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王育

双月刊

1673-4513

zhubian@bcu.edu.cn

010-62322830

100083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269号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论文以及各个学科的专业论文。学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及时反映北京城市学院在教育、科研、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学生思想教育以及民办高校最佳运行机制方面的特色,并为社会各界学者提供发表相应学术论文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越传统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分析与世界影响

    董建丁粮柯钱周伟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格局的不断演变,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显得愈发重要.西方现代化进程虽具有深远影响,但也面临着内部缺陷与外部冲突的双重困境.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革新与实践特色,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公平正义、拒绝霸权干涉,倡导持续发展,并寻求合作共赢,坚守人民立场,这些实践特色不仅为中国自身带来了显著的发展,还对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强化了全球安全与合作的坚实基础,同时拓宽了世界文明与进步的多元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逻辑分析世界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青年成才内涵探究

    景君学薛晓波
    9-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全面现代化,青年成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在我国全面现代化进程中青年成才也存在自我认知、实践导向、就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青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轫者,要具备综合素质过硬、创新创业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开阔的特性,以此适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青年成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经验启示

    余慧刘纯明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现代化探索之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回望百年之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定位,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在逻辑.百年艰辛探索,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中挖掘理论资源,并立足全球视野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百年回溯内在逻辑经验启示

    文化与融合——民族音乐学作用于藏族传统音乐探究

    张玉红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音乐学对音乐的研究,除对音乐本体研究之外,亦涉及自然、文化等对其影响之研究.文章对藏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建立在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藏族传统音乐现今成果进行梳理,讨论民族音乐学在藏族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应用和实践,并进一步对汉藏音乐文化与融合进行概括和整理.

    民族音乐学文化融合发展历程藏族传统音乐

    民间剪纸艺术的时尚转化与设计路径研究

    储智翔张善庆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剪纸艺术,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新时代背景下民间剪纸艺术正迎来时尚转型的关键契机.分析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手法、题材选择以及蕴含的文化寓意,探讨剪纸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实践,深入挖掘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提炼具有时尚感的元素,拓展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提出民间剪纸艺术的时尚转化策略与设计路径.

    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流变时尚转化设计路径

    建筑的主体性品格及其意义建构

    王德劭许杰青
    36-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主体性视角,阐明建筑是主体品格投射的产物,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的形式,具有理性力量和爱之情感的价值特质,其核心在于自身塑造、自身培养和自我实现.通过分析建筑主体性品格的基本构成要素,指出新时代需要不断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追求在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主体追求与价值行为的一致性,建构起符合建筑内在韵律和主体品格要义的价值框架,以更好地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道德理想与价值目标.

    建筑主体性品格建筑风格建筑气质建筑记忆传承意义建构

    城市空间正义视角下微空间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安中轩高洁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城市"是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微空间量多面广,最贴近市民生活,是从人的尺度感知和体验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场所.基于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对微空间进行审视后,认为合理布局微空间、大力提升微空间功能和品质是空间资源分配正义、空间价值正义、空间文化正义和空间生态正义的重要体现.对于微空间如何融入公园城市建设,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化布局、完善多样化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彰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加强系统规划和管控、动员市民与社区参与治理等实现路径.

    城市空间正义微空间公园城市

    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模式、服务困境及优化建议

    彭宇菲张文潇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家庭与机构养老无法满足当今的养老需求,亟待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为此,北京市特别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驿站在北京市运营模式有 4 种方式.但是在发展阶段面临着多种问题,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审核机制的不完善;驿站层面的运营受阻、管理疏忽;老人层面的消费观念限制等问题.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为主要研究,进而提出发展建议.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强调自身与外界的共同力量参与,保证养老政策实施平稳;从驿站自身角度出发,立足老人的实际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当地居民"新型探访模式,并改变运营与管理机制;从老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其接受新鲜事物,培育其消费意识.

    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空间生产视域下历史街区地方文化资本的生产机制与治理意涵——以北京市史家胡同为例

    王尧池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空间生产与文化资本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北京市史家胡同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文化资本如何借由空间实现再生产.研究发现:(1)空间实践与社区培育有利于实现空间权力的再分配与表征性空间的再现,为文化资本的生产奠定空间基础;(2)借由文化资本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以空间为媒介,文化资本经历"具体-客观-具体"的转化,这一机制本身即文化资本体制的形态;同时,空间得以从空间表象升格为充满社会性的表征性空间.(3)地方性文化资本的生产赋予空间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居民作为地方性文化的"亲历者"与"生产者",是创造差异空间与复现城市权利的重要主体.

    文化资本空间生产城市文化治理史家胡同

    城市更新背景下农贸市场改造折射出的社会治理博弈

    牟倩陈睿李娜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贸市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顺应了城市更新发展规律,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利益博弈提供了互动场域.为进一步探析农贸市场改造中各相关主体的互动博弈,首先运用城市更新理论分析理论规划层面与改造实践层面的互动张力,以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共赢;其次借助精细化理论所包含的精准治理、开放共享和以人为中心的治理内涵,分析各相关主体的互动以及实现整体治理水平的提高;最后立足协同治理理论分析多元主体在协同治理中不断打造协同共治格局和实现协同治理的良好成效.

    农贸市场改造社会治理城市更新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