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北农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北农学报
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内蒙古六省市农科院农学会
华北农学报

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内蒙古六省市农科院农学会

双月刊

1000-7091

hbnxb@163.com; hbnxb@yahoo.cn

0311-87652166

05005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华北农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华北农学报》1986年创刊,是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内蒙古六省市区农科院和农学会联合主办的大农业学术刊物。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农业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一等奖、北方十佳期刊及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本刊立足华北,面向全国和全世界。主要刊载农业各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科研简报,报道农业学术动态。主要服务于农业高等院校师生和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化肥减施下磷肥运筹对越冬长茬番茄生长和磷利用率的影响

    邓鹏志袁硕唐继伟冀宏杰...
    1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量施肥地区化肥氮磷钾同步减施条件下,磷肥减施比例以及磷肥运筹方式对番茄产量、化肥磷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试验于河北省定兴县日光温室,种植越冬长茬番茄,共设计6个处理,其中PB2处理化肥磷全部基施,其他减施处理化肥磷采用"基施+追施"运筹模式,分别是:农户常规施肥(CF,N-P2O5-K2O为1 009。5-774。0-1 458。0 kg/hm2)、化肥磷减施 1(P1,N-P2O5-K2O 为 750。0-375。0-1 125。0 kg/hm2)、化肥磷减施 2(PB2,N-P2O5-K2O 为750。0-225。0-1 125。0 kg/hm2)、化肥磷减施 3(PT2,N-P2O5-K2O 为 750。0-225。0-1 125。0 kg/hm2)、化肥磷减施 4(P3,N-P2O5-K2O 为 750。0-75。0-1 125。0 kg/hm2)、化肥磷减施 5(P4,N-P2O5-K2O 为 750。0-0。0-1 125。0 kg/hm2)。研究表明,3 a间PT2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产量平均增加12。0%,增幅最高。P1、PB2和PT2处理连续3 a减施后根系干质量增幅明显,植株化肥磷利用率、化肥磷收获指数和化肥磷农学利用效率显著提升;PT2处理根冠与CF处理相比,平均增加48。2%,化肥磷利用率、化肥磷收获指数分别平均高32。9,2。7百分点,农学利用率较CF处理提升9。02倍,在所有减施处理中最高。土壤硝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CF处理3 a间分别平均降低了 8。2%~14。9%,4。4%~19。9%,7。3%~24。8%。综上,在过量施用化肥的设施菜地,化肥减施35。2%(其中化肥磷减施70。9%)不会降低作物产量,化肥磷采用"基施+追施"运筹模式番茄产量也较全部基施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并增加了化肥磷肥利用率。

    番茄磷肥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速效养分

    主季减氮增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

    郑德超田琴琴王罕陈秋红...
    170-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减氮增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以杂交稻品种创两优669为材料,在3个施氮水平(N1:180 kg/hm2;N2:153 kg/hm2;N3:126 kg/hm2)与 2 个株行距(M1:20。0 cm × 16。7 cm;M2:16。7 cm × 16。7 cm)条件下开展了 2 a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减氮降低再生稻叶面积指数(LAI),但合理减氮范围内增密可提高主季和再生季的LAI,互作处理N1M2与N2M2的LAI较高;减氮和增密均降低再生稻叶片SPAD值,但密度影响不显著;减氮导致干物质质量下降,而增密可显著提高干物质质量,互作处理N1M2与N2M2干物质质量较高。减氮降低再生稻产量,但在合理减氮范围内增密可提高产量,互作处理N1M2与N2M2产量较高。减氮显著降低主季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再生季再生率、有效穗数,但增密对穗数有弥补作用,合理减氮增密(N2M2)能够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合理减氮增密主要通过提高主季和再生季的LAI和干物质质量,提高主季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再生季的有效穗数,进而提高再生稻产量。综合来看,减氮增密处理N2M2(施N 153 kg/hm2、株行距16。7 cm ×16。7 cm)可以节氮15%,并可获得较高产量。

    再生稻氮肥密度产量

    长期定位施用化肥对非石灰性潮土有机碳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王均艳魏文良牛云梦崔浩...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受土壤自身质量、施肥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为明确长期化肥施用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调控效果,在山东莱阳43 a(2021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低量氮肥(N1)、高量氮肥(N2)、高量氮肥配施磷肥(NP)、高量氮肥配施钾肥(NK)、高氮配施磷钾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N1能够显著提高0~5 cm的SOC含量,其增幅为22。84%,单施氮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5~10 cm的SOC含量,N1、N2的增幅分别为20。94%,28。60%,N1能够显著提高10~20 cm的SOC含量,增幅为17。05%,而其他处理无显著变化。化肥施用能够改变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CK相比,N1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和20~30 cm 土层胡敏酸(HA)的含量,增幅分别为22。86%,40。49%,而0~10 cm 土层无显著变化;NP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0 cm 土层富里酸(FA)含量,增幅分别为89。44%和124。63%,NK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土层FA的含量,增幅为100。22%,NPK可以显著提高20~30 cm 土层FA的含量,增幅为107。48%;N1可以显著提高0~5 cm 土层胡敏素(Hu)的含量,增幅为69。34%,N2可以显著提高5~10 cm 土层Hu的含量,增幅为66。18%,N1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 土层Hu的含量,增幅为79。50%,而20~30 cm 土层无显著变化。综上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有效提高非石灰性潮土的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改变土壤腐殖质组分,且不同的施肥策略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单施氮肥处理的固碳量效果较好。

    长期定位施肥非石灰性潮土土壤有机碳腐殖质

    四倍体小麦成株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闫贵云古春霞王敏谭丹...
    187-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其与表现为感白粉病表型的硬粒小麦TDU-1进行杂交并构建了遗传群体,然后对亲本及其杂交F1、F2、F2∶3群体进行了白粉菌小种E09接种试验和抗病性分析,最后利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TDI-1在苗期对E09表现为感病,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TDI-1和TDU-1的F1植株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表现为抗病的单株数和感病的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x23∶1=0。11,P=0。74);F2∶3家系中,纯合抗病、抗病性分离、纯合感病的家系数目之比符合1∶2∶1(x21∶2∶1=0。47,P=0。79),表明TDI-1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TDI-1。对TDI-1和TDU-1及其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发现4个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Xwmc407、NRM-2AS29、NRM-2AS45和NRM-2AS84 与 PmTDI-1 紧密连锁,其中,NRM-2AS45 和 NRM-2AS84 位于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8,4。6 cM。由此,将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TDI-1初步定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研究结果显示,从四倍体小麦TDI-1中鉴定到1个新的显性成株抗白粉病基因PmTDI-1。

    四倍体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基因定位

    生防菌特基拉芽孢杆菌以不同方式处理油茶后的转录组分析

    周嫒婷彭睿琦葛白瑞雪王芳...
    194-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防菌以不同方式处理油茶后的转录组变化,明确生防菌提高油茶抗性的分子调控机制。以2年生的油茶苗为试验材料,利用喷叶和灌根2种方式将生防菌特基拉芽孢杆菌接种到油茶苗上,以等量的无菌水作为对照,取处理15 d后的油茶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67 118 913条序列,差异表达基因(DEGs)有 19 164 条,其中,样本 CK-vs-DZY 6715 的 DEGs 有 4 722 个,样本 CKG-vs-DZY 6715G 的 DEGs 有 14 442 个,两组样本共有的DEGs数量为2 573个,样本CKG-vs-DZY 6715G特有的DEGs数量最多(11 869个),最少的是样本CK-vs-DZY 6715(2 149个)。GO富集分析表明,两组样本的DEGs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主要涉及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单一生物过程、细胞、细胞组分、膜、结合、催化活性、转运活性等。KEGG pathway分析显示,两组样本的DEGs被富集到代谢过程、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的数量最多,而样本CK-vs-DZY 6715的DEGs还主要被富集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样本CKG-vs-DZY 6715G中DEGs还主要被富集到植物与病原体互作通路,主要涉及的与抗病性相关的DEGs大量上调表达,包括pckA、PGAM、ACOX1、FATB、asnB、ansA、FLS、LAR、AUX1、GID1、ETR、FLS2、CDPK、pfkA,但基因表达量在喷叶和灌根方式间存在差异,喷叶中与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表达量更高,而灌根的则是与代谢过程和植物病原互作有关的基因表达量更高。研究认为,生防菌特基拉芽孢杆菌以喷叶或灌根方式处理油茶均有助于油茶抗病性的增强,只是2种处理方式的主要作用机制略存在不同。

    油茶抗病性转录组分析生防菌

    东方黏虫溶菌酶基因MseLYS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元臣苏圣盈张家祺薛爽...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隆东方黏虫C型溶菌酶基因MseLYS,构建MseLY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检测该基因在东方黏虫不同龄期和组织的表达情况,旨在为探究MseLYS基因的功能和结构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抗菌功能和生理机制奠定基础。以东方黏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反转录PCR(RT-PCR)和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溶菌酶基因MseLYS的全长核苷酸序列,之后将去掉信号肽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序列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0a(+)上,并用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最后用荧光定量PCR明确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序列分析表明,此基因全长729 bp,ORF全长426 bp,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75,228 bp,共编码141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质量分别为7。72,16。13 ku。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MseLYS与其他物种的C型溶菌酶聚集在一起,且与其他昆虫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MseLYS为C型溶菌酶。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MseLYS在表达菌BL21(DE3)内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与预期大小一致,约20 ku,说明MseLYS在大肠杆菌中能够高效表达。龄期表达谱分析表明,MseLYS基因在东方黏虫幼虫、雄虫和雌虫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显著不同,在末龄幼虫、蛹中表达量较高,其他发育时期表达水平较低。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MseLYS基因在雄虫不同组织表达量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脂肪体和胸内表达量较高;在雌虫不同组织表达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触角、翅和体壁中表达量较高。综上,成功克隆了东方黏虫C型溶菌酶MseLYS基因的全长序列,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高效表达蛋白质,明确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龄期的表达模式。

    东方黏虫溶菌酶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定量PCR

    DEAD-box解旋酶21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复制的调控作用

    谢立兰尹杰黄冬蛾李么明...
    215-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DEAD-box解旋酶21(DDX21)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复制的调控作用。首先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了 TGEV感染对DDX2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构建了猪DDX21真核表达质粒以及建立稳定敲低DDX21的PK-15细胞系,运用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免疫印迹、间接免疫荧光(IFA)和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50)探究外源过表达DDX21及敲低DDX21对TGEV体外复制的调控作用;构建一系列DDX21截短突变体真核表达质粒,鉴定了 DDX21调控TGEV增殖的关键功能域。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在TGEV WH-1株感染早期,PK-15细胞内源性DDX2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RT-qPCR、Western Blot、IFA和TCID50试验显示,超表达DDX21可以显著提高TGEV N基因的mRNA水平、N蛋白的表达及病毒滴度,且呈剂量依赖性,其601-784 aa区域是其影响TGEV复制的关键;与阴性对照相比,在相应DDX21敲低细胞系中TGEV的增殖显著被抑制,而回补试验逆转了 DDX21敲低细胞系中TGEV的滴度。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猪DDX21对TGEV增殖的促进作用并鉴定了其调控TGEV复制的关键结构域,为今后研究DDX21蛋白的功能及TGEV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DEAD-box解旋酶21宿主蛋白病毒复制

    稳定过表达犬EGFR蛋白的MDCK细胞的建立及其对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杨迪黄玲巍杨雅雯乔自林...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许多实体肿瘤中过度表达,建立稳定过表达犬EGFR蛋白的MDCK细胞株,有利于为研究犬或人类肿瘤疾病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和研究基础。首先制备目的片段以构建EGFR基因过表达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载体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中,48 h后提取上清液经纯化获得EGFR基因过表达慢病毒液。将其转染至MDCK细胞中,经嘌呤霉素筛选和单细胞克隆后观察感染效率,RT-qPCR和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建立EGFR蛋白过表达MDCK细胞株。使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过表达及对照细胞株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犬EGFR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由编码跨膜糖蛋白的30个外显子组成。经反应体系,PCR产物交换入线性化表达载体,获得了阳性转化子8个,大小为738 bp。所获EGFR基因过表达慢病毒滴度为3。5 ×108 TU/mL。转染MDCK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效果显著,经检测EGFR基因及其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EGFR在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强。过表达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显著上升,且在G2/M期发生阻滞。成功建立一株稳定的犬EGFR过表达MDCK细胞株,犬EGFR的过表达催化了细胞分裂,使DNA复制加快,同时刺激了细胞凋亡。

    犬肾细胞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慢病毒载体

    Ezrin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谢辉辉童彬彬李巧丹潘富强...
    2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Ezrin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揭示其可能作用机制。分别向小鼠GV期卵母细胞和原核期胚胎注射Ezrin的siRNA(si-Ez)或阴性对照siRNA(si-NC),观察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分别通过扫描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GV期注射si-Ez对小鼠成熟卵母细胞表面微绒毛生长、纺锤体定位和皮质颗粒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GV期敲低Ezrin可显著降低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率,极显著降低受精后早期胚胎的囊胚率,虽可降低成熟卵母细胞的受精率,但差异不显著;在原核期敲低Ezrin,可极显著降低小鼠囊胚细胞数,桑椹胚存活率和囊胚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敲低小鼠GV期卵母细胞Ezrin后显著降低了 MⅡ期卵母细胞表面微绒毛的长度和密度;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敲低小鼠GV期卵母细胞Ezrin影响了纺锤体和皮质颗粒的迁移。结果表明,Ezrin通过影响微绒毛形成、纺锤体定位和皮质颗粒的正常迁移阻滞了小鼠卵母细胞成熟,进而影响了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小鼠Ezrin卵子成熟胚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