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学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学学刊
国学学刊

季刊

国学学刊/Journal 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文治与中国文化之未来

    邓国光李若晖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文治先生因致力于实践而非理论的国文教育、经学教育和理学教育,所以长时期被学界忽视.但目前他的《十三经读本》已被整理完成,未来一两年内将陆续出版,为当前国学教育提供良好示范.澳门大学中文系邓国光先生多年研究经学,并整理出版唐文治先生遗稿,与此同时,对曹元弼的《经学文钞》的整理也进入最后通校阶段,明年将正式出版.唐文治、曹元弼、陈焕章三位先生,分别代表着现代经学的不同途径:唐文治以中华民国新学制时代的国学见识,落实经学教育;曹元弼以张之洞时代的学堂经学见识,对中国经典进行精密处理;陈焕章面对西方学术,思考中国文化如何面对西方世界.回顾总结三人的尝试和努力,将有助于超越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划分与专业观念,避免自我中心.客观理性地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唐文治经学《尚书》

    出土文献的发现与《尚书》的价值重估(主持人语)

    赵敏俐
    9-10页

    从《皋陶谟》看古史传说文献的形成

    杜勇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皋陶谟》是《尚书·虞夏书》中的一篇,集中记述了传说中五帝时代部落首领皋陶的有关事迹.从尧舜共同体到大禹建夏早期,皋陶在佐禹治水、擘画国策、创制律法等方面都卓有贡献.近世疑古学者以为《虞夏书》晚出,《皋陶谟》等不过是战国时期儒家假造的,从根本上否定了皋陶的存在,也使虞夏史通通变成了向壁虚构的伪史.实际上,在人类社会未曾发明和使用文字之前,任何民族都有一个传说中的古史时代.由古史传说到文本生成,也必然经历幽远漫长的岁月.《皋陶谟》等晚出文献虽然是在传说基础上形成的文本记录,但仍有历史真相的颗粒,不能概以虚妄视之.对古史传说资料加以精心鉴别,去伪存真,多维审视,探赜索隐,坚持多学科协同攻关,通力合作,必将使中华文明探源和古史重建工作别开生面,谱写华章.

    《皋陶谟》著作年代晚出文献古史重建

    再论《尚书·盘庚》三篇的次序——兼论甲骨占卜中的"违卜"现象

    刘义峰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盘庚上》"民不适有居"的"适"为"悦""适应"之意,与其相近的义项起源甚早,不仅见于《尚书》,还见于金文."有居"指房屋、城邑等建筑,为迁殷后所建."不适有居"意为不喜欢或不适应新居.表明《盘庚上》为迁殷之后,其顺序应为第三篇.《盘庚上》第一节内容反映了众戚对于天命和占卜的质疑和诘问,折射出商周甲骨占卜中的"违卜"现象,《大诰》也有同样质疑吉卜的思想,清华简《傅说之命》则直接提供了"违卜"的实例.类似"违卜"的现象还见于殷墟甲骨文,对于有些卜兆为吉的占卜,仍可选择"不用".对吉卜的"违卜"和"不用"反映了占卜者在卜问事项的采信方面,仍有较多的主观能动性.甲骨占卜中"违卜"或"不用"现象的存在,在意识及思想上证实了我们对《盘庚上》第一节所作译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盘庚》三篇先后次序的复原,再现了一位在迁殷前后克服重重阻碍,勇于开拓进取的伟大商王.

    尚书盘庚违卜傅说之命占卜

    周公是否称王新论

    林国敬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关于周公是否称王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还在持续.通过梳理最初关于周公是否称王的资料,我们发现周初已经有尊周公为王和不尊周公为王的分歧,这种分歧在周初的传世文献和西周铭文中都能找到.通过对早期文献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周初政治团体内部的矛盾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以召公、成王为核心的政治团体,二是以"三叔"为核心的政治团体,三是以武庚为核心的殷遗政治团体.此三派绝不尊周公为王,而以"公"或"周公"称之.四是以周公为核心的政治团体,他们将摄政期间的周公尊为王,将周公说的话记录为"王曰"或"王若曰".因而,后世关于周公是否称王的争论均能在早期文献中找到相应的文献依据,遂使其成为难解之谜.

    周公称王新论

    都城形象的历代体验与文学建造(主持人语)

    康震
    40-41页

    行客朝天:杨万里的寓京体验与诗歌书写

    周剑之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万里诗集中存在大量寓京书写,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充满鲜活的情感体验.作客帝城是杨万里寓京的基本心态,体现着杨万里对自我与都城关系的认知,也影响了他书写临安的基调.杨万里在朝任职的相关书写体现出两种倾向:其一,有关任职见闻的书写往往隐含着观察的距离感,倾向于采用淡然的笔触来记录;其二,有关任职生活的书写则关注职事繁忙与个人安处之间的平衡,倾向于书写自我调适的过程与状态.在职事以外的寓京生活中,杨万里尤其重视交际与游览,以"诗人"自居,努力在都城内外寻找诗心的栖息之所.总之,积极探寻仕宦于都城的安处之道,构成了杨万里寓京体验与诗歌书中的隐含主线.杨万里的寓京书写非常典型地展现了南宋士人仕宦都城的基本心态,代表着南宋诗人都城书写的鲜明趋向,折射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诸多讯息.

    杨万里寓京体验都城

    通天之路:唐诗中的"长安道"的实书与想象

    辛晓娟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安道"主题,起源于六朝乐府.诗人基于对汉代长安城的回忆与向往,并融入南方都城的影子,创造出亦幻亦真的都城道路景观.其表现方式则呈现出程式化、辞藻化、虚拟化的特点.隋唐复都长安后,"长安道"主题再度兴盛,初盛唐时期一度成为都城文学的重要内容.唐人在"长安道"主题中融入了高亢昂扬的时代风气,以歌咏奇观、点缀盛世的心态,描摹道路景观;并将显身扬名的自我期许融入了道路书写中."长安道"也有了全新的内涵.从现实中的城市道路,引申出一条充满了政治隐喻的人生之路,链接起故乡与他乡、来处与归处,从时空上形成了完整闭环,丰富并发展了这一主题的内涵.

    道路长安科举都城文学

    梵音圣藻:玄奘在长安的译场变化与皇权纠葛

    王聪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奘取经归来在唐都长安前后换了四处译场.译场的设立与变化,关乎玄奘与太宗、高宗、武后之间的复杂关系.译经本身虽为宗教行为,但与皇家的支持密切相关,玄奘因个人的声望与太宗的礼遇而奠定其在长安佛教界在位置,后因高宗、武后的疏离而渐渐远离长安译场中心,圆寂时也颇为冷落,甚至在其圆寂175年后方有正式的塔铭.一方面,长安是玄奘取经归来,获得百姓尊奉与佛法声誉的地方,这里有太宗、高宗为之撰写的碑文,推动其译经事业的实现;另一方面,长安是玄奘与皇权纠葛中委曲求全,在译经事业上苦心孤诣的现实"牢笼",他四换译场,译经活动一再受到干预甚至中断,玄奘在这个权力空间迎合斡旋,以求实现宣扬佛法的目的.

    玄奘长安译场碑铭

    敕牒、敕旨与中书门下体制下营缮事务的处理

    彭丽华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书门下体制下,中书门下取代尚书省成为处理营缮事务的枢纽机构,在京及地方营缮事务多以奏状奏上,辅助皇帝处理奏状的中书门下及皇帝多以敕牒、敕旨批复.受财政体制的变化、两税三分及长官负责制的影响,唐中后期在京诸司、诸使及地方将营缮事务奏上是为了符合制度规定并取得开展工程营缮、征用人力、调用物质的合法权,与唐前期营缮事务中需提前编制人力、物料的预算并申尚书省汇总成为支度国用的一部分不同,中书门下体制下,诸司、诸使及地方营缮事务所需多由长官自行调度,朝廷无需提供人力、物料支持,是以敕旨、敕牒对营缮事务的奏状批复都极为简略.代表皇帝意旨的敕旨较之敕牒更有威权,因此敕旨在唐后期成为营缮事务中的普遍性批复文书.

    敕旨敕牒中书门下体制营缮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