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生产与场所重构: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土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崔榕徐雅萍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并取得较好的保护成效.然而,在保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真实性弱化,"空间"营造面临困难,"场所"精神日渐式微等等.从景观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土司文化遗产景观保护工作应重点加强整体性保护、多元主体保护,倡导"见人见物见生活"原则,坚持"多相景观"发展理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景观人类学土司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表征与政治本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庙会叙事的价值建构

    马慧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性一体化的精神体系.古往今来,国家以民俗叙事的方式与民间社会进行着情感交流与话语对接,形成了大小传统礼俗互动的文化权力网络.庙会作为一种官民范畴的"过渡地带",沟通联结着国家主流社会,它以"三皇五帝"信仰、宗庙祖先崇拜、佛道教化为基础,推动着国家上层建筑与民间社会的交流互动.国家通过伞式结构力量自上而下的扶植、改造庙会叙事传统,构建起标准化的国家正祀体系;民间以蜂窝式结构力量重构信仰,促成了民间自下而上的信仰国家化.在文化与政治的统合下,庙会叙事塑造社会群体认同,凝聚爱国情感,重构集体意识,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庙会叙事政治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元社会"结构

    南江禾楼舞之踪:粤桂海上丝绸之路与瑶族"禾"记忆互文考究

    陈俊宇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禾楼舞作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展示了瑶族曾在南江流域繁衍生息的历史,也书写了包括瑶族在内的众多族群,对粤西乃至岭南所形成的多民族聚居区发展和演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禾楼舞是南江禾神崇拜重要的文化表征,也是在粤桂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江族群演进的重要遗存.为考究禾楼舞中的禾神踪迹,试从南江瑶族的生活史志、与瑶族"禾"记忆等方面的考究,以瑶族禾神探究南江禾神的图貌,探究禾楼舞在多元族群的文化符号中南江瑶族的生存印迹,这不仅对于禾楼舞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粤桂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对禾楼舞的考究,对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禾楼舞瑶族互文禾花仙子粤桂海上丝绸之路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范式

    覃彩銮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会聚交流、共同欢庆的节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汉族三月三上巳节的节期及活动形式,融入壮族的诗性思维、能歌善唱、以歌交友、依歌传情、倚歌择偶的传统,使"三月三"成为融祭祖、对歌、赏歌、娱乐为一体的盛大节日.遍布壮乡的歌圩,人潮涌动,歌声飞扬,塑成了广西"歌海"的美誉,是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范式.

    壮族三月三汉族上巳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典型范式

    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以贵州松桃桐壳碱面为个案

    龙金菊刘剑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有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逻辑形成的一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它既是宏大的战略命题,也是微观的生活命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离不开深厚的民族生态文化根基.从贵州松桃桐壳碱面的历史发源、生产流程、多元价值及其变迁、生态文明叙事逻辑研究发现,其从构思生产到加工完成实现了传统技艺与自然物之间的有效关联,是民族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型.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生态文化叙事中,体现为基因凝淀、价值传承、形态超越的价值演绎,是一种必要的研究范式,值得挖掘与研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深厚的民族生态文化基础.

    人类文明新形态民族生态文化传统手工艺生态文明桐壳碱面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旨向

    闫昭宁王振杰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旨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的"连续性"赋予深厚根基,"创新性"赋予不竭动力,"统一性"赋予重要保障,"包容性"赋予精神特质,"和平性"赋予基本底色.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为载体,中华民族的建设与发展亦需要中华文明的内化和引导.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滋养下,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创造历史、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好发展打牢文明根基.

    中华文明特性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旨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元朝治滇实践

    白云敏王世丽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朝统治云南的一个多世纪里,通过发展农业、兴办儒学、建立驿传、实行民族安抚政策等方式积极开展对云南的边疆治理.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使"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还推动了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进而促进了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因此,梳理总结元朝在云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对今天加强边疆建设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元朝大一统云南行省中华民族共同体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张力与调适——基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府职能视角

    付秋梅李俊清
    15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国必治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驱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性,在宏观层面存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与正外部性间的结构性张力,在中观层面存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累积循环效应"的客观事实,在微观层面存在"完全市场假设"与"诱质性制度变迁"的双重差距,三者共同构成了政府职能的"在场"逻辑.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政府职能,以"有为政府"建构"有效市场",具体表现为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疆民族地区还需调适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职能有为政府区域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红利的变动研究——基于民族八省区的实证考察

    姜春云王力
    16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1990~2020年全国和民族地区各省区的人口普查资料数据,分析和预测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红利在1990~2035年期间的变动趋势和特征.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年龄结构从1990年的成年型为主转变为2035年的老年型为主,但阶段性变动速度和深度存在明显差异,未来15年间内蒙古、广西和贵州的老化速度突出;民族地区各省区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到2035年,贵州、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的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民族地区人口红利整体上先增加后减少,且主要包括"持续时间长—经济贡献大""持续时间长—经济贡献小"和"持续时间短—经济贡献短"3大类型.建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的政策准备期,在推进人口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人口质量的提升,把握未来的人口机会窗口和探索新型人口红利的可能性.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窗口民族地区人口现代化

    流动与融居: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趋势分析

    朱星羽木永跃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是观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2与2017年CMDS数据,采用ESDA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迁移意愿从总体上呈现走低的趋势,并具有空间分异特征;向东迁移意愿显著下降,而向西迁移意愿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空间依赖性与地理集聚度逐渐下降,流动范围以省内跨市为主,表明大流动带来的大融居新格局正逐渐形成.究其原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配套政策红利、群体社会特性、经济社会融入度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等因素是重要的解释变量.经济社会融入与公共服务保障在东西部地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部东北部.因之,当前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需要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异与空间演化趋势做出相应的调适.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中华民族共同体互嵌式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