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吴晓萍

双月刊

1003-6644

gzmdxb11@sina.com

0851-3851314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研究四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倡对学术问题进行争鸣和探索.办刊目的是为了促进我院的教学和科研,提高我院师生的学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李虎张玉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题创新性不足、优秀民族志成果偏少等问题.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该主题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视域,加强田野调查,丰富个案研究,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CiteSpace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云南杨慎传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熊威刘文静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慎是明朝著名文人,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流放云南.在云南民间社会,留下众多与杨慎相关的传说,与地方风物、节日风俗、民间艺术、景观叙事密切相连.杨慎传说具有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属性,深刻影响了云南民众的文化记忆、道德伦理和文化审美,并在地方文化认同和区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增强了云南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掘杨慎传说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既能够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文化资源,又能推动民间传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杨慎传说文化认同

    马克思需求理论视角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析论

    商万里张恒玮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始终关注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则是马克思关注的重中之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马克思需求理论认为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从低层次需要走向高层次需要的过程.自然需要构成了各民族交往的基础和雏形,社会需要开辟了各民族的交流社会路径,精神需要拓展了各民族交融的精神渠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马克思需求理论体系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当下正确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需求理论交往交流交融

    流动社会中地方精英的生成:一座民营博物馆的诞生

    张青仁田丰
    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采用个人生活史的方法,以一座民营博物馆诞生历程为案例,对流动社会中地方精英的生成过程与特征进行分析.论文认为,当前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流动性为外来者进入地方社会,并成长为地方精英提供了社会文化"场域".流动社会的开放性特征也使得外来者具备调动各种"资本"、调整"惯习",实现从"外来者"到"地方精英"转变的可能.然而,这一由外而内的地方精英的生成路径,存在着如何融入地方社会的困境.外来精英在依靠外部资本与权力成长为地方精英的同时,亦需在文化层面上强化与地方社会的联系,才能真正实现从外来精英到地方精英的转变.

    流动社会地方精英实践理论个人生活史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

    张士杰李嘉欣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为化解农村金融困境,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2021年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有正向溢出效应且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较优.研究认为,应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布局完善农村"新基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下沉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视域下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共同体重塑——基于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BYL街道的个案调查

    胡彬彬刘忠涛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完成,我国已进入"后移民搬迁时代".如何让移民全方位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打造从物质到精神的共有家园,构筑坚实的社区共同体,是移民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对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BYL街道的个案调查,分析了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建设特点,发掘移民社区建设的多种张力因素,包括:交往上的结构性制约、生计上的被动式转型、关系上的团结性弱化和意识上的公共性流失.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可以以空间为切入点重塑社区共同体:通过公共场域强化物理空间共同体;通过生计保障强化生产空间共同体;通过公共性重塑强化制度空间共同体;通过集体记忆强化文化空间共同体;通过互惠机制强化心灵空间共同体.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区共同体个案研究

    "权"观念与帝制中国"大义灭亲"案件的处置

    李启成
    8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帝制中国始终有大义灭亲事件,但都被视为一时一事不得已之"权".儒家强调"权"之用,必须在更高层次上合于经,反对以诈行权,但行权主体要求过高、范围不明确,操作性较欠缺.法家则大力提倡权术,变阴谋为阳谋而广泛应用之.随着君权强化,大义几等同于臣民对君之"忠",经法家权诈观推波助澜,儒家经权论有时充当文饰之具,君臣所实施的"大义灭亲"行为,有滑向"大利灭亲"的趋势.尽管如此,儒家经权论植根于人之心性,尚在持续发生约束作用,"大义灭亲"在整个帝制中国都未完全正当化.

    帝制中国大义灭亲大利灭亲经权权术

    清代新疆伊犁将军与乌鲁木齐都统节制关系的现实表达

    翟文豪
    11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新疆军府制下,伊犁将军节制乌鲁木齐都统,具有实际管理权.伊犁将军奉谕旨审理乌鲁木齐都统及其辖区内案件,超越常规司法程序,达到了司法监督的效果.伊犁将军对乌鲁木齐都统任职情况以及员缺时及时上奏皇帝,保证都统之职正常运转.伊犁将军管辖乌鲁木齐都统辖下的驻防八旗和绿营,按例对驻防八旗和绿营职官出具切实考语,考察各官员任期内的表现.乌鲁木齐在内地化过程中,逐渐疏离伊犁将军的管辖,政治重要性不断加强.新疆省制建立,伊犁将军与乌鲁木齐都统的关系演变为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的关系.新疆巡抚节制全疆,伊犁将军管理伊塔地区,拥有军政权和司法权,伊塔道由伊犁将军和新疆巡抚双重管辖.

    节制清代新疆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

    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内部差异研究

    熊玉有杨娅
    14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苗语三大方言中,西部方言最为复杂.内部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平塘八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等还有土语之别.了解这种差异,对进一步搞好苗语古音构拟,完善文字方案,规范词汇和语法等有很大帮助.论文以西部方言标准音点即贵州省毕节市大南山苗语为比较点,通过对12个苗语点的调查和比较,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仍有些差异.在语音上,体现了不同分化路径;在词汇上,除了读音有别,词义也有些差异;在语法上,体现在词汇结构、造词方法、形态标志和表达方式上有的保留了较传统的语法现象,有的则更趋同汉语.

    苗语差异研究

    非洲语言的声调研究

    李倩
    15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调是人类语言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世界上大部分语言都有声调,而非洲声调语言又占了声调语言的大部分.对中国学者来说,声调现象并不陌生,但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非洲语言的声调现象关注极少.尽管学界已对汉语中的声调现象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这些对声调现象的理解是否能够普遍适用于人类所有声调语言,有待未来通过非洲声调语言中的证据来检验.本文旨在以汉语声调研究者的视角,对西方学者有关非洲语言声调现象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对现有非洲语言声调相关研究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反思,探讨未来进行非洲语言声调研究的可能方向.

    非洲语言声调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