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广西单行条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法进路——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系列研究之二

    谭洁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我国法的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民族事务的重要法律依据,民族自治地方出台单行条例,必须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民族自治县在行使自治立法权制定单行条例的过程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活用立法变通权增进共同性、巧用资源禀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立法保障、善用基层立法联系点增强立法认同等经验值得推广.

    广西单行条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法进路

    透视、证成与因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之维

    杨文帅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认识和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之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前提.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意涵和实践需求,这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探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旨在通过透视、证成与因果三个维度,以整体性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其中,以透视之维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联动结构,尝试回答"是什么样"的结构之问;以证成之维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感结构,尝试回答"为什么是"的结构之问;以因果之维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机理结构,尝试回答"何以定型"的结构之问.当然,上述三个维度又是贯通联系的,彼此相互透视、相互证成及相互因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透视性证成性因果性

    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交往交流交融效应研究——基于北京、天津与南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证调查

    杨磊葛凡煜杨鹍飞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北京、天津与南阳三地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从文化适应压力、文化适应过程、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四个维度,提出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四个总假设和八个子假设,运用SPSS软件分别对相关变量文化适应和主观幸福感做信度检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检验了相关假设.数据表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程度与文化适应压力、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受就业状况、婚姻状况、语言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参与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主观幸福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

    陈庆文刘玉杰韦兰明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历史、地理、习俗等诸多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在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区域与区域之间呈现局部性特征.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推进,民族"互嵌"格局建设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优化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身是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互鉴的产物,其刻写着不同民族地区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的"互嵌"状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促成"共同富裕"的空间互嵌作用、具有培育"民族相牵"的区域文化整合作用、具有"连枝同气"的心理凝聚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的路径在于:完善民族互嵌的制度界面,奠定公共性建设的"物质基础";累积民族互嵌的能量场,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搜寻民族文化体系的"共通性",培育公共性思维.

    民族互嵌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公共性

    从祖坟离散与回归看国家与边民互动的实践——基于广西中越边境下其逐屯的田野调查

    侯曙光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下其逐屯存在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迁坟现象,即将曾经因特殊原因而葬于国外的中国边民的祖坟迁回国内.由此,下其逐人的祖坟经历了一次从离散到回归的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国家政权的有力统治和国家主权的边界规训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在场,一直发挥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下其逐人在祖坟离散与回归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广泛的能动选择.从国家与下其逐人在祖坟离散与回归过程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可知,尽管国家权力对边民长期具有较为强大的统治力,但国家与边民整体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换言之,从国家与边民的互动关系看,"强国家"前提下良性互动的国家与边民关系始终居于历史主流地位.

    祖坟离散与回归国家边民良性互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沈万根朴汉培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的"建设工程",需从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其价值意蕴,从而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持续迈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伟大复兴

    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主知识体系:学科、学术与话语

    李维军范金金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学术自觉.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综合集成表达,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主知识体系要以学科体系为根本,通过探赜元理论、考察发展史、创新方法论,继而找准交叉落点,明确学科边界.要以学术体系为核心,在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与"术"结合起来,确立研究范式,构建理论体系.要以话语体系为纽带,以肯定性的论说方式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解释系统,扎实内外传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从记忆到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档案逻辑

    李国政赵楠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档案是国家治理的常态化工具和制度化鉴选机制,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及其合法性获取,在建构社会历史、公共记忆和国家认同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公共记忆是连接档案叙事与身份认同的纽带,为身份认同提供了前置性条件,身份认同是公共记忆的选择性结果,档案则通过参与建构和强化公共记忆来推动身份认同.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联在档案构建的公共想象空间内得到应有展现,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成员因分享共有的记忆脉络而增强相互认同.通过现代档案体系构造,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形塑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利用档案的记忆价值与工具价值,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从心理层面和精神维度破除竞争性狭隘民族主义和化解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的关键举措.

    档案公共记忆身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杨军王俊喆辛姝贤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就必须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探究其历史逻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塑造的统一体.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牢固树立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广西在政治上的共同历史记忆、经济上的互补与共存、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共享、教育上的平等互助等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客观促进了中原地区文化与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历史逻辑民族团结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表征建构

    吴佳臻丁凤琴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在"知情意"层面分别表现为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价值理念的积极认知、亲近自豪的正向情感、愿为之付出行动的意志倾向.中华民族心理根源,如容器空间感知衍生"家国天下"的共同体认知、垂直空间思维涵养"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红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共识、大小"自我"融合建构等隐喻均反映了共同意志倾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建构与解读,可以从容器隐喻、垂直空间隐喻、红色隐喻、大小隐喻四个维度切入,在共融于器、道不离器、知情合一、立身行道的思维运演中实现具象呈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隐喻表征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