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杨帆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形塑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有着特殊优势,尤其是在作品传播方面较其他专业学生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教育与教学中,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激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教育

    茶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以万里茶道为中心

    黄柏权孙玉琳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联结欧亚大陆的重要国际贸易通道,这条长达14000多公里的茶道开辟的动因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欧洲市场对中国南方茶叶的需求,以晋商为主体的茶商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了沟通中国南北乃至俄罗斯的万里茶道.茶道的开通,实现了南茶北运和南北各民族生计互补,以茶叶为纽带将南北各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推进了南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带动了沿途市镇的发展繁荣,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茶叶贸易交往交流交融万里茶道

    国家何以上山:明清时期贵州山地社会的通道、儒化与调适

    张恩迅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的贵州"尺寸皆山",国家无力经营.随着明代湖广入滇通道的修建,中央王朝加大开发贵州的力度,清代改土归流和新辟"苗疆",促进了儒家思想和大量中原移民深入"生苗地带",贵州山地社会在与中央王朝的长期博弈和自我调适中逐渐实现了"内地化"进程.通过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与贵州山地社会的互动发现,两者并非单纯的逃离或加入的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山地作为边缘、多元与"他者"的象征,本质是国家在不断制造中心、一体与"自我"过程中形成的反身物,反映了中华民族"一体"衍生"多元","多元"促成"一体"的内在理论逻辑,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数千年的内生动力之一.

    贵州山地社会中央王朝互动共存中华民族共同体

    "壮族三月三"的育人意蕴与创新路向

    陈丹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民族节日仪式的教化功能是中华文明历史演进中的文化传统."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传播面最广的全国性节日.其作为中华上巳节的现代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个性表达,也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独特视角.其具有以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以文化习俗促进民族繁荣、以文化传承推进民族发展、以文化育人提升个体成长的育人意蕴.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参与、节日仪式融入生活常态、精神内核引领呈现方式、信息技术拓展传播领域等创新路向,对于维护壮族文化生态体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壮族三月三文化渊源育人意蕴创新路向

    景迈山古茶林对村落地方性的重构——以芒景村为例

    苏志龙韩斌唐雪琼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与经济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人文主义与结构主义对景迈山芒景村的地方性重构过程进行了分析,探究物质在地方性重构与人的主体实践之间的互动机制.结果显示,古茶林的社会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演变,并通过主体的文化实践与社会系统相互影响、共同演化,显示出物质这一实体承载的社会意义的动态性.然而,社会意义实践的主体又是多元的,在利益上存在着冲突、博弈与妥协,这使得地方性在重构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他者的表征过程中,古茶林经历了从低产、落后向生态、有机话语的转变;在地者通过历史想象,将物质的社会意义与民族文化记忆联结起来,对地方性进行着持续的建构与重塑,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从而重构了芒景村的地方性.

    古茶林地方性重构生态经济

    族际共享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互构——基于湘西"白帝天王"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柴冰江涛瞿州莲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帝天王"文化作为湘西苗族地区族际共享符号之一,承载着湘西各民族的共性记忆,具有强大的文化意象与情感互通功能,展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意蕴.从田野调查与大量文献资料入手,对共享"白帝天王"符号的建构、逻辑及功能进行深入探讨发现,"白帝天王"符号建构过程在多方叙事和记忆建构下,呈现出从"族群标识"到"族际共享"的演变,并通过"神圣时空的地缘格局""情感互通的情感基石""记忆共享的内在核心"一体整合,诠释族际共享"白帝天王"符号的生成理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从"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最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功能想象.研究"白帝天王"符号,探讨族际共享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互构,既能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又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白帝天王"族际共享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内涵、特点及进路

    李建军张玉亮王爱红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指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标志和基础.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内涵深植于其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不断的创新精神,表现为独立自主与时代融合的特质,呈现出自主性、创新性、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其施力方向集中于加深文化精神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以及扩大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这种策略不仅巩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确保中华文化在当下保持强大生命力影响力.

    中华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现代文明

    唐蕃交涉中的中书舍人行述研究

    石硕王挺
    14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中古时期唐蕃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即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本文以两《唐书·吐蕃传》所载中书舍人为研究对象,聚焦唐蕃关系史上一直被忽略却又占据重要地位的中书舍人群体,探寻这一群体在唐代中书省中除了起草进画之外,还兼涉的参议政事、收集情报、分析战略、受命出使等社会功能.此外,吐蕃社会通过吸收整合唐代官制而设置的"知汉书舍人",尽管与中书舍人的地位与职权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一群体在沟通唐蕃、修复旧好、密切关系方面却与中书舍人发挥了相似的作用,反映了吐蕃对汉文化的尊崇以及中华文化对吐蕃社会的浸润与融通.

    唐蕃关系史中书舍人吐蕃舍人行述

    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及赓续路径

    陈炜文冬妮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丰厚,是多民族互融共塑的中华传统文化,世代传承至今积淀了深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代表着各民族共创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符号外显于形的物质层基因;彰显着各民族共享的中华形象,是民族形象内隐于形的行为层基因;凝聚着各民族共融的中华精神,是民族精神内蕴于心的精神层基因."形、感、效"是相互贯穿的有机统一体,农业文化遗产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的赓续,需借助"形"塑造可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对象;通过"感"融入可激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情感;巩固"效"夯实可建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成果,最终汇聚成促进其赓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势能;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赓续路径民族地区

    西南民族村寨振兴的多元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李军刘洋李军明
    164-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主体协同治理是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实践上看,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队、民族村寨是乡村振兴的三大关键行动主体,而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耦合协同生成了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其中党委政府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体现在统筹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注重项目落地后续效应、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建立外部帮扶长效机制、发挥涉农补助激励作用等方面;乡村振兴工作队发挥着接点作用,体现在了解并深度融入乡土社会、提升为民办事服务能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后富群体可行能力、发挥内外联结功能等方面;而民族村寨发挥着内生性作用,体现在支持帮扶干部开展工作、发挥村寨精英的带动作用、释放传统文化的经济潜能、激发社区民众的主体作用、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以期加快推进西南民族村寨振兴并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借鉴.

    西南民族村寨乡村振兴多元协同内生作用"接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