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知识生产的"再启蒙"时刻:人工智能对科学三元结构的冲击

    胡泳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 世纪研究型大学的形成确立了今天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主要知识领域的划分.而新的人工智能程序等技术进步超越传统研究者的智慧,推动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数字人文的兴起,改变了人文研究的理念,为我们提供看待过去和现在文化的新方式.然而,在人工智能和数字人文彼此需要之际,人工智能与其他科学领域之间的联系却在逐年减弱.我们迫切需要一场双向运动:人工智能必须更加关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家也必须更加关注人工智能.

    科学三元结构人工智能数字人文

    坚固的云:网络知识社区与"部落化问题"

    杜骏飞张慧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知识社区是流动部落化的,但它也是数字交往何以能凝聚共同体的最好说明,其核心特性是一种气态化但密切聚集的云端共同体."部落化问题"是考察其生产与消费方式、社群文化特质与社会属性的恰当理论框架.网络知识社区通过垂类化和议程化的知识生产,建立了数字交往的生态体系,这使得知识部落成为一种既分散又聚集的"云集";网络知识社区基于不同知识市场形成了多种生产模式,实现了知识的日常、普惠和再生产,产生了影响整个知识社会的传播效应;而平台通过制度化、正当化等规范措施,推动了知识经济,塑造了知识人的观念,也彰显了技术权力,这一过程展现了虚拟的知识共同体作为社区实体的治理逻辑.

    网络知识社区部落化数字交往知识社会社群文化

    受诅咒的命运?——从自由公共领域到数字公共领域

    汪行福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世界自 18 世纪以来,公共领域经历了自由公共领域、有组织的公共领域和数字化公共领域的三次转型,今天正处在数字公共领域阶段.如何看待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包容与商谈的关系可以作为理论的坐标.以参与者的包容的普遍性和意见形式的说理性特征来衡量,自由的公共领域具有较强的说理性,但具有精英主义特征,劳动者和妇女被排斥在外,议题被限制在财产权和人权范围,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性质.在组织化的公共领域中,国家和组织取代了个人成为公共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公共舆论和意见被自上而下地控制和操纵,民众虽然在法律上被赋予了参与的权利,但实际上却被剥夺了发挥作用的机会,因而它是一个弱包容和强控制的公共领域.数字公共领域时代,虽然更多的人被赋予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手段,但公共领域日益陷入了分裂和冲突,成为非理性情感和欲望表演的空间,因而是一个强包容和弱商谈的公共领域.如果说,包容性与商谈性的统一是公共领域的理想,从自由公共领域到数字公共领域的演变是否表明:公共领域参与空间的扩大必然带来其质量和品质的下降?这是我们时代面对的难题.

    自由公共领域组织公共领域数字公共领域现代性哈贝马斯

    "问题意识"考论——兼与萧延中教授商榷

    韦丁文
    38-4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问题意识"是近年来常出现于各类论文写作教学和项目申报中的学术热词,但"问题意识"究竟是译词还是构词,其词源鲜获盘诘.萧延中教授认可将法语词problématique和"问题意识"对译,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巴什拉对problématique 概念的论述具有启轫意义,阿尔都塞更系统地发展了 problématique,其核心在于"问题无意识".在中文语境中,"问题意识"更可能是"问题"和"意识"的构词,是一个被无意识征用的现代汉语词汇.从学术路径来看,"问题意识"暗含了一种黑格尔式本质论的思维模式,而阿尔都塞的problématique概念是反黑格尔的.与"问题意识"的译法相比,"问题构成"是problématique更为恰当的翻译,也提供了一条审视当代中国人文和社会思想脉络的路径.

    问题意识问题构成problématique阿尔都塞

    "语境"考论

    和磊王杰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境的多样性、非明确性、建构性等特点,使得我们试图寻找一个原初的或确定的语境变得不可能.但文本理解需要语境,人们批判或解构语境,比如文本与语境僵化的二分法,目的不是要否定或取消语境,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语境建构大致可分为文本外建构、文本与语境的协商两个方面,而在事件现象学中,文本在自身显现中超越了语境,文本的意义不再需要语境来阐释.不同的语境建构理论体现了不同的理解文本的方式和路径,语境问题与文本的意义生产密切相关.理解文本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语境或语境理论,也不会有一个最终的语境建构的实施方案,我们只能在避免诸多关于语境的错误认识中,结合文本意义的生产特点,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建构不同的语境.

    语境文本意义解构建构超越

    集中营的囚犯人格和专制极权的臣民人格

    徐贲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特尔海姆和弗兰克是两位亲身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心理学家,他们分别留下了关于集中营囚犯心理的见证著作:《知情的心》和《活出意义来》.可以通过讨论这两部著作来探讨集中营对囚犯的非人格化摧残及其严重后果:受害者失去了尊严感和自主意识.贝特尔海姆和弗兰克都认为,自由、意志自主和尊严等术语或多或少是同义词.没有任何权力可以剥夺个人行为的最终选择,也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定义了每个人的人性.任何对人的绝对限制,即使是在集中营或极权国家里,最终都不可能彻底有效地消除人性.但是贝特尔海姆和弗兰克对集中营中的人性有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形成了他们在理解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个体意识、生存意义和抵抗可能等方面的差异.我们需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以更好地获得关于非人化人格的完整理解.

    集中营囚犯心理臣民心理非人化幸存者

    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执行功能缺陷:特点及研究展望

    邢强许仲青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不仅局限于语言学的认知缺陷,领域一般性认知技能的缺陷也是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重要成因,尤其是执行功能缺陷.执行功能与读者的解码、语法等技能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包括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三个子成分.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均与阅读存在密切相关,这些子成分的缺陷或发展不足使得执行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进而导致个体在阅读中存在困难.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考察,如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对阅读的影响,以及执行功能子成分缺陷与发展性阅读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未来研究还需重视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上的干预训练,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多种技术为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矫治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发展性阅读障碍执行功能抑制控制阅读技能

    香港区域教育枢纽政策的价值分析

    张艳芳刘晖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教育枢纽建设是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推行的重要政策.香港区域教育枢纽政策研究以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理论为基础,从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分析发现:价值选择表现为提升质量、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注重效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追求公平、优化本地人力资源;合法性表现为偏好工具理性的发展理念、符合保障个人权利的原则和强调现代认同的有效建构;有效性表现为教育质量与竞争力明显提升、知识生产与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和本地人才"蓄水池"成功构筑.区域教育枢纽政策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有助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香港教育枢纽政策高等教育价值分析"一国两制"

    "俄罗斯文学"能否成为欧美-俄国对话通道:认识西方斯拉夫学难题

    林精华
    9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各因与帝俄有不同的地缘政治关系,分别发展出各自的斯拉夫学,十月革命建立反西方的苏维埃国家,意外促成大西洋两岸斯拉夫学科趋同并加速扩大,而冷战进程推动斯拉夫学超常发展,使其敏锐地关注到苏联官方制造出又极力掩饰的境外俄罗斯文学和地下文学,严肃正视苏联官方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在"俄罗斯文学史"编纂上比苏俄本土学界更稳妥、中立,率先建构"白银时代"概念、发掘俄国大众文学和俄国女性文学等.这些在人文学科框架下翻译和研究俄罗斯文学的成果,成为西方左翼思潮不被苏俄话语同化的力量,又助力苏俄改革、重建"俄罗斯文学史".如是一来,认真探讨西方斯拉夫学如何从地缘政治上发掘重大论题,在人文学科框架下解释俄罗斯文学,对我们重新认识俄罗斯问题,是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学术论题.

    西方斯拉夫学地缘政治人文科学

    体认在原著与修订之间——重读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夏中义
    10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读《中国诗与中国画》1978 年修订版,大体有"版本学""学术史"两种视角.20 世纪90 年代以降,学界主要着眼于前者,确认此文在 1949 年前后的版本有六种.至于 1978 年修订版与 1947 年开明版原著相比,除篇幅增加一倍外,著者注入修订版的深意究竟何谓,这需诉诸"学术史"视角.从"学术史"考辨修订版及原著,可得出三点结论.其一,原著重在论述王维为符号的"神韵派风格",在"画品"系统所享有的影响暨地位,并不与它在"诗品"系统所占有的影响暨地位呈"一律"或"对称".其二,著者敏锐地感觉到"'诗品-画品'的古典对立"这一逻辑建模,拟可被用来隐含他所体认的"'风气-风向'的今世疏离"这一学术史现象,这恐是他执笔修订版的内驱力.其三,有识者只需咀嚼修订版一再提及的那个"作者——他",将其读作给定语境中的"钱锺书——我",也就不难领悟其修订版究竟想给后世留下何种启示.

    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版本学学术史诗品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