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颜勇

双月刊

1002-6959

0851-6615623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路扁井巷27号

贵州民族研究/Journal Guizhou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研究》是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时为季刊,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常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学研究介绍等栏目。 在30年的办刊实践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定位,坚持学科性、民族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对策性的多特性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自创刊以来,《贵州民族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关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性作品,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的研究,又有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族宗教问题思想理论,刊物都十分重视,开辟“邓小平民族思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民族地区发展”等专栏进行专题研究。 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积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刊发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广泛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现实差距和相互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完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等等。许多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促进作用。如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参与组织的“贵州麻山、瑶山‘两山’贫困现状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直接促成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有关决定。《贵州民族研究》于2001年组织了“夜郎问题专题研究”,组织了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夜郎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夜郎问题研究的方向、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刊发的一组研究文章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推动了夜郎问题的深入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一直以来,都连续不间断地被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转载量、被引用量居同类刊物前列;《贵州民族研究》刊是贵州省优秀社科新闻期刊,目前《贵州民族研究》已发行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贵州省及全国同类刊物海外发行面较大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明观与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研究

    王伟韩文清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作为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累积,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标尺.文明观是个体或文明体系在审视他者文明时所秉持的价值尺度与认知框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大一统、和合共生的文明观.在当代,其核心要义进一步演化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时代中华文明观.这一文明观主张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秉持平等、互鉴和对话、包容的原则,构建一种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共同体文明.新时代的中华文明观巩固和加强了中华民族认同,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使用,深化不同民族、地域间的文化交流,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空间,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形成和加强的坚实基石.中华文明观不仅有利于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符号,进而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而且通过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并不断加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价值体系和共同体意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观中华民族认同

    丝绸之路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物质交往视角

    吕超吴玘玥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往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方式,在各民族间起着整合、沟通、协调、融合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物质交往则为民族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丝绸之路是一个以交通网络系统为基础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道,费孝通、樊保良等学者提出丝绸之路包括了古代世界东西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包含了古代中国沿线各民族间的交往.沿线各民族经济互相依存、历代王朝的倾力治理和中华各民族合力共建,共同推动了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丝绸之路的物质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带来了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凝聚经济共同性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重要推动力量.

    丝绸之路物质交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基础和法理阐释

    田刚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价值遵循,并为国家一体化和民族交流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体系的价值起源,而语言文字公共属性的工具理性选择,决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立法目标.在私权层面,对学习、使用、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权利提供法律保护;在公权层面,为推广、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责明确法律保障,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体系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体系法治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中的反映——以贵州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刘琼宇胡宗锋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贵州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主题,通过对民族农耕生活、自然信仰和代际传承的书写与刻画,这些古老元素被生动复现于当代荧幕之上.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国别的政治属性与以人为核心的传播属性揭示了其与身份认同的密切相关性.贵州民族题材电影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存在方式和意义发生过程显示出民俗传统助益于民族发展的古老流变、赓续坚守和生命体认等精神,展示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档案价值和文化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民族题材电影影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质量——来自西部八省(市、区)的经验证据

    潘文富彭枭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此后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文章基于西部八省(市、区)2012-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中介效应、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八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了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质量.基于此,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有效提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区域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地方政府债务

    集群网络理论视域下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教育发展研究——基于G省的实证分析

    薛杉冉源懋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薄弱学校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和以教育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瓶颈.集群网络理论指出,通过社会资本、专业资本的流动可以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质量.该研究借助该理论,从集群模式、网络治理、集群活动及改进效果四个维度对G省五个学校集群网络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及集群网络带动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发展,并最终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通过学校网络进行的薄弱学校改进模式多样,初见成效,但改进过程中仍然存在治理主体地位被动、集群活动同质化等问题.结合当前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依靠专业力量、健全集群制度、激活集群机制、促进协同发展应成为优化学校网络的重要举措.

    集群网络理论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学校改进

    "中华文化建设"专题研究

    徐黎丽
    102页

    中国陆地"万里边境中华文化长廊"建设探析

    徐黎丽杨立霞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国陆地边境99个口岸的文化建设现状,认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边境文化建设要求、边境中华文化标志性元素不足,在"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与宪法及中国陆地国界法等法律制度不相适应是中国陆地"万里边境中华文化长廊"建设的必要性所在.但要建设好中国陆地"万里边境中华文化长廊",必须有因地制宜的路径与内容.文章提出的路径是以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内的边境九省区为范围,党政、军警、兵民、文艺各司其职、协调推进;内容是沿国界线突出国家文化,边境乡镇突出乡镇、职业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创新,边境县市和地级市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边境省区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真正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陆地"万里边境中华文化长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边疆治理视域下陆地边境口岸中华文化建设初探

    闪兰靖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建设是边疆治理的核心问题.陆地边境口岸内外链接的区位特征,决定了中华文化建设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与核心元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区域和特殊环节.要通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国家认同、维护边疆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基础目标、价值旨归和特殊使命.着力构建协同共治机制、中华文化与边疆地域、各民族文化关系协调机制、国家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机制、民族文化创新机制是边疆治理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内在要求.

    边疆治理陆地边境口岸中华文化建设

    中哈边境中华文化建设初探

    韩静茹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在中国疆域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其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形成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也凝结出一体交融的中华文化.中哈边境地区中华文化建设工作是当下文化思想工作推进的组成部分,也关乎边境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以及周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合理解读.民族文化、国门戍边文化、区域文化、公共文化等共同构成中哈边境中华文化的已有内容,但在实际建设中表现出凝结社会记忆的内容多样而实践性弱、文化建设的主体认知性强而输出性弱、边境口岸文化建设与传播的职能性弱、边境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性偏弱的情况.对此提出文化建设的可实施路径:构建多层次文化建设场域及主体、发挥线路遗产与廊道优势、打造区域间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边境口岸文化符号、拓展边境文化建设能力与对外传播途径.

    中哈边境中华文化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