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耕作与栽培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耕作与栽培
耕作与栽培

熊玉唐

双月刊

1008-2239

gzzp@chinajournal.net.cn

0851-5283650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延安中路62号

耕作与栽培/Journal Culture with Planting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方性农业科普刊物。以应用为主,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和造就农业科技人才,探讨和研究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重大技术改革,力争农业高产、稳产、高效率低消耗,新的栽培技术研究报告,典型经验总结,试验研究报告,科技成果,专题讲座,知识介绍,工作方法和有关论文,译文,国内外农业科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对不同年限覆膜种植的响应

    黄鉎岚黄爽兵程红光邢丹...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对贵州遵义市新蒲区辣椒种植基地不同辣椒种植年限(0 年、3 年、5 年和 10 年)的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薄膜使用形成的微塑料污染显著改变了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分布.干筛结果表明,相比 0 年辣椒种植土壤,其余 3 组覆膜种植造成的微塑料污染均导致大于 2mm的粒径团聚体增加 30%以上.与此同时,湿筛结果显示,0 年、3 年、5 年覆膜种植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现降低趋势,即微塑料污染降低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并且这种消极影响随着覆膜年限增加而逐渐恶化.此外,SOC测定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导致 3 年辣椒种植土和 5 年辣椒种植土的 SOC含量分别减少 5.17 g/kg和 9.08 g/kg.

    微塑料有机碳团聚体土壤结构覆膜种植

    氮磷钾配比对组培滇龙胆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简邦丽刘昊起明菊左应梅...
    7-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培养基中不同氮、磷、钾营养水平对滇龙胆组培苗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滇龙胆组培苗为材料,采用 L9(33)正交设计,研究培养基中氮、磷、钾不同用量与配比对滇龙胆生长指标及主要有效成分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当药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不同氮、磷、钾配方培养的滇龙胆组培苗在生长性状及有效成分含量的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3 种营养元素中,氮元素对滇龙胆组培苗的茎粗、根长、生根数、分支数及折干率影响最为明显,磷元素对根粗、单株鲜重及龙胆苦苷和当药苷含量影响最明显,钾元素对茎长、叶片数獐芽菜苦苷含量影响最显著.在滇龙胆组织培养过程中,可根据组培苗用途对培养基中的氮、磷、钾进行调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滇龙胆组织培养大量元素

    调节剂对乙基多杀菌素药害的解毒作用

    周富亮刘光财梁思维林庆胜...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以菜心为试验材料,用设置好浓度梯度的六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和 240 mg/L的乙基多杀菌素混合的溶液为处理组、以 240 mg/L的乙基多杀菌素及清水为对照组分别处理菜心种子,测定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乙基多杀菌素药害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1 mg/L的代码 5、0.01 mg/L 的代码 6 可以显著缓解乙基多杀菌素对菜心幼苗的药害,同时提高菜心幼苗的根长和株高;0.1 mg/L的恶霉灵可以显著提高菜心幼苗的平均株高,但是不能减缓乙基多杀菌素对菜心幼苗根长的抑制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基多杀菌素药害解毒作用

    藜麦开花期干旱胁迫对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罗小燕华劲松朱春蓉戴红燕...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干旱胁迫对开花期藜麦形态特征的影响,以陇藜 1 号、青藜 1 号两个藜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正常灌溉为对照,设置 3 个干旱胁迫强度处理,在藜麦开花期进行干旱胁迫 15d后,测定各处理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比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干旱胁迫 15d后恢复正常灌水,成熟时测定植株高度、主穗长和有效分枝数.结果表明,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比重随土壤水分的降低而下降,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叶比重影响显著;MDA含量、CAT活性也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相关,即随干旱胁迫强度的加重而上升.干旱胁迫处理后,植株高度、主穗长和有效分枝数下降,但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对株高、主穗长度影响差异不显著,重度干旱胁迫显著影响株高和主穗长,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显著影响有效分枝数.说明开花期适度干旱胁迫对藜麦形态特征影响不大.

    藜麦开花期干旱胁迫形态特征生理特性

    不同粒用高粱品种在陇东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闫宝琴李娜付江鹏张亚星...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陇东(高海拔、干旱)地区种植的高粱新品种,本研究通过引进 10 个粒用高粱品种在平凉地区进行种植,观察记录开花期、成熟期、穗形、穗型、壳色等农艺性状,对株高、茎粗、叶片数、产量、抗病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杂 193、辽杂 68 和晋中 104 适宜在陇东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产量分别为 541.30 kg/667 m2、524.26 kg/667 m2、508.52 kg/667 m2,晋糯粱 10 号、凤杂 88、辽糯梁 2 号、泉粱 5 号、本糯 5 号、沈杂 13 号、锦杂 118 等 7 个品种抗病性、抗倒性和株高不理想,引种价值不大,不建议引种.

    高粱适应性评价农艺性状

    红大戟种子检验规程研究

    高婉珠刘春菊刘晓静何霞红...
    27-3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红大戟种子检验规程,为红大戟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通过对红大戟种子扦样、净度分析、种子真实性、千粒重、含水量、发芽率、生活力等常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适合红大戟种子的检验方法.结果表明,红大戟种子净度分析试样不少于 0.3 g;采用外观形态观察鉴定法鉴定种子真实性,千粒法测定种子重量;131℃下烘 6h测定种子含水量,采用浓度为 0.1%的TTC溶液 25℃或TTC浓度 0.5%,温度 20~25℃条件下染色 16h测定种子生活力;种子消毒后 25℃下(12h光照/12h黑暗)培养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床为沙上.

    红大戟种子检验规程

    叶面喷硒对玉米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李美宁耿卫东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当地玉米高产品种先玉 1619 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计 4 个硒浓度处理,并以清水为对照(S0),研究在大喇叭口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玉米籽粒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叶面喷施硒浓度增加,玉米产量、籽粒淀粉、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以叶面喷施 35 g/hm2 处理最高,分别较 S0 显著提高 36%、12%、27%、9%;玉米籽粒硒含量逐渐升高,以叶面喷施 45 g/hm2 处理最高,较S0 显著提高 405%.综合分析玉米产量、品质及玉米籽粒硒含量,叶面喷施硒最佳浓度为 35 g/hm2,可达到富硒玉米标准,且产量较高.

    叶面喷施玉米硒含量产量品质

    改性秸秆保水剂对盐碱地小麦养分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韩一诺赵梦帅吴星宏梁涵阳...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中将制成的改性秸秆保水剂应用到盐碱地冬小麦,探究改性秸秆保水剂对盐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相同的盐碱条件下施用不同剂量的改性秸秆保水剂后,分别测定苗期TaSOS1 基因表达量,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地上部氮磷钾含量,以及成熟期产量.结果表明,T2 处理的小麦不同时期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小麦苗期,T2 处理的TaSOS1 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收获期T2 处理的产量最高.施用改性秸秆保水剂有利于盐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并对改良盐碱地具有一定作用.

    小麦盐碱地改性秸秆保水剂养分含量TaSOS1基因

    重庆市新引进生姜品种农艺性状评价与筛选

    李荟姜栋柱龚敏夏茂芹...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重庆市生姜种植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性退化等问题,本试验从外地引进 14 个生姜品种,以永川五间黄姜作对照,测定 15 份生姜种质资源相关的 12 个主要农艺性状,并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分枝数、根茎长、姜球数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性状无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 4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 80.447%,可作为评价生姜种质农艺性状的综合指标;主成分综合评价发现,山东大姜(G12)、铜陵白姜(G14)和永川五间黄姜 G1(ck)的综合评分排名前三位;聚类分析结果将 15 份种质资源分为 3 个类群,第Ⅱ(G12)、Ⅲ类(G14)综合表现最佳,产量均超过G1(ck)永川本地五间黄姜.表明山东大姜、铜陵白姜属于较优异种质,适宜在重庆市及其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生姜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刘孝成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塔城地区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选用当地主栽品种华美 1 号,设低密(7 300~7 600 株/667 m2)、中密(8 300~8 600 株/667 m2)、高密(9 300~9 600 株/667 m2)三种种植密度,探讨该区域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低密处理株高最高,其中生理株高较中密、高密分别高 1.33、1.59 cm,拔节后高密处理株高最高,开花期高密处理生理株高达 230.66 cm、叶枕株高达 197.17 cm,均极显著高于中密、低密处理;拔节期前,茎+叶鞘、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至开花期,茎+叶鞘、叶片、苞叶干物质积累量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成熟期穗位高、茎+叶鞘+雄穗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百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成熟期低密、中密及高密穗位高分别为 89.87、92.87、94.76 cm,而茎+叶鞘、叶片、苞叶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茎+叶鞘和苞叶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穗粒数、百粒重、单穗籽粒干物质重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低密茎+叶鞘对籽粒的贡献率为 8.337%,中密降为 6.616%、高密低至 6.470%,低密、中密、高密处理穗粒数分别为 517.07、497.53、447.30粒/穗,差异极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密实收产量最高为 1 230.47 kg/667 m2.

    玉米种植密度株高干物质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