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树强

季刊

1674-7356

xbshk@126.com

022-60438312 60438310

300401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西平道5340号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Schoo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以理工类为主,兼顾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等其他科类的成人教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服务成人高等教育,促进教育教改革的宗旨,主要面向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成人高校,高自考的师生和管理人员,以及企事业和社会各界从事或关心成人教育事业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自贸试验区研究10年:特征、热点与演化路径——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计量分析

    余文涛陈梦鑫
    1-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承载着重要的以改革促开放的历史使命.基于 2013 年至 2022 年中国知网CSSCI来源的 629 条文献数据,对自贸试验区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分析中识别出具有影响力的学者、期刊、机构、以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词.研究结果表明:有关自贸试验区的研究已经在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行政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年论文出版量与中央和地方自贸区政策密切相关;各研究方向都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但不同团队之间跨校、跨区域合作频次较少,具有"自耕自田"的特征;研究涉及学科覆盖面广且具有高度融合的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锁定于战略内涵、绩效与困境、形成与演化、协同发展以及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五个层面;理论研究先后经历了萌芽、成熟、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各阶段研究重点从概念内涵逐步转向政策效应、现实路径的探索上.研究结果对于把握自贸试验区的研究轨迹,探索其未来新兴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自贸试验区文献计量法研究热点演化路径

    农民工社会融合水平及城市居留意愿测度

    刘平王建萍张宁牟玲玲...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的农民工数据,构建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展示农民工居留意愿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第一,农民工社会融合水平偏低,其中经济融合度最高,而社会接纳度最低.第二,农民工城市长期居留意愿明显高于落户意愿,且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在地区分布上,总体社会融合度越高农民工的长期居留意愿也越强烈,而农民工落户意愿却与总体社会融合度呈现出"相背而行"的特点.第三,从代际视角来看,两代农民工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高低在空间分布上都由西向东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在落户意愿分布上空间特征不明显.

    社会融合长期居留意愿落户意愿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适应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自我职业管理的中介作用

    王永桂汪路金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职业呈现出多变化和无边界化的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基于职业建构理论,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性人格和自我职业管理与其职业适应能力的关系模型.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法对 332 份新生代农民工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性人格和自我职业管理对其职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自我职业管理部分中介了主动性人格对职业适应能力的正向影响效应.研究认为应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性人格,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职业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职业管理意识和行为,从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适应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充分就业和职业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适应能力主动性人格自我职业管理职业建构理论

    多丽丝·莱辛自传《影中独行》中的跨界命运共同体建构

    冯春园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中独行》是 200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以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伦敦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作品记录了具有多重流散经历的莱辛初到英国时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和生存困境.通过对跨种族及战争流散群体流散经历的叙写,展现了跨界流散群体命运的共同性.已有研究多把莱辛自传作为其小说研究的参考,未把莱辛对人类命运和精神危机的感受和认知置于全球化大潮中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联系.实际上,莱辛在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一直用整体的观点和全局的眼光来审视人类社会,并时刻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和危机,具有鲜明的共同体意识.在自传《影中独行》中,莱辛把对人类命运和创伤的感受和认知置于全球流散大潮中,通过对个体生命过程中具有共性的流散群体意识的考量,完成了"跨界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多丽丝·莱辛《影中独行》跨界命运共同体

    形式如何成为媒介——重审伊格尔顿形式批评

    曾勍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评.但这一新视角在伊格尔顿语境下尚显依据不足.因为文学文本在诉诸逻辑的同时,又以感知性经验为体验中心;并且,伊格尔顿以意义的社会建构性为论据,这一论据基于"文化史"的宏观视角,在文学文本的微观与内在层面并不充分,故此,有机联系在其语境下只能部分成立.为修正上述缺陷,必须结合"阐释学"以及"数字人文"等语境来对之作补充,从而提供从媒介视角来重审文学形式、重建形式批评传统的新可能.

    伊格尔顿《如何读诗》形式媒介文学批评

    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秦宁波秦宇航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水乳交融.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历史、理论、实践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讲,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事业中,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交融互筑;从理论逻辑来讲,伟大建党精神蕴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求真之正气,凝聚实践之志气,锤炼斗争之骨气,映射奉献之底气;从实践逻辑来讲,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进路,包括引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助推强国建设与和平发展的奋斗理想,激发战略自信与敢于斗争的磅礴力量,夯实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合力.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生成、延伸与启示

    孙云马学岩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创新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历史使命任务的科学回答,对世情国情的准确把握,对自我革命的深度凝练.从其生成维度看,"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在理论、历史、现实层面实现了逻辑指向性、历史主动性、政治自觉性的有机统一.从内容延伸看,"三个务必"在"两个务必"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强化作风建设,提出斗争策略.从时代启示看,要进一步加强党史理论学习,强化政治信仰;要加强红色资源利用,激发奋斗热情;要加强斗争意识培养,提升斗争本领.深刻理解"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生成、延伸与启示,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在新赶考之路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务必"生成维度内容延伸时代启示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进展及在中国场景下展开的路径

    郑红李天仪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话题,其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呈现出学科融合的趋势.本文基于政治学的问题意识对各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与梳理,将其归纳为四个分析视角:政治理论视角中的"公共领域"问题、历史视角中的社会组织问题与城市公众史学的研究方法、比较视角中的政治割据问题与文化批判话语和技术视角中的空间句法与空间行为的具体测量方法.此外,立足于当今中国城市政治发展的客观现状和现有学术路径,中国政治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可以依循如下三条研究进路.首先要在政治学的学科框架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厘定,然后寻找城市公共空间相关问题与政治学核心问题的链接,最后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可以借鉴现象学的理路进行日常政治生活的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参与阶梯空间句法

    论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反思

    魏荣宋文元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被国内外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等历史背景出发研究卢卡奇物化理论,立足于历史自然的角度对于物化的规定性、物化理论的内容进行深入阐发,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与意识领域出发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物化现象带来的深层次的弊端.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理性审视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注重保障人民的主体性发挥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三方面研究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和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意识形态现实启示

    大学生学业主动行为的构成与测量——基于津冀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陈晓春王伊婷纪胜男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在学业发展中的主动性对个人成长,社会人力资本培育,国家教育振兴具有持续性的积极影响.然而,积极学业行为的结构和测量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定论,更缺乏中国情境的测量工具.论文在积极组织行为研究成果和主动行为理论的探照下,对新时代下大学生学业发展主动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和量表开发.具体地,阐释了大学生学业发展主动行为的内涵,构建了一个包含当前自主学习行为、政治自觉行为以及实践自发行为三维概念结构,并先后综合质性和量化研究设定了 21 项行为测量条目.结果表明,测量中国特色情境的大学生学业发展主动行为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大学生学业发展主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