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朱冬三

双月刊

1673-4416

fmujuan@163.com

0731-84472665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泌尿外科和肾内科于一体的医学科技类期刊,主要介绍国外泌尿系统领域的最新理论、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直接为我国从事泌尿系统(含泌尿外科与肾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的专业人员服务。本刊栏目包括论著、临床报告、综述。本刊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尿道杆状电极剜除术与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对比

    蒋焜李浩勇宁金卓
    240-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TURERP)与等离子双极前列腺电切术(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4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3例患者行TURERP术(TURERP组),73例患者行PKRP术(PKRP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等指标,分析两组术中切除组织重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TURERP组的前列腺切除重量多于PKRP组,同时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尿管留置时间少于PK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后随访患者,两组的IPSS、Qmax及P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RE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比PKRP更彻底,更高效,出血更少,恢复更快,同时在尖部膜部尿道和顶部的保留方面可以完美替代激光,可很好地避免尿失禁的发生,适合在县市级及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广.

    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水刀辅助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的初步应用及技术探讨

    屈卫星周建成李晶程永毅...
    24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水刀辅助下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实施水刀辅助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的28例有手术适应证的老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分析患者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实施,围手术期未发生因水刀设备引起的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58.2(31~112)min;平均留置尿管时间为4.2(3~7)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4~8)d;平均前列腺切除质量56.3(15.2~92.7)g.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输血及电解质紊乱发生.术后随访1、3个月内无创面出血、尿道狭窄及二次手术实施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较术前下降,最大尿流率(Qmax)较术前上升,Qmax时逼尿肌压力较术前降低,PV较术前下降(均P<0.05);所有病例无尿失禁发生.结论 水刀辅助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在临床应用中是可行且安全的,其利用高压水的层面剥离作用,能较完整地去除前列腺腺体,可明显改善下尿路症状.

    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水刀

    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和经直肠途径穿刺置入标志物的比较和风险分析

    许蕊范学武田龙胡逸民...
    247-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前列腺癌(PCa)图像引导放疗中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TPUS)与经直肠穿刺(TRUS)置入黄金基准标志物(GFM)的治疗效果,分析两种方法中不良事件(AE)的风险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21年12月间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诊疗的212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PUS组(100例)和TRUS组(1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出血和感染情况,并对AE的风险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同TRUS组相比,TPUS组的卡氏评分(KPS)、新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抗凝药物使用、前列腺体积<30 cm3的患者例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 TPUS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和严重出血例数高于TRU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9).TPUS组的总感染率(7.00%)低于TRUS组(9.82%).VAS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前列腺体积、抗凝药物使用和ADT与VAS均有相关性(均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PCa患者的VAS≥4分的风险提高了 5.432倍(P=0.022).严重出血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前列腺体积和抗凝药物使用与严重出血均有相关性(均P<0.05);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和前列腺体积≥30 cm3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分别提高了 4.702倍(P=0.015)和5.836倍(P<0-001).结论 TPUS和TRUS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做好护理准备.

    前列腺肿瘤超声检查穿刺术会阴直肠

    米拉贝隆对帕金森病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逼尿肌功能的影响

    张许平康延杰李小辉姬亚杰...
    25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米拉贝隆对帕金森病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逼尿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口服米拉贝隆1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和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I-QOL).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PVR)均<10 mL.治疗后的最大膀胱容量(MCC)、初始尿意容量(FDV)、膀胱顺应性(BC)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的无抑制逼尿肌收缩次数(UDC)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例无抑制逼尿肌收缩完全消失.治疗前后的最大尿流率(Qmax)和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的日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尿失禁次数及OABS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周后患者的I-QOL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出现高血压,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米拉贝隆可明显减少帕金森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逼尿肌无抑制收缩次数,提高BC,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并不会降低逼尿肌压力及增加尿潴留风险.

    帕金森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米拉贝隆逼尿肌

    ADPN、HMGB1、NGAL在尿路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李润奇郑雪君侯桂平李润姣...
    256-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脂联素(ADPN)、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尿路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30例尿路感染患者作为尿路感染组,另外选取本院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患者的ADPN、HMGB1、NGAL水平,分析ADPN、HMGB1、NGAL在健康组与尿路感染组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尿路感染组的ADPN表达降低,HMGB1、NGAL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尿路感染严重程度的加重,ADPN的降低加剧,HMGB1、NGAL的升高加剧(均P<0.05).以尿路感染为因变量(否=1,是=0),以ADPN、HMGB1、NGAL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DPN、HMGB1、NGAL为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PN与HMGB1呈负相关(r=-0.458,P=0.001);ADPN与NGAL呈负相关(r=-0.542,P=0.001);HMGB1 与 NGAL呈正相关(r=0.511,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ADPN、HMGB1、NGAL单项诊断相比,三项联合诊断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 ADPN在尿路感染患者中表达降低,HMGB1、NGAL表达升高,且ADPN、HMGB1、NGAL的升高或降低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脂联素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尿路感染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中的相关分析

    韩明明袁月
    260-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中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以及快速诊断的方法,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6 62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卡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6 620份尿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845株,检出率为12.8%;其中革兰阴性菌529株,占62.6%,革兰阳性菌135株,占16.0%,真菌181株,占21.4%,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11株、肺炎克雷伯菌58株、粪肠球菌50株.科室分布中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占比最高分别为28.4%和13.0%.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255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在尿常规两项指标联合分析中,无论在ESBLs阳性还是阴性的大肠埃希菌中,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较单项指标检测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在80%以上;在单项指标分析中,亚硝酸盐在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当尿常规pH<6.0时,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34.9%;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52.87%.结论 尿常规中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快速、简便,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尿路感染,特别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检.经验选择能覆盖ESBLs菌感染的药物,可避免多种耐药菌的产生.

    白细胞亚硝酸盐类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血清TNF-α水平监测及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在泌尿系统感染预防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段雨函郭浩
    26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监测及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在泌尿系统感染预防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1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的8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根据不同检验方式将研究组分为常规检验组(57例)和微生物检验组(5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 研究组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检验组的确诊率高于常规检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23%(52/57)vs.75.44%(43/57),P=0.023].治疗14 d后,微生物检验组的重度及中度感染患者少于常规检验组,轻度感染患者多于常规检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泌尿系统感染和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271,P=0.012).结论 血清TNF-α水平是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潜在诊断标志,而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对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也是可行的,能有效判断病原菌感染类型,对临床防治及诊治作用较大.

    肿瘤坏死因子α尿路感染微生物学检验

    盆底肌磁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对盆底肌张力的影响

    曹辉杨华范莉于晓红...
    268-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肌磁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及对女性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0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联合盆底肌磁、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生活质量、各阶段的盆腔表面肌电值以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例(80%)vs.48例(96%),P=0.014].两组治疗后的ICI-Q-SF评分低于治疗前,而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社会交往、总分及五个不同阶段的盆腔表面肌电值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社会交往、总分及五个不同阶段的盆腔表面肌电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盆底肌磁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ICI-Q-SF评分,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尿失禁,压力性女性盆底肌磁电刺激肌张力

    一种简易的改良大鼠离体肾灌流技术研究

    雷涛卿星赤张越何茗茗...
    272-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简易的改良大鼠离体肾灌流技术的效果,为收集到更多的肾脏灌流血、尿标本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12只SD雄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灌注组和改良灌注组,每组6只.以腹主动脉为灌注液的流入通道,以大鼠的肾静脉和输尿管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通道.实验过程中根据情况处理灌流并发症.通过计算不同灌流方式的大鼠肾动脉灌注成功率、灌注时的漏出液量以及收集的血尿标本量,综合评价不同灌注方式的灌注效果.结果 改良灌流组的腹腔漏出液低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灌流组的尿量高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灌流组的静脉液体量低于常规灌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后的灌注方式能够使灌流液更加有效流经肾脏,并且灌流液漏入腹腔的量较少,更易于收集血、尿标本,因此为更符合简便有效的实验操作.

    模型,动物大鼠,Sprague-Dawley离体肾灌流技术尿标本收集

    多模式镇痛对小儿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疼痛的改善效果

    张力黄南翔王鹏礼王敏...
    27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小儿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后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本院接诊的86例小儿隐匿性阴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镇痛方案,观察组采取多模式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疼痛程度、镇静评分、应激激素水平、致痛物质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呼吸率、脉搏、动脉压、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得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呼吸率、脉搏、动脉压、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得分、Ramsay镇静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镇痛方法与用药时间有交互作用(均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氧分压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镇痛方法与用药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P物质、五羟色胺水平均高于术前1 h,且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共出现5例(11.63%)并发症,观察组出现3例(6.98%)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镇痛与传统镇痛方案相比,可有效降低小儿隐匿性阴茎矫治术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波动,降低疼痛程度及Ramsay镇静评分,并减少应激激素与致痛物质的分泌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镇痛矫治手术隐匿性阴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