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罗海鹏

季刊

1005-9164

gxkxbjb@126.com

0771-2503923;2503922

530007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广西科学/Journal Guangxi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由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教育厅、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和广西科学院于1994年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类期刊。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改由广西科学院和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厅和广西教育厅协办。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繁荣广西的科学技术事业,推动广西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的交流。主要刊登内容有:广西自然科学各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和重要科研实验报告,代表广西科学先进水平的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发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技改和"星火"项目的新成就,科技政策、学术动态、信息简报等;同时也刊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广西科学》杂志已于1994年和1996年连续两次获得第二、第三届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荣幸地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获得第四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邹丰虎柴宗政
    405-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可为马尾松林固碳増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t检验方法对比分析近自然经营10余年后不同林分发展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对照林分和近自然经营林分(以下简称"经营林分")中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近自然经营能够改变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碳储量的占比,但是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依然呈现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分配规律.②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林分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均为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表明近自然经营后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碳储量.③植被层碳储量在中龄林阶段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枯落物层碳储量在3个林分发展阶段对照林分和经营林分无显著差异;土壤层碳储量在近熟林阶段经营林分显著大于对照林分.综上,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效果,后续还可以通过补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白栎(Quercus fabri)和麻栎(Q.acutissima)等乡土阔叶树种来提高物种多样性,促进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林分生长和碳累积.本研究对马尾松林及其他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意义.

    近自然经营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

    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李昌航高冠女黄海梅李佳君...
    416-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进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磷(P)组分和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未改造的杉木纯林(PP)和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后的杉木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P组分,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96孔荧光微孔板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酶活性,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极易利用性磷(RP)、易利用性磷(LP)、中等程度利用性磷(MAP)和难利用性磷(OP)分别显著提高9.43%、9.20%、11.64%和11.71%,磷素活化系数(PAC)显著提高27.13%.(2)MP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较PP分别极显著增加13.52%、31.11%和55.78%,MP的微生物共现网络节点数、边数和平均加权度均高于PP.(3)和PP相比,MP中与碳(C)代谢相关的 β-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土壤酶活性分别增加175.58%(P<0.01)和21.81%(P<0.05),与氮(N)代谢相关的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土壤酶活性增加113.30%(P<0.001),与P代谢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CP)土壤酶活性增加71.49%(P<0.01),C、N和P代谢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细根生物量(FR)是驱动土壤P组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综上,复层异龄混交改造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性质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中各P组分含量和与土壤C、N和P相关的代谢酶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杉木人工林土壤P的转化,提高其可利用性.该策略将为有效缓解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P限制提供新途径.

    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共现网络分析

    马尾松人工林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黄海梅颜金柳李佳君向明珠...
    427-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松人工纯林(PP)、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异龄混交林(MP)、马尾松/多树种异龄混交林(MM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下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RDA)确定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异龄混交改造显著改变了土壤酶活性,表现为MP和MMP均显著高于PP,但MP和MMP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酶活性在微团聚体(<0.25 mm)中最高;②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冗余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驱动因子,而TN、MBC和硝态氮(NO3--N)是影响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③PP、MP和MMP 土壤酶C∶N∶P自然对数比分别为1.20∶1.03∶1、1.17∶1.07∶1和1.16∶1.04∶1,表明3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均对C需求较高,微生物生长代谢容易受C限制,而异龄混交改造能有效缓解林分土壤的C限制.综上,马尾松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改善土壤质量,但在经营过程中需注意适当增施氮肥以维持其高效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马尾松人工林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土壤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养分限制

    马尾松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李金凤王晖黄海梅童秀丽...
    439-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MPC)、马尾松/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混交林(MPE)、马尾松/多树种[红锥、格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MPM)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马尾松纯林(PP)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混交种植均提高了细根生物量(FRB)和凋落物量(TL),MPM表现最好且差异显著(P<0.05);(2)MPC、MPE和MPM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Chao1)显著提高(P<0.05),而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3)在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优势菌门;在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优势菌门.与马尾松纯林相比,MPC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MPE拟杆菌门和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4)土壤有效磷(AP)、细根碳氮比(Croot∶Nroot)、细根碳磷比(Croot∶Proot)与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机碳(SOC)和pH值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最关键因素;土壤中的全氮(TN)、容重(BD)与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含水率(SWC)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综上,马尾松与单一或多种阔叶树种混交种植5年后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对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

    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树种混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组成

    五爪金龙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黄琼林陈依虹叶晓霞谭靖怡...
    451-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药用植物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选用五爪金龙叶片为样品,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并建立测序文库,随后使用新一代细胞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序列组装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五爪金龙叶绿体基因组为环状双链四分体分子,全长161 780 bp,由 88 205 bp 的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30 747 bp 的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IR)A、12 081 bp的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和30 747 bp的反向重复区B(IRB)排列而成,含有131个基因;共有28 757个密码子,偏好使用以A或T结尾的密码子;存在67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并以A/T单核苷酸重复居多.五爪金龙与近缘植物在IRB-SSC边界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异,与同属三裂叶薯I.triloba、番薯I.batatas等的亲缘关系更近.本研究报道了五爪金龙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序列组成,并分析其特征,为五爪金龙的物种鉴定、遗传进化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基因组信息.

    五爪金龙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简单重复序列系统进化关系

    ubr1基因缺失对粟酒裂殖酵母有丝分裂动力学的影响

    张丁段江波潘凤阮渝涵...
    459-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中ubr1基因缺失后有丝分裂动力学的变化情况,采用荧光蛋白标记和活细胞成像技术分析ubr1基因缺失型(ubr1Δ)菌株和野生型(WT)菌株细胞形态和有丝分裂期的细胞动力学差异.结果显示,ubr1基因缺失后细胞长宽比变小,微管束数目增多,细胞形态出现短棒状和梨形.有丝分裂过程中18.5%的ubr1Δ菌株会错误形成双动粒,且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伸长长度较野生型菌株增加(1.58±0.76)μm,有丝分裂后期持续时间较野生型菌株延长(3.00±1.36)min.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出现鱼钩型和S型断裂,且纺锤体断裂延迟.同时,ubr1Δ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肌动蛋白环初始直径增加(1.12±0.19)μm,形成时间延长(3.60±2.85)min,收缩时间延长(4.90±0.21)min,但收缩速度并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明确ubr1基因在有丝分裂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ubr1基因缺失有丝分裂粟酒裂殖酵母细胞动力学

    褐角苔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黄丹彭涛姜山王顺莉...
    469-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适用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角苔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研究早期陆生植物的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实验使用携带pCAMBIA1305.2质粒的农杆菌AGL1菌株对褐角苔(Folioceros fuciformis)外植体进行侵染,将潮霉素作为筛选标记,通过比较外植体预培养时间、菌液OD值、菌液添加量、乙酰丁香酮(AS)浓度和共培养时间来构建该物种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褐角苔抗性植株筛选所用潮霉素的最适浓度为15 mg/L,预培养4 d的外植体侵染后状态最好.最佳侵染条件为共培养基中添加80μL OD600为0.8的农杆菌菌液,AS浓度为100 μmol/L,共培养时间为3 d.通过潮霉素筛选、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染色鉴定获得转基因植株褐角苔.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角苔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褐角苔外植体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体系

    一株耐高氨氮菌株的筛选及脱氮性能研究

    刘庆宇杨雯婷盘兆慧韦爽...
    47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被认为是目前有效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之一,其关键是高效脱氮微生物的筛选.本研究从养猪厂污水处理池中筛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并探究其生长性能和脱氮性能.结果筛选出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Acinetobacter junii YQ-1,当温度为30 ℃、转速为200 r/min、初始pH值为8、接种量为2.0%(V/V)、培养时间为48 h时,菌株YQ-1具有最高的菌体密度(OD595=0.999),且脱氮效果最好.在最佳生长条件下,当初始氨氮浓度、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均为200 mg/L时,菌株YQ-1在48 h对这3种形式氮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9.73%、63.51%和70.19%.且当氨氮浓度为1 000 mg/L时,菌株YQ-1仍能较好地生长,其生长情况符合BidoseResp模型,培养基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变化情况符合ExpDec2模型,培养基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减少速率与菌株YQ-1的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处理高浓度氨氮污水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氨氮生物脱氮硝化-反硝化Acinetobacterjunii降解性能

    山银花花色形成研究进展

    吕玲玲鲁杏欢李立云
    486-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银花花色类型较少,常规品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依次呈现出绿色、白色和黄色.山银花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本文对山银花花色类型、花色素的种类及其含量与花色的关系、不同花色时期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对花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山银花花色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山银花花色形成机理提供参考.

    山银花花色类黄酮物质类胡萝卜素基因

    广山楂叶水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

    叶志青卢安根黎颖叶质萍...
    492-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广山楂Malus doumeri(Bois.)A.Chev.叶水提取物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进行试验,考察山楂叶的食用安全性.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规定的方法,开展广山楂叶水提取物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表明,广山楂叶水提取物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20 000 mg/kg BW;在8-5 000 μg/皿剂量范围内,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为阴性;在2 500-10 000 mg/kg BW剂量范围内,小鼠骨髓红细胞染色体未见有损伤,精原细胞染色体未致畸变.因此,广山楂叶水提取物属实际无毒级,未观察到其遗传毒性.

    广山楂叶水提取物急性经口毒性遗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