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赵靖平

季刊

1673-2952

0731-5531571 5292158

410011

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面部情绪识别的行为和脑功能研究进展

    李媛王惠玲
    1009-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损伤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而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探究认知功能下大脑皮层激活的优势也被广泛认可。本文将简要概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情绪识别任务的行为学表现,并对其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下面部情绪识别任务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精神分裂症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认知功能面部情绪识别任务

    人工智能在青少年自杀自伤风险预警的研究进展

    艾明况利
    1014-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青少年自杀自伤人数激增,但至今没有任何有效的临床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自杀自伤预警,传统的自杀预警方法,如心理测验、问卷调查和临床评估,由于受到自我报告的诚实度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等更先进的方法来辅助风险评估,可有效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文从人工智能对自杀预防策略的影响、应用策略、伦理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方向。

    青少年自杀自伤人工智能风险预警

    基于机器学习的抑郁自杀风险预测研究进展

    曾雪马亚荣何红波
    1018-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相关的自杀行为预测是当前突出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难点。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将ML用于抑郁症的诊断或自杀预测。本文聚焦于具有自杀风险的抑郁症人群,通过回顾现有的自杀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概况,述评ML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预测方面的多种模型,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以及相关公共卫生部门识别和预测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提供科学技术参考。ML相关技术仍存在预测局限性,未来应纳入更多深入研究和开展临床实践。

    抑郁症自杀预测机器学习

    运动干预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王小海唐琳潘苗
    1023-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兴趣减退、紧张、胡思乱想为临床特征。运动干预一直都是抑郁症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介绍运动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综述运动干预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探究运动强度、频率等对抑郁症治疗的影响,以供参考。

    运动干预抑郁症治疗应用进展影响因素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杨帅胡红星
    1026-1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全球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MDD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无痛、无创、操作方便、非常安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rTMS与MDD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作为rTMS新模式的θ爆发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在MDD治疗中也展现出其独特且有效的一面。本文就MDD治疗中rTMS的重要作用作出综述,并简要说明在MDD治疗中TBS的疗效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

    rTMSMDDTBS

    正念疗法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和机制

    黄振鹏聂莎
    1030-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组无器质性改变且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症状群,我国发病率较高,FGIDs患者除消化道不适症状外,易伴发精神心理障碍。近年来正念疗法在慢性疾病中逐步应用,用于FGIDs的治疗和干预,可达到心身同治的效果,本文就正念疗法在FGIDs治疗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正念疗法功能性胃肠病抑郁焦虑

    家庭社交行为干预对家族性高风险孤独症谱系障碍婴幼儿发展与结局观察

    吴文华黄肖霞李秋婵成艳玲...
    1034-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家庭社交行为干预对家族性高风险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婴幼儿社交行为、神经发育轨迹及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招募的110名年龄为6个月的家族性高风险ASD婴儿(ASD患儿的年幼同胞)作为研究组,同期在儿童群体保健科招募58名年龄为6个月的家族性低风险ASD婴儿(正常发育儿童的年幼同胞)作为对照。将研究组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A和研究组B,研究组A采用家庭社交行为干预,研究组B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养育方法,持续追踪至24个月,在6月、12月、18月大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婴儿孤独症观察量表(autism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fants,AOSI)、盖泽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GDS)分别评估其社交行为及神经发育功能。在24个月大时则采用GD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等工具评估幼儿神经发育和ASD核心症状,同时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相关诊断标准对三组幼儿的发育结局进行判断。结果 组内比较,三组研究对象AOSI总分和GDS各能区得分与评估时间均呈线性关系,不同时间点得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OSI总分和GDS各能区得分,均为对照组优于研究组A,研究组A优于研究组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幼儿2岁时诊断为ASD的比例为1。7%,语言障碍1。7%,ASD高危儿1。7%,语言行为异常共3例(5。2%);研究组A在幼儿2岁时诊断为ASD的比例为5。5%,语言障碍5。5%,ASD高危儿3。6%,语言行为异常共8例(14。5%);研究组B在幼儿2岁时诊断为ASD的比例为16。4%,语言障碍18。2%,ASD高危儿5。5%,语言行为异常共22例(40%)。结论 与家族性低风险ASD儿相比,家族性高风险ASD儿在婴幼儿期存在更多的ASD样行为,其神经发育也相对落后;且更容易发展为ASD或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行为问题。从婴儿期开始家庭社交行为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家族性高风险ASD儿的语言-社交行为发展和神经发育,进而减少ASD或语言行为异常的发生。

    家庭社交行为干预家族性高风险孤独症谱系障碍婴幼儿发展结局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分析

    裴文志程夏龙余涛严凡凡...
    1041-1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招募了 76名参与者,分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进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得分(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得分。比较两组之间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分析有差异的炎症因子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炎症因子水平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8、IL-1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P<0。05)。同时发现IL-1β、MCP-1、IL-13与PANSS量表、BPRS量表及其分量表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bFGF(AUC=0。9944)是诊断效能较好的血清炎症因子。结论 血清炎症因子与精神分裂症关系密切,同时对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精神分裂症超敏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炎症因子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王明杜向东潘惠杨忠...
    1046-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10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记为难治组和非难治组。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分为广泛代谢型(EM)、中间代谢型(IM)和慢代谢型(PM)。对比难治组和非难治组患者临床资料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代谢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难治组病程、简明精神科量表(BPRS)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临床大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量表(CGI-S)评分及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高于非难治组(P<0。05),CYP2C19基因EM占比低于非难治组(P<0。05),IM、PM占比则高于非难治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GI-S评分、PRL、CYP2C19基因为IM/PM均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难治性相关,IM、PM型精神分裂症难治性的风险较高。

    精神分裂症难治性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C19基因多态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性激素水平与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金立慧谷光
    1049-1051,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性激素水平与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8月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观察组,纳入90例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群,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性激素水平与PANSS评分、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男性泌乳素(PR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雌二醇(E2)、睾酮(TESTO)、促黄体生成素(LH)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P<0。05),孕酮(PROG)、促卵泡生成素(FSH)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女性PRL、PRO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女性,TESTO、E2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P<0。05),FSH、LH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MoC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男性、女性患者PRL水平与PANSS评分呈正相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E2、ESTO与PANSS评分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PRL、TESTO、E2等性激素水平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可能与精神症状以及认知损害有关。

    精神分裂症性激素临床症状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