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平衡功能训练联合生活空间扩展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张智慧何芳明俞杰王明...
    1287-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平衡功能训练联合生活空间扩展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 A)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3-02-2024-02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n=45,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平衡功能训练联合生活空间扩展干预),比较两组术后3、6个月髋功能情况、平衡功能情况、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出现2例关节僵硬,对照组出现4例关节僵硬,两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9,P=0.67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F组间*时间=14.420,P<0.001)、BBS评分(F组间*时间=10.980,P<0.001)、MBI评分(F组间*时间=12.140,P<0.001)、GQOLI-74评分(F组间.时间=11.020,P<0.001)的组间与时间交互效应显著,患者的髋功能情况、平衡功能情况、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在不同术后干预方式治疗下术后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观察组术后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BS评分、MBI评分、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衡功能训练联合生活空间扩展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满意,不仅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与平衡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髋关节置换术平衡功能训练生活空间扩展术后康复

    双动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偏瘫侧股骨颈骨折

    陈万海刘斐
    1291-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双动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9-01-2022-12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偏瘫侧股骨颈骨折,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采用双动股骨头置换手术(n=40),B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n=40).比较A组和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5个月,平均13.8个月.两组均未出现急性心梗、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B组术后有6例发生贫血,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二次脑梗死,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2.5%;A组术后有3例发生贫血,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5%.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284,P=0.038).A组术后1 d、3d和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d和术后1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侧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风险较大,选择双动股骨头置换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创伤,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且术后髋关节功能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建议临床上针对脑梗死后遗症偏瘫侧股骨颈骨折尽量选择双动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颈骨折脑梗死后遗症全髋关节置换双动股骨头置换

    SuperPATH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张洪杨徐松赵国梁张明明...
    1295-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SuperPATH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6-2022-06采用SuperPATH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3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下床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术后3个月骨密度,以及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个月.观察组术后下床负重时间(t=2.670,P=0.008)、住院时间(t=2.410,P=0.012)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P=0.025).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密度T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0,P=0.002).观察组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3.3%,对照组为73.3%,观察组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320,P=0.020).结论 SuperPATH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术后患者可早期行康复功能锻炼,有利于恢复髋关节功能,符合老年疾病快速康复理念,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股骨粗隆间骨折SuperPATH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高龄骨质疏松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内固定术后失效的翻修方法及效果分析

    郭小微张金辉陈志达叶永贤...
    1298-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an内固定术后失效原因并个性化制定翻修手术策略.方法 纳入2018-08-2022-12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失败并接受翻修手术的1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动力髁螺钉固定2例.行关节置换翻修患者术中取出InterTan内固定物,松解手术区域组织并取出股骨头,扩大髓腔,透视下注入骨水泥,放置股骨假体,若发现股骨大粗隆或者小粗隆存在明显移位,则进一步用钢丝加强固定,随后复位髋关节.行动力髁螺钉翻修患者术中取出InterTan内固定物,髓核钳咬除瘢痕组织,复位骨折端,安装动力髁钢板螺钉,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17例经临床查体及辅助检查X线片或CT判断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1个月,翻修术后无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假体无下沉、位置良好.翻修前Harirs髋关节功能评分:良1例,可4例,差12例,优良率5.88%.翻修术后12个月Harir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8.24%.翻修术后12个月Harir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翻修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67,P<0.001).结论 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时,临床医师应分析内固定术后失效的原因,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翻修方法.如患者无骨质疏松或骨缺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考虑再次行内固定术,如患者年龄较大、全身有较多基础疾病,同时伴骨质缺损等则可进行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内固定失败翻修

    关节镜下全内缝合修复与半月板切除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比较

    潘恒宋雄英李公
    1302-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全内缝合修复与半月板切除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23-06北京丰台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78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其中38例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关节镜下全内缝合修复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步角.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长较观察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05,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t=0.552,P=0.582)、住院时间(t=1.496,P=0.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照组:康复1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观察组康复24例,有效14例,无效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3,P=0.034).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对照组出现4例膝关节疼痛、3例骨性关节炎,滑膜炎及关节僵硬各1例;观察组出现2例膝关节疼痛,未发生骨性关节炎、滑膜炎及关节僵硬;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6,P=0.018).观察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t=5.839,P<0.001)、膝关节活动度(t=6.981,P<0.001)、步角(t=10.663,P<0.001)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半月板切除术相比,关节镜下全内缝合修复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恢复更快,更有助于患者恢复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更佳.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缝合修复半月板切除

    CT扫描三维重建指导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的临床疗效

    黄斌盛希陈东旭彭伟...
    1306-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CT扫描三维重建指导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2-04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1例严重膝关节畸形,根据有无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指导分为常规组(行传统TKA治疗,n=40)和CT组(CT扫描三维重建指导下行TKA治疗,n=41).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缓解程度和术后中长期KSS评分、HSS评分.结果 81例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CT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00%、4.88%,CT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8,P=0.038).两组随着时间的增长,膝关节活动度均升高,疼痛VAS评分均下降,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上升、疼痛VAS评分下降趋势最为显著(P<0.05).CT组术后1、2周及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常规组,术后2周及1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SS评分、HSS评分从术前至术后1年均显著增高,其中术前至术后3个月上述评分增长趋势最为显著(P<0.05),而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2年KSS评分、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术后3、6个月及术后1年KSS评分、HS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三维重建指导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的临床疗效满意,为膝关节的三维重建、手术设计和个性化截骨模板的制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使术中截骨更加个性化、精确化,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膝关节畸形CT扫描三维重建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瘀斑的变化及影响

    龚志兵黄昌瑜吴荣凯张焕堂...
    1312-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瘀斑的发生、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对患者早期功能恢复和满意度造成影响.方法 纳入2022-09-2023-09于泉州市正骨医院关节科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18例晚期无菌性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瘀斑分为瘀斑组和无瘀斑组.观察记录术后瘀斑面积、肿胀、疼痛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第28天复诊行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评分和满意度问卷调查,根据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瘀斑的发生和演变情况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后肿胀、疼痛差异及术后第28天OKS评分和满意度.结果 118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瘀斑分为瘀斑组(n=50)和无瘀斑组(n=68),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瘀斑发生率为42.4%.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膝关节炎类型、D-二聚体值、是否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术前及术后第5天血红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斑组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髋膝踝角更大、纤维蛋白原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斑多开始于术后第3天(27例),第5~7天瘀斑发生的人数最多(50例),之后逐渐减少,术后21天剩余14例,第28天仅3例.瘀斑发生部位最多见于大腿,其次是膝关节周围、小腿及踝部.术后第7~14天瘀斑的面积达到高峰,高峰期整个下肢瘀斑面积最大者达700 cm2,最小为20 cm2,中位为95 cm2.术后第3、28天,瘀斑组较无瘀斑组术后肿胀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斑组与无瘀斑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8天,瘀斑组OKS评分更低,满意度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瘀斑组2例切口愈合不良,无瘀斑组1例切口愈合不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瘀斑发生率较高,多在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术后3~4周消退.瘀斑的出现会对患肢肿胀及早期功能恢复造成负面影响,且瘀斑的发生会降低术后早期患者满意度,外科医师应提高对瘀斑这一并发症的关注度.

    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瘀斑功能满意度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后发生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秦延杰吕松峰王磊张小雷...
    1317-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后发生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2022-01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13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踝关节OA分为踝关节OA组和无踝关节OA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缺损部位(近端、中端、远端)、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金属置入物过敏史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AOFAS踝-后足评分、骨缺损大小、骨搬运类型(单平面和双平面)、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踝关节OA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 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踝关节OA分为踝关节OA组(n=32)与无踝关节OA组(n=106).与无踝关节OA组比较,踝关节OA组年龄偏大,体质量指数≥24.8 kg/m2、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双平面骨搬运类型的比例均较高,AOFAS踝-后足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骨缺损位置、合并高血压、金属置入物过敏、使用糖皮质激素、骨缺损长度、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体质量指数≥24.8 kg/m2、合并骨质疏松、双平面骨搬运类型是胫骨骨缺损Ilizarov技术治疗后发生踝关节OA的危险因素,而AOFAS踝-后足评分高是保护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预测方程:Log(P)=-2.697+1.482×年龄+0.481×体质量指数+0.672×骨质疏松-0.638×AOFAS踝后足评分+1.136×骨搬运类型.根据回归方程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0.837~0.958),预测价值较好.结论 年龄较大、体质量指数≥24.8 kg/m2、合并骨质疏松、双平面骨搬运是胫骨骨缺损Ilizarov技术治疗后发生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AOFAS评分高是保护因素,临床医师可结合上述因素进行对症处理,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胫骨骨缺损Ilizarov技术踝关节骨关节炎影响因素

    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陈冬张晖岳刘川石丽军...
    1322-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2-2018-02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5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适当切除增生、充血的炎性滑膜,清除松动的软骨片、游离体及对活动有明显影响的骨赘,对于磨损、不平整的软骨适当修理平整,具有明确症状的损伤半月板予以切除、修整成形,有明确髌骨外侧高压、髌骨倾斜、对活动有影响的髌骨外缘大骨赘或肥大的内侧滑膜皱襞予以清除,并用射频钩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并去神经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21个月.58例根据有无机械症状分为有机械症状组(n=46)与无机械症状组(n=12),有机械症状组术后3、6、12个月WOMAC指数与Lysholm膝关节功能均优于无机械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n=22)与女性组(n=36),男性组与女性组术后3、6、12个月WOMAC指数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根据年龄分为≤65岁组(n=23)与>65岁组(n=35),≤65岁组术后3、6、12个月WOMAC指数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6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年轻、有机械症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延缓关节炎进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游离体半月板撕裂软骨碎片关节镜机械症状

    新型全锁定交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吴江高辉戚珊红
    1326-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比新型全锁定交锁髓内钉与传统胫骨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探究更稳定可靠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的胫骨CT图像数据,使用有限元数字化技术构建胫骨近端、中段、远端的胫骨骨折模型,然后分别采用两种不同髓内钉进行固定,实验组为新型全锁定交锁髓内钉,对照组为传统髓内钉.给予轴向1 200 N的应力加载,模拟60 kg人体在生理步态行走情况下受力.参考以往文献,将胫骨下端固定,胫骨内侧平台加载60%力量(720 N)、胫骨外侧平台加载40%力量(480 N).观察两组骨、内置物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结果 在轴向1 200 N应力载荷下,实验组胫骨近端、中段、远端骨折模型内置物最大应力分别为330.600 MPa、649.300 MPa、274.000 MPa,对照组胫骨近端、中段、远端骨折模型内置物最大应力分别为398.300MPa、850.500 MPa、23 100.000 MPa,实验组胫骨近端、中段、远端骨折模型内置物最大应力均更小.实验组胫骨近端、中段、远端骨折断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45 mm、0.164 mm、0.080 mm,对照组胫骨近端、中段、远端骨折断端最大位移分别为0.071 mm、0.768 mm、0.170 mm,实验组胫骨近端、中段、远端骨折断端最大位移均更小.结论 相比于传统髓内钉,新型全锁定交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具有更佳的力学支撑效果,同时内置物承受应力分散,更具生物力学优势.

    胫骨骨折全锁定有限元分析胫骨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