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农业科学

刘作易

月刊

1001-3601

gznk@263.net

0851-3760719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

贵州农业科学/Journal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涵盖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蔬菜,园林花卉,畜牧兽医,农业生态,农业资源,农业经济等专业学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不同产区蜂糖李果实糖酸组分差异及品质评价

    王红林解璞马玉华赵凯...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贵州不同产区蜂糖李果实的糖酸品质特征,为提高蜂糖李果品质量整体水平和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安顺 4个种植区(AZNL、AZND、AZNJ和AZYH)、黔南州3个种植区(QNLF、QNLM和QNHD)以及贵阳(GXFS)、黔西南州(QXQG)、铜仁市(TYHG)和遵义市(ZSYX)种植的蜂糖李新鲜成熟果实为材料,考察果形指数和硬度等外观品质,检测分析果实糖酸组分及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等主要风味指标,并对果品品质 2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1份蜂糖李果实糖含量为 102.29~160.71 mg/g,糖组分以蔗糖含量最高,平均 56.21 mg/g,山梨醇含量最低,仅 20.71 mg/g;有机酸含量为 5.29~7.89 mg/g,有机酸组分以苹果酸含量最高,平均达5.31 mg/g,抗坏血酸含量最低,仅 0.04 mg/g.主成分分析共提取 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92.89%,获得品质评价函数:F=0.361 F1+0.241 F2+0.153 F3+0.107 F4+0.066 F5.聚类分析显示,QXQG和AZNL各为一类,其余9个样品聚为一类,其中,AZNL和QXQG综合得分较高,品质最佳.[结论]贵州 11份不同种植区蜂糖李果实品质依次为 AZNL>QXQG>QNLF>AZNJ>AZND>QNLM>AZYH>QNHD>GXFS>ZSYX>TYHG.

    蜂糖李糖组分酸组分品质评价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

    不同钾肥对阳光玫瑰葡萄养分吸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徐湘婷胡文杰王春艳江学友...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不同钾肥对葡萄植株养分吸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葡萄生产合理选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钾肥为对照(CK),分析复合肥、硝酸钾、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 4种钾肥对葡萄种植土壤pH及养分、叶片光合色素和养分、果实养分积累和果实品质影响的差异.[结果]硝酸钾处理葡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复合肥处理显著增加葡萄叶片全氮含量,较CK提高 9.79%,磷酸二氢钾处理起到相反作用.复合肥和磷酸二氢钾处理显著增加叶片全磷和全钾含量,硫酸钾有利于叶片积累全钾.磷酸二氢钾处理 0~20 cm和20~40 cm土层pH均显著提高,复合肥和硝酸钾处理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pH.复合肥显著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分别较对应CK提高 12.47%和 84.33%,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处理作用与之相反.4种钾肥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与葡萄果实养分吸收密切相关.4种钾肥均提高葡萄果实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提高葡萄果实糖积累和固酸比、降低酸积累的效果较好,硝酸钾提升VC含量的效果最佳.[结论]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中施用钾肥应以硫酸钾为主,磷酸二氢钾为辅,在葡萄果实软化前应施用复合肥和硝酸钾,在葡萄果实软化至成熟阶段应施用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钾,以提高果实糖含量和固酸比.

    葡萄阳光玫瑰钾肥养分吸收品质

    西藏不同地区大花黄牡丹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研究

    赵唯唯张明明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大花黄牡丹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分布规律,为高原牡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拉萨、山南和林芝 3个不同地区大花黄牡丹生境土壤为试材,通过测定其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分析大花黄牡丹对土壤的适应性.[结果]拉萨、山南和林芝 3个地区大花黄牡丹生境土壤pH为 6.406~7.322.山南土壤含水量较高,为 14.654%;拉萨最低,为 12.725%.土壤电导率表现为拉萨>山南>林芝.土壤pH与电导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个地区土壤含有机质 9.85~16.76 g/kg、碱解氮 125.04~166.91 mg/kg、全氮 0.97~1.90 g/kg、全钾 5.37~7.08 g/kg、全磷 0.52~1.26 g/kg、速效磷 24.07~40.52 mg/kg、速效钾 127.53~371.83 mg/kg.土壤酶活性NAG为 0.58~1.05 μmol/(g·h),LAP为 0.68~0.72 μmol/(g·h),BG为 0.57~1.56 μmol/(g·h),PPO为 1.46~2.37 μmol/(g·h),POD酶活性为 2.37~3.15 μmol/(g·h).拉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和pH存在正相关性,与其他指标存在负相关性.山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含水量存在正相关性,与其他指标存在负相关性.林芝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全钾、全氮和碱解氮存在正相关性;与其他指标存在负相关性.[结论]拉萨、山南和林芝 3个不同地区大花黄牡丹生境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缺乏,全氮含量中等,全磷、全钾含量较缺乏,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较丰富,速效钾含量丰富,大花黄牡丹对土壤自然肥力的要求不高.拉萨和山南地区对大花黄牡丹生境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的土壤环境因子为有机质和含水量,林芝地区为有机质和全钾含量.在大花黄牡丹的人工栽培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生长期调整各营养元素的配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改良牡丹野生种的土壤环境、实现优质种质资源广谱性种植奠定基础.

    牡丹大花黄牡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生境土壤西藏

    我国灰毡毛忍冬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梁晴杨正久吴桃生肖承鸿...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影响灰毡毛忍冬生长的生态因子与其地理分布,为其适宜栽培区的选址、规划建设及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国 1 242个灰毡毛忍冬分布样点的信息,综合 58个生态因子,利用MaxEnt(最大熵)模型筛选影响灰毡毛忍冬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结合ArcGIS预测灰毡毛忍冬在全国潜在的适宜分布区.[结果]构建的MaxEnt模型对预测灰毡毛忍冬潜在适宜分布区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AUC=0.971);影响灰毡毛忍冬分布的生态因子按建模贡献率大小包括11月降水量、寒冷指数、5月降水量、土壤类型、海拔、4月降水量、等温线、最干月降水量、坡度、年均温变化范围、9月平均气温、3月降水量、8月平均气温和 10月降水量,其中,主要生态因子是 11月降水量、寒冷指数和 5月降水量,贡献率分别为 35.4%、21.6%和 17.5%;按适宜性综合评价等级分为最适宜区、中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类,灰毡毛忍冬的潜在分布集中在秦岭以南,包括贵州、重庆、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台湾和陕西等区域;最适宜分布区包括贵州中部及东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小部分地区、湖北西南部、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及广东北部小部分地区,以及福建、江西、浙江、安徽两两交汇地区.[结论]影响灰毡毛忍冬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是 11月降水量、寒冷指数和 5月降水量,灰毡毛忍冬的潜在分布集中在秦岭以南;最适宜分布区在贵州中部及东部、广西北部、重庆南部,以及福建、江西、浙江、安徽两两交汇地区.

    灰毡毛忍冬生态适宜性MaxEnt模型ArcGIS

    毕赤酵母表达重组红林蚁AChE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孙召伟赵小中李倩胡波...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毕赤酵母高密度生产重组红林蚁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发酵条件,为AChE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提供酶源.[方法]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选用高表达AChE的重组子X33/pPICZαA-AChE,对毕赤酵母高密度生产重组红林蚁AChE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pH值、温度、溶解氧、补料流加速率等因素.[结果]毕赤酵母表达重组红林蚁AChE高密度发酵工艺的最佳参数:pH5.0、溶解氧30%、温度 29℃、转速 500 r/min、罐压 0.06 MPa,甲醇诱导 72~96 h时发酵液上清AChE活性增长最快.从发酵结果看,发酵结束菌体湿重可达 280 mg/mL,发酵罐内甲醇诱导 96h酶活性最高,达 6 000 U/mL,是摇瓶诱导表达的 8倍.[结论]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最佳发酵工艺能实现红林蚁AChE的高密度发酵生产,降低AChE提取成本.

    乙酰胆碱酯酶毕赤酵母发酵工艺酶活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

    基于时热积温的水稻热害影响模型及等级指标研究

    汪天颖帅细强李民华杨嫔玲...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基于时热积温的水稻热害影响模型和等级指标,为精细化水稻热害减灾服务提供依据.[方法]于 2021-2022年在湖南怀化开展水稻透明薄膜盖棚增温大田试验,以Y两优 911为供试品种,结合逐小时气温数据,采用二次方程拟合、LSD方差显著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筛选构建基于不同高温阈值时热积温的一季稻孕穗期至成熟期结实率高温影响定量评估模型及等级指标,并进行独立样本验证.[结果]结实率减少值与 35~40℃高温阈值的时热积温关联紧密,其中,以 35℃高温阈值相关性最高(P<0.001),其次为 36℃(P<0.005)、37℃(P<0.010)阈值.结实率减少 2%、4%、8%分别为轻、中、重热害的致灾临界值,各高温阈值及其对应轻、中、重热害时热积温下限分别为35℃,146℃·h、196℃·h、365℃·h;36℃,112℃·h、176℃·h、334℃·h;37℃,85℃·h、140℃·h、270℃·h.模型和指标验证结果与实测值的一致性较好,其中,以 35℃高温阈值的模型具有相比最低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及最高的相关系数(r),且指标验证与实际数据符合程度最高.[结论]基于时热积温的水稻热害模型及等级指标能较好反映结实率受高温影响程度,可应用于水稻生产热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服务.

    高温时热积温一季稻生育时段定量评估模型热害等级指标Y两优911

    《贵州农业科学》征稿启事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