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谢尚果

双月刊

1673-8179

xb3260122@gxun.cn

0771-3260122

530006

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提倡“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对象,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办刊特色,大力刊发处于学术前沿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领域的稿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言生活传统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滇西洱海地区为例

    李梦王锋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又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在滇西洱海地区,以白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群众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用、传播并发展汉语文,为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增进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化也得到传承和发展.滇西洱海地区主体性与多样性和谐统一的语言生活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典型例证.新时代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以语言文字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语言生活滇西洱海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内生发展":民族地区以乡村全面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蒙慧刘光旭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民族地区.以民族地区作为区域单元审视发现:乡村振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两者双向互促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之中.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叠加关键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的需求,共同构成了民族地区由乡村全面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内外联动"驱动机制.培育发挥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可以形成区域发展多重合力,破除民族地区"外力不足""内力不强"的困境,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时代积极推动培育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为核心的复合型内生发展能力,是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增力效能,促动民族地区耦合发展,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进程中民族地区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徐多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是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财政支出作为调控地方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共同富裕的推进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结合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构建多维度、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财政支出效率影响,探析民族地区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比较优势和现实差距.研究表明,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发展性维度较低,说明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富裕"问题;财政支出规模效率低于纯技术效率,说明财政资金的规模投入仍然不足.民族地区应通过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财政支出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经济机制研究

    余卫余呈先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新质生产力在驱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等计量工具,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的赋能作用,且这一赋能作用在全国层面均有效,尤其对推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进程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间接赋能共同富裕,而门槛效应分析证实,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并非单一线性的,而是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门槛,呈现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的调节效应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过程中产生着正向积极的调节作用.

    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

    新时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社会网络路径研究

    李云陈世柏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同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认同也是一个建构过程,社会网络是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根据认同过程,新时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社会网络路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网络如何建构海外侨胞的自我认同和内群体认同;二是社会网络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自我认同是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起点,内群体认同是其中介,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将海外侨胞内群体认同提升为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关键.这就需要构建共同内群体,扩大群体边界,拓展认同广度;促进跨族群互动,构建共同内群体网络,形成交错型网络结构,增强认同强度;获取嵌入网络的人际信用,提升认同深度;构建社会网络的国家空间,增大认同力度.

    社会网络海外侨胞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文化并接与认同嵌套:论双重认同的实现机制——以美国印第安人为例

    曹何稚
    15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建设的重大问题.双重认同虽然在理论上被认为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难逃忠诚竞争.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一种替代民族国家范式的团结机制.文章基于田野调查,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张力,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同退同进.从深度多样性的视角观之,当代印第安人以一种不同于主流社会的方式归属于美国,其中民族认同构成国家认同的前提、途径和目的,两种认同经由文化并接实现了有机嵌套.这在某种程度上启示外界将多民族国家构建的焦点从认同对象转移到认同方式上,关注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递进过程,将寻找、引导、促成正向的文化并接作为国家整合的重要策略.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双重认同认同嵌套文化并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稿约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