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吴晓萍

双月刊

1003-6644

gzmdxb11@sina.com

0851-3851314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研究四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倡对学术问题进行争鸣和探索.办刊目的是为了促进我院的教学和科研,提高我院师生的学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符号、空间与认同:民族节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以湘西地区"舍巴日"的再建构为视角

    柴冰江涛瞿州莲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舍巴日"是湘西地区颇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舍巴日"经历了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民族习俗节庆向官方主导、多方参与的区域文化节庆的转变,成为承载区域各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象征符号.在建构过程中,"舍巴日"的仪式结构、意涵空间与实践主体不断地被重塑和"再发明",成为各民族不断互动,以致彼此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媒介."舍巴日"的仪式化建构,充分展现了官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这一建构举措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舍巴日"文化认同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跨媒介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之维

    刘颖洁韦冬雪
    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介演进的背景下,"叙事传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媒介叙事,作为传播学和传统叙事学的交叉学科理论范式,揭示了故事是如何通过跨媒介传播、符号转换和意义建构,创造想象共同体的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媒介叙事通过感性符号建构"民族共同体"的故事世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体系;借助受众的二次创作共享,确证共同体身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仰之基;并利用数字传播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激励受众的行为实践,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与凝聚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媒介叙事媒介融合中华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节庆实践——以黎平县尚重"记坚节"为个案的审美意蕴分析

    杨毅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节庆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突出特征是以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美为根基,注重节庆仪式的庄重神圣性,唱、演及技艺艺术化,这是民俗节庆呈现的和谐、肃穆与艺术化三重美感.维护和发扬民族民俗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俗节庆文化符号审美意蕴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规定

    朱文琦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性出场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规定.这一内在规定集中表现为:一是定性.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到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始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价值立场.二是定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属于社会主义文明范畴,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超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定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强化思想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厚植文化根基、注入精神动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布依语"蜈蚣"的地理语言学分析

    周国炎阿茹恒
    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以表格形式列举了布依语91个方言点"蜈蚣"分布情况,展示"蜈蚣"的语言形式,并对"蜈蚣"的相关语义概念认知的语言现象作出解释.布依语"蜈蚣"一共有8种语音类型,第一类为θip及其变体,其形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8种类型中除一些地区的"蜈蚣"表达方式为双音节词外,单音节形式的"蜈蚣"塞音韵尾/-p/、/-t/保留较为完整,与同语支的壮语、傣语相比,布依语"蜈蚣"的表达在内部各土语点一致性较弱.

    布依语地理语言学蜈蚣壮侗语

    情感嵌入:教育帮扶的治理实践与价值意蕴——以G基金会为例

    林曼曼张柏珊
    7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以可类型化、可计算化、可变量化为核心的工具理性治理逻辑日益成为教育帮扶的主要模式.然而,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容易忽视教育帮扶中受扶者的情感需求,使得强调秩序、追求效率、争夺利益等过度理性化的价值取向渗透到教育帮扶场域,这显然违背了教育帮扶的初衷.在此背景下,G基金会的教育帮扶实践表明:以情感为手段、以"关系-结构"为方法的情感嵌入治理机制,有助于以更为柔性的方式对教育帮扶中的工具理性路径形成有效补充,并具备调和传统科层制刚性结构、促使教育行为回归教育基本规律、均衡社会与市场间运行逻辑等三重价值意蕴.

    教育帮扶情感嵌入减贫治理社会组织

    城市基层治理中的社会分层与利益表达

    向颖卫松
    9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社区的利益表达是最具实质性的社区参与形式,对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CGSS2010数据,从阶层理论分析范式探讨城市社区分层对其利益表达的中介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不同阶层的利益表达具有显著差异,社会组织信任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中介效用.与低阶层社会群体相比,高阶层社会群体、新中间阶层社会群体的制度性利益表达积极性更高,并通过社会组织信任对制度性利益表达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新中间阶层社会群体出于对社会组织的不信任,则更可能倾向于非制度性的利益表达.因而,引导社会组织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同时注重完善制度性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通过社会组织信任促进社会参与,增加社会资本,进而提升社会基层治理绩效.

    社会分层社会组织信任城市社区利益表达

    文学人类学的问题、路径与前沿

    徐新建
    10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人类学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创建的新兴前沿学科.在中外交汇背景及多元经验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推进学科话语的本土化和全球化.论文从学术研究的中国实践出发进行跨界对话,通过与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交叉对比,阐释彼此面对的共同问题,强调以现实和对象为基础,作为研究方式、研究类别的文学人类学,已成为迈向科玄并置的知识生产和理论范型.

    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科玄并置共时历史

    数志地方:视频大数据的目的地形象再生产

    赵靓
    13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新兴技术正在介入并重构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将旅游化时空从物理世界拓展到了虚拟场域.以抖音平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话题为对象,利用Python工具对18万余条短视频文本进行采集、清洗及分析,探究由视频大数据建构的"大理"形象体系从"文献名邦"到"DOU游首站"、从"天眼"维度到"人眼"维度、从"风花雪月"到"风吹麦浪"的多维并置,揭示了数智时代虚拟与现实交织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复杂构建与持续演化.

    志地方大理目的地形象数智再生产

    《游仙窟》在日本越境神话中的接受

    占才成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早已散佚的唐传奇小说《游仙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体现在日本上代文学中的越境神话方面.通过对《游仙窟》与日本越境神话在主题、神话结构、情节,乃至微观的词句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古事记》《日本书纪》和《风土记》等日本神话原典中的越境神话受到了《游仙窟》的影响,与《游仙窟》所记述的故事属于同一神话群.这一比较研究也可能将《游仙窟》东传日本的时间至少推至《古事记》成立之时,即公元712年.

    《游仙窟》《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日本越境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