、IRI-C总分、个人痛苦以及观点采择是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血清PRL水平和共情能力与BD患者攻击性有关.

    双相情感障碍泌乳素共情攻击性危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混合发作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红丽路亚洲史晓宁赵莹莹...
    740-743,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混合发作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连续采样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就诊于中国7家医院门诊的52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并进行随访调查,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病史信息、疾病特征及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考察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情况,并通过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在52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混合发作占75例(14.42%),其中I型72例,Ⅱ型3例.且泊松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患者较Ⅱ型混合发作次数多(IRR=0.068,P<0.001);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混合发作次数较多(IRR=1.435,P=0.037);首次发作极性为非躁狂的患者较躁狂患者混合发作次数多(IRR=9.988,P<0.001);首次发作极性为非抑郁的患者较抑郁患者混合发作次数多(IRR=6.241,P<0.001);服用心境稳定剂的患者混合发作次数较多(IRR=0.561,P=0.001).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混合发作次数与双相障碍分型、精神疾病家族史、首次发作极性以及是否使用心境稳定剂密切相关.

    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影响因素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疗效及对血清Hcy、BDNF水平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林荫赖珏刘海雅
    74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102例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急性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碳酸锂治疗,联合组采用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疗效、血清Hcy和BDNF水平、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评分(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神经心理状态评定量表评分(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31%vs 74.00%,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BRMS评分、YMRS评分低于对照组,RBAN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46%和10.00%,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枢神经代谢和认知功能.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躁狂发作齐拉西酮碳酸锂同型半胱氨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CBT联合MECT对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

    朱利红何艳平杨宁波
    749-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有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AD)患者100例,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观察组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nteractive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G-CBT)联合 MECT 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联合G-CBT治疗后,观察组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MECT基础上联合G-CBT治疗有童年创伤经历的BAD患者有可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利于改善精神状况、提高情绪认知能力.

    童年期创伤经历双相情感障碍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无抽搐电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