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消化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

邱德凯

双月刊

1673-534X

xiaohuafence@sina.com

021-33262058

200031

上海市建国西路602号

国际消化病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消化系统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读者对象为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陈钰肖潇马雄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肝脏疾病.AIH的临床表现多样,约33%的AIH患者伴有肝硬化.多项研究表明,肝硬化是影响AI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肝硬化的AIH患者生存期较短且罹患肿瘤的风险较高.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AIH相关肝硬化的金标准,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等可辅助诊断AIH相关肝硬化.对于代偿期AIH相关肝硬化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采取免疫抑制治疗,接受治疗后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可得到逆转,而对于失代偿期AIH相关肝硬化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尚存争议.该文就AIH相关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无创评估门脉高压免疫抑制

    细胞铁死亡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机制

    郑瑗瑗赵晨露赵文霞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是慢性肝损伤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铁死亡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表现为铁依赖性活性氧产生,导致细胞膜发生致命性脂质过氧化.研究表明细胞铁死亡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该文从构成肝脏微环境的肝星状细胞、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这4个方面综述细胞铁死亡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铁死亡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肝细胞库普弗细胞肝窦内皮细胞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陈佳乐贺德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精准微创外科理念的不断发展,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于传统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7个独立操作手臂、较高的放大倍数和较清晰的视野.近年来,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国内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可被应用于肿瘤患者,且安全性较高.该文就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机器人手术系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微创外科临床应用

    上海男性非体力劳动者脂肪肝的检出率及易感因素分析

    徐国厚钱晓兰钱波黄海峡...
    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男性非体力劳动者的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其易感因素,为该人群的脂肪肝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华东疗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者中的16 959名男性非体力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资料,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脂肪肝的易感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男性非体力劳动者患脂肪肝的预测价值.结果 上海男性非体力劳动者的脂肪肝检出率为55.97%,并且其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60岁以上者稍有下降.体育运动是脂肪肝的保护因素,年龄、肥胖症、吸烟、饮酒、饮食不均衡、高血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TG)血症、高尿酸血症(HUA)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均是上海男性非体力劳动者患脂肪肝的易感因素.饮食不均衡、糖尿病对上海男性非体力劳动者患脂肪肝的预测价值均较高,而IFG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上海男性非体力劳动者的脂肪肝检出率较高,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体育运动是其患脂肪肝的保护因素,年龄、肥胖症、吸烟、饮酒、饮食不均衡、高血压、糖尿病、高TG血症、HUA和IFG均是其患脂肪肝的易感因素,其中饮食不均衡、糖尿病和IFG对该人群患脂肪肝的预测价值均较高.

    脂肪肝非体力劳动者患病率肥胖症易感因素

    血清CCL16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

    田婉婷吴光辉王超智
    16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CC趋化因子配体16(CCL16)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评分及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组(n=30)、Child-Pugh B级组(n=38)、Child-Pugh C级组(n=32);根据随访 6个月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58)和死亡组(n=42).比较各组血清CCL16水平及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CL16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Child-Pugh A级组、Child-Pugh B级组、Child-Pugh C级组的血清CCL16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的白细胞计数、HBV-DNA、总胆红素(Tbil)水平、Child-Pugh评分均显著升高,血清CCL16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CL16、白细胞计数、HBV-DNA、Tbil、Child-Pugh评分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CL16 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921,特异度为 97.62%,敏感度为74.14%.结论 血清CCL16 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其随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显著降低,并且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

    CC趋化因子配体16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临床价值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分析

    李涛郝立校吕婵吴静怡...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EST或ESLBD(12~15 mm)治疗的 131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EST组(n=70)和ESLBD组(n=61),比较2组的完全取石成功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关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EST组和ESLBD组的取石成功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6%比 100.0%,24.3%比 18.0%,P均>0.05).EST组的ERCP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SLBD组(8.6%比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结果显示,EST组和ESLBD组的ERCP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比8.6%,P>0.05).结论 与EST相比,ESLBD(12~15 mm)用于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ESLBD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EST与ESLBD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SLBD也会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损伤.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胆总管结石

    慢性HBV感染者并发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郭天宇花海洋李建辉王爱民...
    171-174,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并发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特征及病理特征,探讨其癌变风险及内镜下治疗难度.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接受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的1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3例合并HBV感染的患者设为HBV组,将94例无HBV感染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入院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比较2组各肠段的息肉检出率、内镜下特征及病理特征、内镜下治疗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率、血清CEA水平.结果 HBV组的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3.40%比25.53%,P=0.026).HBV组的息肉最大径、息肉数目、息肉带蒂率、内镜下治疗时间、术中出血率和血清CE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HBV组的腺瘤性和癌性息肉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45%比70.21%,P=0.002).结论 与一般人群相比,慢性HBV感染并发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直肠息肉检出率较高;病理检查结果多为腺瘤性或癌性息肉,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息肉多数较大、带蒂且多发,术中出血率较高,内镜下治疗难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均较高,建议早期筛查.

    HBV结直肠息肉癌变风险治疗难度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伊托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李双李颖谢菲
    175-179,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伊托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西电集团医院收治的 82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伊托必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采用7分整体症状量表(GOS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估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促胃泌素(GAS)、5-羟色胺(5-HT)和胃动素(MLT)水平.比较2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 2组的GOSS评分和5-HT水平均降低,而FDDQL评分、GAS和MLT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GOSS评分和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FDDQL评分、GAS和M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伊托必利可有效缓解F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并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提高FD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伊托必利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激素

    DIAPH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曾玲玲韩雪王昌成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骨架调节蛋白3(DIAPH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接受胰腺癌根治术治疗的68例胰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离肿瘤组织边缘>5 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组织中DIAPH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胰腺癌组织中DIAPH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自手术日起对入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Log-rank检验分析胰腺癌组织中DIAPH3的表达与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DIAPH3 对胰腺癌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DIAPH3 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5.88%比 1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242,P=0.000).肿瘤最大径≥3 cm、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TNM分期为Ⅲ~Ⅳ期、肿瘤位于胰体/尾部、糖抗原19-9(CA19-9)>37 kU/L者的胰腺癌组织中DIAPH3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肿瘤最大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TNM分期为Ⅰ~Ⅱ期、肿瘤位于胰头部、CA19-9≤37 kU/L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CA19-9、DIAPH3均是胰腺癌患者术后 1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DIAPH3 阳性表达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组(55.26%比80.00%),平均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表达组[(164.32±18.53)d比(241.54±19.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癌组织中DIAPH3预测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95%CI:0.612~0.935),敏感度为 82.95%,特异度为 63.21%.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DIAPH3 呈高表达,其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的重要参考指标.

    胰腺癌细胞骨架调节蛋白3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胃癌组织中METTL3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吴萌杜佳璇公小纪
    186-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组织中甲基化转移酶 3(METTL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 3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组织边缘>5 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组织中METTL3 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分析胃癌组织中METTL3 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胃癌组织中METTL3 与AFP水平的关系.采用电话和门诊复查的方式对所有入组患者自手术日起进行为期 3个月的随访,计算无病生存(DFS)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Log-rank检验分析METTL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SP法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ETTL3的阳性表达率为 86.67%,AFP的阳性表达率为 76.67%,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3.33%、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778,P=0.000;x2=13.125,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ETTL3 与AF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58,P=0.021).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为T3~T4 期者的胃癌组织中METTL3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为T1~T2 期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ETTL3 阳性表达者的DFS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远处转移、浸润深度、脉管侵犯、METTL3均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METTL3的表达显著上调,且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其可能可以成为早期胃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新生物标志物.

    胃癌甲基化转移酶3甲胎蛋白临床病理特征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