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学刊
河北学刊

双月刊

1003-7071

hbxk282@163.com

0311-83032440

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7号

河北学刊/Journal Hebe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家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创刊20多年来,以传承文化、推动学术为己任,以科学性、探索性、前沿性为追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的生死问题探源

    韩东屏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的生死作为既成事实,只能是指群体文化的生死.学术界专门研究过文化生死的学者,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但这二人无论是对文化之生死的指认,还是对文化生死之因的解释,都存在谬误,不能成立.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从生物性意义的现代人类算起,其生即起点是晚期智人的原始群文化,其后相继演变为氏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而其死即终点则是文化的主人不复存在之时.其生的成因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所进行的创造,死的原因是群体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被外部力量消灭或打散.

    文化生死群体文化民族文化

    黄河下游流域的文化界说——兼论华北平原在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王志民宋宁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素改道和维持所致,且多为河道游移、水系混乱的"地上河",并未形成自己的"集水区";在文化上,淮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长江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无论从流域还是文化上看,淮河流域都不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看待.泰沂山西延伏脉以北的华北平原,是黄河天然形成的入海之地;在秦汉以前,是中华文明起源、三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重心,是实现秦汉"大一统"的经学繁荣基地和思想库.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奠定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核心区之一.华北平原及其文化就是黄河下游的流域与文化.

    黄河下游文化界说华北平原黄河文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四大家为中心

    徐国利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实践理性精神,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史家虽然认为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但往往为了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故史学要真正做到经世致用,必须以尊重史学科学性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科学性革命性实践理性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明史研究检视

    南炳文常文相
    122-129页

    适变与应变:"十五五"时期人口发展规划的新格局、新挑战及其实践路径

    陆杰华冯雨欣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发展深度转型的重要节点."十五五"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准确识别人口规模、结构、素质、分布等要素呈现的趋势性变化,及时把握当前人口发展的潜在机遇和堵点难点,根据人口发展新格局适时调整应变思路,不断推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长远来看,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还需要纵向锚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应对未来人口发展新变化的超前预案.

    "十五五"人口发展规划人口高质量发展适变与应变

    国家治理的社会创新: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治理现代化

    朱荟
    14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社会创新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由于人口新国情与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限度,中国人口治理的社会创新始终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治理的创新实践从工具主义导向的偶发性举措创新,到市场驱动下的政策形式创新,再到风险叠加背景下的工具理性创新,最终发展至人口国情下的实质性社会创新.通过构建一个涵盖"横向协调、纵向协同、长远规划"的三维模型,重新建立健全人口发展支撑和服务体系的理论解释框架.该框架的主旨内涵是国家治理的社会创新,要求从整体视角审视人口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国家战略转向为社会行动.即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在未来实践中,将进一步拓展为"发展性—社会包容""普惠性—社会投资""基础性—社会动员""兜底性—社会保护"的治理现代化矩阵.

    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社会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养老服务业跨越"低水平均衡陷阱"

    夏杰长罗敬蔚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养老服务业正面临低水平需求与高成本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直接导致养老服务业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数字经济在优化养老资源配置、降低养老服务成本和完善养老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跨越养老服务业"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重要力量.借力数字经济推动养老服务实现高水平均衡,进而实现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施策:适当延长老年群体工作年限;对老年人口进行数字技术培训,助力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多渠道降低养老服务业成本;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

    "低水平均衡陷阱"老龄化数字经济养老服务业

    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的时代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进路

    杜鹏李子洋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农村"未富先老"的现实挑战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提供的历史机遇,建设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契合农村人口老龄化现实基础、创新养老服务体系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政府、家庭、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的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连续性养老服务体系,其目的是促进老年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体系在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积极老龄观的核心理念,传承中国的"家文化"、乡土社会的"互助文化"和基层乡村的"简约治理"传统.未来要进一步从促进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挥农村老年人的主体作用、锻造总揽全局协同高效的行动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和丰富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内容、夯实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要素基础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村养老服务时代内涵发展进路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困境与对策

    冯辉贺小桐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为代表,中国关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程序重于实体、形式重于实质、立法重点与实践需要有所偏离等困境.应以实质公平为理念,促进平台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利益平衡,在尊重平台组织管理权力的基础上激励其履行社会责任;合理规制平台的利益分配权和劳动规则制定权,强化平台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的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和纠纷解决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利益分配劳动规则实质公平

    中国数字乡村政策关注度识别——基于"工具—场景"二维框架的文本分析

    王俊芹王聪聪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方向.中国数字乡村政策注意力分配存在差异.政府偏好使用供给型工具,环境型工具次之,需求型工具应用最少.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也存在"冷热不均",对不同场景数字化建设均有所关注,较多政策指向乡村数字经济,对乡村网络文化和智慧绿色乡村关注度较低.在"工具—场景"交叉维度视角下,政府在使用较多供给型工具的前提下,更侧重运用需求型工具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和信息惠民服务建设,通过环境型工具推动乡村数字治理、乡村网络文化及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但整体均呈供给型工具过多、环境型和需求型工具不足现象.未来应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数字应用场景政策关注,提升"工具—场景"适配度.

    数字乡村政策关注度政策工具理论数字应用场景内容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