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Bei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京津冀区域新质生产力与碳排放效率协调发展研究

    单永娟姜书强张家俊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京津冀地区各城市 2006-2022 年新质生产力与碳排放效率数据,分别构建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BM-DDF模型分别对新质生产力和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测度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与发展状态.结果表明:京津冀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显著;新质生产力与碳排放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城市碳排放效率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少数城市实现了同步发展.

    新质生产力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耦合协调

    我国沿海滩涂法律属性研究

    岳卫峰王政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沿海滩涂法律属性在政府部门尚未有定论,在学术界也存在争议.学术界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每个学说各有侧重,但都难以全面反映沿海滩涂法律属性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根据最新法律规定,沿海滩涂中潮上带滩涂法律属性为土地,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法律属性为海域,此外,沿海滩涂在符合湿地定义和保护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被视为湿地.从沿海滩涂权利归属和利益配置的角度看,其法律属性在整体上具有综合性特点.沿海滩涂综合性法律属性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和内在逻辑性,不仅能为生态保护提供充分的法理支撑,还能指导综合保护策略的制定,并可以促进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沿海滩涂法律属性土地海域湿地

    生态破坏行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界分

    范庆荣孙沁馨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一章增列生态破坏为环境侵权行为,并打破了传统环境侵权责任调整范围,将生态损害责任这一具有公法属性的侵权类型纳入调整范畴.由此,生态破坏侵权制度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属性,使得由同一生态破坏行为引发的不同侵权存在界分困难、适用责任模糊不清的问题.界分生态破坏行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当从生态破坏行为致害的机理出发,从侵害法益着手对侵权行为进行类型化划分.通过阐述不同侵权行为的特殊属性,最终建立一套生态破坏侵权的独立责任体系,建立由生态破坏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责任与生态损害责任之间的适当衔接与融合机制.

    生态破坏侵权生态环境损害归责原则类型化界分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员工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阮淦威梁振东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环境意识、绿色自我效能感和亲环境主观规范对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员工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以企业员工为对象进行数据收集,共收回310 份有效样本.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意识、亲环境主观规范正向预测员工亲环境行为意图;绿色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员工亲环境意图及其行为;环境意识、亲环境主观规范和绿色自我效能感通过员工亲环境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员工亲环境行为.

    员工亲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绿色自我效能感亲环境主观规范计划行为理论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及预测研究

    周建何刚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开展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应用DPSIR模型构建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RITIC赋权与秩和比法计算2013-2022 年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生态安全指数,使用核密度和标准差椭圆探究其时空演化规律,对比多种方法预测精度,选择GM-ARIMA模型预测水生态安全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3-2022 年,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生态安全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由 0.420 增长至0.554;从时空演变特征上看,水生态安全水平逐渐从中心向南北方迁移,南北方各市水生态安全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2023-2027 年,水生态安全指数预测结果呈上升趋势,且淮河以南各市水生态安全水平高于淮河以北各市.

    水生态安全DPSIR模型时空演化特征预测

    环境媒介化视域下塞罕坝生态文明叙事的空间转向研究

    蒋予格
    37-4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罕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其叙事创新为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提供了新视角.环境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还影响人类认知、情感与行为,成为人与自然、社会互动的枢纽.以塞罕坝为环境媒介,分析其物质性、符号性和社会性,并提出环境媒介化引发的空间叙事转向,以创新生态文明的叙事逻辑.通过重构物质空间、跨越精神空间、凝聚社会空间,塞罕坝的生态文明故事得以实现从地域性经验到全球性共识的纵深延展.

    环境媒介塞罕坝生态文明空间叙事

    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向前华梦姣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2021 年中国30 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绿色转型水平,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双重视角探究新质生产力对区域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绿色转型,且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更明显;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绿色转型,且机制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更为显著.据此提出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全方位助力区域绿色转型的建议.

    新质生产力区域绿色转型技术创新产业结构

    河南省经济-环境-矿产资源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及预测

    耿进强张骁睿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组合权重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分析 2010-2022 年河南省经济-环境-矿产资源的耦合协调效应及障碍因子,并应用ARIMA-GM模型预测河南省2023-2027 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环境发展指数、矿产资源发展指数呈"W"型趋势变化,整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各子系统协调发展障碍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矿产资源子系统;分情景预测,情景4 相对改善力度最大,其耦合协调度在2027 年为0.815,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

    河南省组合权重法耦合协调度障碍度模型ARIMA-GM模型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化分析

    薛满峰郑谦杨静雯汪建飞...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DPSIR模型构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 2013-2022 年我国31 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与Mo-ran's I对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区域间差异与时空动态演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013-2022年,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东部、中部与西部间差异明显;全国整体极化现象减弱,中部地区存在多地分化现象,东部与西部地区无明显极化现象;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并在地理位置上存在高度聚集性,空间集聚特征稳定.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区域间差异时空动态演化

    1990-2023年秦皇岛海域赤潮事件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

    张媛娇郑帅鹏刘会欣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归纳了30 多年来秦皇岛海域赤潮事件特征,分析该海域赤潮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及建议.1990-2023 年,秦皇岛海域共记载赤潮事件 79 次;赤潮发生时间集中在 5 月—8月,6 月最多;共涉及赤潮生物33 种,引发赤潮次数较多的生物有夜光藻、锥状斯克里普藻、抑食金球藻、红色中缢虫、微小原甲藻等;有毒赤潮发生频次及占比整体呈增加态势;赤潮发生热点区域为入海河口、浴场、秦皇岛港等营养盐丰富或水体交换能力较差的区域.秦皇岛海域赤潮防治提出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强化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及大力推进赤潮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等对策.

    秦皇岛海域赤潮时间有毒赤潮热点区域赤潮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