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汉语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汉语学报
汉语学报

邢福义

季刊

1672-9501

hanyuxuebao@yahoo.com.cn

027-67868615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汉语学报/Journal Chinese Linguistic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以汉语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事实的发掘和规律的揭示,致力于理论的探讨和方法的探索;促进汉语的母语教学和对外教学,积极推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语文现代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名动包含"说的理据及其所面临的难题

    潘海华孙帆
    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语义类型角度出发,讨论"名动包含"说的成因,关注"零句"说之下"名动包含"说的推导过程以及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指称性的由来.本文指出:类型为e的指称语、类型为t的命题或类型为<st,t>的命题集合均可以做话题;英语中-ing可以是区分主要动词和次要动词的一种句法手段,不一定意味着所附着的动词在主宾语位置需要经历指称化过程;动词"是"后的成分在等值结构和述谓结构中为不同的语义类型,并不都具有指称性;而正是由于名词成分语义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句法类别在语义类型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并列;即使假设动词成分事件化后具有指称性,能够指称事件个体,它与其他词类的指称语也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也是形成平行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

    零句名动包含话题指称性语义类型

    现代汉语副词"活活"的用法及其来源

    董正存李孟诗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副词"活活"的三种义项和用法之间不存在引申关系.在汉语史中,双音节"活活"的所有意义和用法几乎都能在单音节"活"的意义和用法中找到系统对应,这表明双音节"活活"是不同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节"活"经由重叠这一语法手段所共同征用的同一语言编码形式.

    "活活""活"重叠

    相互副词和对称性动词的共现限制及相互范畴的事件语义分析

    郝琦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汉语中,相互义可由副词"相互、互相"和对称性动词如"交换、结婚"两类范畴表达.这两类范畴可共现,过去认为二者共现是一种表达上的羡余现象,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二者的共现存在一定限制(相互交换|*相互结婚).本文基于一定规模的词例考察,将共现限制归纳为"动态动词的多事件交互情景条件".这一限制源于两类范畴的相互义性质不同:对称性动词编码单一事件内的对称施受关系,其相互义是一种词汇语义特征;而副词"相互/互相"的功能是加合多个互逆的单向施受关系/单向视角关系,其相互义是一种算子性语义.作为互逆关系的加合算子,"相互/互相"与对称性动词组合时带来了事件/视角的复数化.

    相互副词对称性动词共现限制复数事件互逆关系

    否定与强调的多声关联——基于"并"与"绝"的对比考察

    鲁莹
    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并"与"绝"作为否定极项,普遍认为它们有加强否定、强调语气的作用,但途径和方式不一.首先,两者拥有不同的多声对话关系:前者以"现实"反驳预期,是现实对预期的转折;后者否认预期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却不一定反预期.其次,尽管语义场景和否定词、情态词都明确提示了现实性差异:"并"的典型表达是现实场景,而"绝"为非现实场景,但大量语料证明直陈事件是双方共享的语义表达.因此,"并"与"绝"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本身的现实性,而在于其所投射的叙实性:"并"不仅句法上排斥典型非现实语境,而且无论是否真实,都带来叙实义解读;"绝"与此相反,即使否定现实场景也仍有非叙实意义.最后,它们都体现了超越二元互动关系的多维视角,标记了话语行为主体协调不同观点、评估双方心理状态的过程,是多声性的来源和本质.

    否定极项"并"/"绝"多声性现实性叙实性叙事视角

    从否定到轻说——以"没什么"为例

    李宇涵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轻说就是把事情往小里、轻里、低里说,本质是言者为降低听者对事件的重视程度而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完整的轻说语篇由主题事件、轻说标记、轻说理据构成,该行为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力",实施条件遵循一系列语用规律."没什么"用来否定事物的存在或事件的发生,当被否定的对象由概念域转移到心理域时,言谈中心从对量或质的否定转向对重要性的否定,轻说功能由此浮现,除了表达言者的主观性,还对听者具有语力.当听者表达出明显的意外情感时,言者可通过轻说行为达到反意外的目的,促使"没什么"的意义在该语境中发生转化.

    "没什么"否定轻说预期影响

    从意愿强度到亲涉表达:"宁愿、宁可、只好"的异同研究

    岳世敏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意愿类副词"宁愿、宁可、只好"进行比较研究,借助亲涉范畴讨论它们在句法表现上的异同,同时说明意愿强度对亲涉编码的影响作用.我们先探讨了这组意愿类副词在意愿强度上的差异,得到"宁愿>宁可》只好"的意愿强度等级序列;进而考察了强意愿副词"宁愿"和弱意愿副词"只好"的不对称句法分布,发现二者在人称、句类的分布上以及与估知类标记词的共现上都存在差异,由此说明了它们在亲涉编码上的不同,即前者可以编码亲涉意义,而后者则不能编码亲涉意义.我们还继续对比了强意愿副词"宁愿、宁可"的句法分布差异,揭示了不同意愿强度所带来的亲涉程度差异.总之,结合亲涉范畴,我们可以对这几个副词的句法分布异同做出统一的解释,还可以进一步说明汉语中意愿性与亲涉性之间的相关性.

    意愿类副词意愿强度亲涉范畴句法分布限制

    新闻评论语篇的复句运用情况

    刘云张婉璐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证语篇包含不同的下位语篇,对这些下位语篇语法面貌的描写和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论证语篇.新闻评论属于论证语篇,同时兼有新闻语篇的特点.文章旨在考察新闻评论语篇的复句运用情况,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新闻评论的结构与复句运用;2)新闻评论的文体与复句运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与复句运用.新闻评论的结构对复句运用有明显影响.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在复句运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新闻评论的类型对复句运用有影响,不过不同类型的新闻评论在复句运用上的共性是更为主要的方面.

    新闻评论论证语篇复句

    论时态与限定范畴——以监利赣语的句末词"在"为例

    刘鸿勇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监利赣语的句末词"在"只能出现在表示静态持续意义的句子中.这些句子必须是根句或是带有时间状语的关系子句,不能出现在非限定子句中.句末"在"对谓语动词有两方面的语义要求.首先,谓语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其次,谓语表达的情景体必须是静态的、持续的、无终结点的.监利赣语的句末"在"既不是句末语气助词,也不是句末体貌助词,它是限定范畴的标记,具有说话者属性,可以通过引入说话者来锚定说话时间,帮助句子获得时间解读.

    时态限定范畴监利赣语句末词

    副词化与话语标记化——文水方言动词短语"说话"的多重语法化

    吕佩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所处语境不同,相关动因与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山西文水方言中的动词短语"说话"发生了多重语法化:一是语法化为时间副词,在句法分布上存在诸多限制,表短时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二是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必须带有语气词,表达负面评价已经高度规约化.山西文水方言"说话"的多重语法化反映了语法化的两条基本轨迹:客观化与主观化.

    山西文水方言"说话"多重语法化短时副词话语标记

    重行体"V过"的跨方言比较——从南昌方言表更新的"过3"说起

    罗琭昕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精细化思路对重行体语法意义再审视,论证南昌方言"过3"强调事件更新之目的,其更新在于事物属性的全部或单个更换.南昌方言重行体具有后接不定指"一量"强倾向,可与加量重行的"凑"同现.通过跨方言比较,得到重行结构的方言参数项:前提(非)理想、类义副词前搭配、类义体标记后搭配、数量成分的组配."过3"源于"从头到尾V一遍"的"过02",符合语用推理的事理性关联触发重行用法,若处于次第义环境,则为表轮流、交替的"过4".受普通话"重新来过"与北京口语变化的启发,判定重行结构基式为动词与"过3"组合,"副词V过"是后起框式结构.

    南昌方言重行体"V过"跨方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