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本分析

    李俊清谢宝峰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析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可为后续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用Nvivo 12 质性分析软件对政府出台的 26 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探讨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在政策工具结构、政策任务分布及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极大影响了政策效能的发挥.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从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平衡政策任务分布以及调适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三方面着手,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的合理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政策工具政策任务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朱军张兰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和国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升为民族工作的统领性战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以保障和推进,这也激发了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与改革.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目标,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党政统合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性治理能力,构建治理效能输出的保障机制,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地方经验与实践方案.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家庭抗逆惯习:理解末期病情告知文化语境的一个理论工具

    刘谦许可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末期病情告知作为临终过程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患者临终阶段的家庭互动.本文结合家庭抗逆力理论,并借用布迪厄"惯习"理论框架,提出"家庭抗逆惯习"的解释框架.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呈现与分析,可以看到末期病情告知是镶嵌在整个家庭面对生死压力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家庭抗逆惯习所蕴含的资源、组织与信念系统,不仅在病情告知环节得到展现,而且生动反映了该家庭曾经的资源状况、权力关系等,并一如既往地贯穿于整个临终照护过程.家庭抗逆惯习反映了家庭在压力中的实践惯性,具有整体性、历史性与表达性.这一理论视角的提出有望助推临终事件中对家庭主义文化底色的关注,挖掘家庭内部力量,促进末期病情告知的文化自觉.

    末期病情告知家庭抗逆力惯习

    "先解后治"还是"先治后解"——一个布朗族村寨的多元医疗实践策略研究

    王舫张宸溪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多元医疗的研究,多认为人们依据疾病种类以及疾病解释的不同自由地穿梭于多元医疗之间,却对"自由穿梭"的具体规律语焉不详.本文基于云南省勐海县下寨及其周边村寨多个就医实践个案研究发现,该区域社会存在"先解后治""先治后解""解治并施"三种具体的医疗策略,这三种策略的成因源于当地"魂体杂糅"的疾病观与日常伦理.在"魂体杂糅"的基础上和具体的医疗实践中,下寨人进行多元医疗实践抉择的逻辑是以"效信结合"为核心原则的具身性家庭医疗主义.这一逻辑的发现,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多元医疗体系间"非简单的替代与非简单的并存"等复杂交织关系的理解,另一方面或可以进一步丰富与延伸有关多元医疗主题的研究.

    多元医疗医疗策略家庭医疗主义

    文化与物种的协同演化——基于人工油茶林传统技术体系的讨论

    侯有德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人类学认为人与自然物之间、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文化与物种之间存在协同演化关系.人通过劳动为特定物种排除自然界自身不可能排除的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创造更有利于特定物种生长的人造环境,在此过程中文化与环境相互影响、协同演化,最终形成"文化生态共同体".农业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物种相互形塑最直接的业态载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文化与特定物种协同演化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技术体系既是文化与特定物种协同演化的产物,也是协同演化过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介质.人工油茶林传统技术体系包括不种自生与仿生定植的汰选技术、精准修剪与反复调控的管护技术、复合经营与以用定管的利用技术,是典型的文化与特定物种协同演化而形成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是人们应对特定生态环境与利用生态资源的传统生存智慧,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借鉴意义.

    协同演化农业文化遗产人工油茶林传统技术体系

    基于语料资源的语言活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为例

    丁石庆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语言活力评估方面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是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在《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中提出的9 项评价语言濒危程度的指标体系.中国语言学界一般主要基于已有语言群体的语言功能、语言活力分项计量测试、语言濒危程度等进行分类评估.本文基于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濒危语言评估指标和近期其他相关成果初步梳理和可行性评估,结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调研专项任务调查实践和相关调查材料,建构了以发音合作人的遴选、音系特点、词汇采集的数量和质量、语法结构、话题内容、口头文化的样式与质量等为核心指标的活态语言活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表明,基于统一规范的语料资源调查材料进行语言活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简明实用,且兼顾了各语言的复杂性及内部各方言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可为基于语料资源的语言活力评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或新的方法.

    语料资源语言活力评估指标体系

    乡村文化流行的可能性:现实掣肘、逻辑理路、行动策略

    刘洋张雅倩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探寻文化赓续的持续动力,使乡村文化重新在复杂社会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任务.乡村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地域性、乡土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人类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藏于血脉中的"乡愁"被重新激活,促使乡村文化同流行文化产生了朝向市场思维的逻辑起点耦合、朝向现代媒介的表现形式耦合、朝向身份认同的价值功能耦合,因而乡村文化流行具备可行性.让乡村文化流行起来,需要顺应流行文化的生成逻辑,赓续文化基因赋能产业实践,链接文化需求引发大众共鸣,升级文化形态实现多样表达.乡村文化的流行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最终目标,要解决好流行化过程中生产目标商业性与总体目标公益性、价值功能娱乐性与价值导向正向性、流行文化周期性与文化影响长效性等问题,推动流行的乡村文化自然嵌合大众日常生产生活.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流行文化文化产业

    艺术乡建的在地实践与共建逻辑: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解梦伟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及乡村文化修复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艺术乡建的根本问题是主体性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发展.对三个艺术乡建典型个案的比较研究发现,艺术乡建在地实践的关键在于解决主体性问题,需从单一的主体性转向多元的主体间性,重新审视多元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入考察主体间性的关系本质,以主体间性视角为观照,诠释当下艺术乡建的主体建构机制,以共建逻辑为行动原则,探寻独特而有效的艺术乡建实施路径,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建之道.

    主体间性主体性共建逻辑艺术乡建

    消费帮扶的组织基础与行动逻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谢治菊彭玮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时期,消费帮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巩固脱贫成果促乡村振兴阶段,消费帮扶更需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联动模式.本文以广州市消费帮扶实践为案例,以行动者网络理论剖析帮扶行动者网络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消费帮扶能够助推脱贫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同时,在市场塑造的过程中,帮扶产品所呈现的市场化运作样态,正是消费网络中各行动者有效参与的表现.

    消费帮扶行动者网络乡村振兴统一大市场共同富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路径研究

    沈万根张博天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的核心.本文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正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新形势,探寻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路径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应增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乡村多元主体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数字信息应用、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培养,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有效,推动全体人民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治理民族团结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