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戴建兵

月刊

1009-413X

jiaoyub@mail.hebtu.edu.cn

0311-80786365 80786366

050024

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与时俱进,服务教育为宗旨,以立足河北,面向海内外学人为原则,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针,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环境联系实际,关注教育科学的前沿,时刻追踪教育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们需要一部怎样的教育法典

    劳凯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任何时代,法的发展重心都与社会的发展变迁紧密相关.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统合,出现了多元的、具有不同利益追求的社会群体,使社会结构逐步趋于多样化,形成了若干利益追求不同的群体,导致原先的社会利益均衡被打破,在这种背景下,法律调整的基本方式被迫作出某种变化.1985 年,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使原先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机制开始出现某些实质性变化,社会出现结构性转换,分化出公域、私域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部门,导致了有关公法、私法、社会法问题的产生,教育权的再分配成为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教师法律身份的变化、公办学校教师任用的变化、学校与学生关系的变化、学校法人制度的变化,等等,这些教育法演进的新趋势表明该法律领域横跨了多个法律部门,因此,"跨部门法律观"应成为教育法典编纂的新视角.跨部门教育法典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使不同法律部门性质的法律规范都能在教育法典中和谐共存.

    教育法典社会与教育变迁教育法律法规跨部门法律观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论争

    曲铁华姜涛
    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中,曾在不同的时期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过程度不一、激烈程度不等的论争.主要包括:清末时期的"要不要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之论争;20 世纪初"师范教育是否独立设置"之论争;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何办好师范教育"之论争以及"师范教育由谁来办"之论争.这些论争促使师范教育不仅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思与规制,也使师范教育的特点日益明晰,推动了人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百年师范教育论争的总体特点:一是"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博弈贯穿论争始终;二是"推动力"与"阻滞力"的矛盾一直共存;三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持续激荡;四是"调和论"主导了中国百年师范教育的演进.通过论争,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下,师范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尊重师范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首要原则;二是要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三是要完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这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四是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这是师范教育论争的根本旨归.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教育论争师范性学术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制度构建与实施路径

    湛中乐杜佳欣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颁布是我国学前教育法治化建设的里程碑.该法确立了以公益性与普惠性为核心的制度框架,通过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的结合,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多元主体供给方面,法律明确了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角色分工,规范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支持与监管机制;在内容规范与质量保障方面,法律强调教育活动的适龄性与科学性,并建立了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以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儿童权益保护和教育争议解决机制的设计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各主体的权利义务,构建了行政处理与司法救济相结合的多元争议解决路径.在今后的实施中,为将学前教育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现实效能,应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职责协同机制,明确财政投入与资源分配责任,健全学前教育质量监管与动态调整体系,强化对社会力量参与的引导与规范,推动学前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与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制度架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保障

    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法律地位

    刘永林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民办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管理深入实施阶段,新《民促法》关于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基本分类为举办者法律地位的探讨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举办者法律地位的重构和分类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民促法》及《民促法实施条例》并未直接明确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法律地位及合法权益的主要外延.当前,立足于民办学校举办者法律地位的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从民办学校举办者法律地位的实践逻辑入手,对非营利性、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主要权利与义务以及过渡阶段民办学校的比照原则进行梳理阐述,为民办学校举办者法律地位的规范再造奠定基础,助力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分类管理民办学校举办者法律地位

    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杜威教育人生探析

    单中惠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漫长的教育人生中,西方教育大师、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真正践行了教育家精神.作为一个在教育上完全献身的教师,他毕生奉献全人类最高尚的教师职业;作为一个始终追求教育真谛的教育改革者,他精心阐释理想的教育、学校和教师;作为一个具有思想家眼光的学者,他注重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积极推动其教育思想的世界传播,但最大的教育影响在中国.要而论之,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说,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教育问题时,可以从杜威教育思想中寻觅他的智慧.

    教育家精神教育人生教师职业约翰·杜威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会论略

    杨卫明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会伴随教育学科的制度化而产生、发展,彰显"学科之会"面相.简洁高效的组织架构,专题研究、学术讲演、刊物发行等主要会务,展现出学术社团的应有风采.尽管大学教育学会的会员以教育院系学生为主体,折射出学科规训的张力,但作为教育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院系教师以及教育学人穿梭其中,或引领、或襄助、或鼓励大学教育学会学术研究活动的展开,实乃职责所在,从而形塑了师生共研的学术场景.大学教育学会成为聚集教育专业人员以及有志于研究教育者"坐而论道""起而习行"的又一重要平台,不仅提升了会员的教育学术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而且有益于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会教育学术教育系科

    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互动效应

    张亚群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两项重要的招生选拔制度.2014 年迄今,我国已在 29 个省份实施了新高考方案,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在招生对象、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上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具有相同的考试性质、功能和招考体制,在改革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互动效应.新高考的整体改革,不仅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教学与评价制度改革,也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变革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推动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拓展,对新高考具有导向作用与外溢影响.从人才选拔的整体性、连续性的视角,全面认识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变革的政策导向,综合考量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教育影响,需要相互借鉴改革经验,统筹兼顾,不断完善新高考、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以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新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互动效应

    我国专业硕士招生考试改革的动因、举措与政策建议

    斯日古楞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硕士教育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学术硕士教育的地位同等重要.我国专业硕士招生考试改革的动因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密切相关.专业硕士招生考试从多样化尝试到联考再到全国统考,符合研究生招生考试发展规律.面对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新形势,专业硕士招生考试改革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出台为契机,在笔试和复试环节加强产教融合,发挥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优势,加强高校导师与行业专家的合作交流,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差异,调整复试内容的侧重点.

    专业硕士招生考试改革实践创新型人才

    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专业性及其提升策略——基于学生视角的质性分析

    虞宁宁杨明月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对保障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提升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专业性,构建和完善具备专业特点且适用于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制度,对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学生视角看,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专业性表现在考试构成、考试命题、考试组织和评阅录取四个维度上.当前,专业硕士招生考试存在自命题专业课试题重复率高、内容偏重知识记忆、实践性内容不足、评分缺乏统一标准、复试科学性与严谨性不足等问题.提高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专业性,应转变初试统考命题思路,增强初试对专业技能的测评;提升复试自命题的针对性、精准化、开放性和实践性;明确评分标准,提升评阅水平;加强面试环节的科学设计和规范管理,突显专业特色.

    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专业性学生视角提升策略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四重逻辑与经验镜鉴

    祁占勇冯啸然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形式,对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和公民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基本框架以法律保障认同逻辑为导向,以资历框架认同逻辑为基础,以证书制度认同逻辑为关键,以技能制度认同逻辑为依托,彰显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权威性、全面性、基础性、长效性的特征,法律保障认同、资历框架认同、证书制度认同、技能制度认同立于制度认同的"四位"而促进制度认同的"一体"发展.鉴于澳大利亚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认同框架,我国应着力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条款,提升职业教育法律认同感;完善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夯实职业教育资历框架运行力;改革职业教育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证书认可度;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制度,增进职业教育技能胜任感,从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认同框架,提升职业教育的广泛认可度,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法律保障资历框架证书制度技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