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雅林

双月刊

1009-1971

shekeban@hit.edu.cn

0451-86414389,86402017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典小说阐释中的"奇书"视野和"名著"视野

    陈文新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奇书"视野,是晚明清初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把"四大奇书"的主旨纳入儒学的框架;"名著"视野,是五四以来逐渐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以"革命"话语阐释"四大名著".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各自的历史因缘和文本依据,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它们都不能定于一尊,则是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补救的方法,是将两种视野互相参照,尽可能避免盲人摸象的失误.

    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古典小说文本阐释

    异代同调:论沈亚之传奇的骚体文学特征

    李金善张启惠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异梦录》《秦梦记》《湘中怨解》作品为代表,唐代沈亚之的传奇文集中表现出与屈原楚辞异代而同调的典型风格,即骚体文学特征.沈亚之吸收了"骚体"独特的兮字文体范式、抒情的浪漫自然、情志的悲怨凄美等特征,与时人作品异趣.沈亚之传奇的骚体文学特征表现在以悲为美的审美内涵、浪漫自由的艺术形式以及凄艳混融的艺术风格.沈亚之创作出的具有鲜明骚体文学特征的传奇故事,亦可称之为"楚调小说".传奇独特的骚体文学特征,使得沈亚之作品在众多传奇中独树一帜,成为一代之奇.

    沈亚之传奇屈原骚体

    朱彝尊节序词的再经典化研究

    张震马晓虹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彝尊存词五百余阙,其节序词数量众多且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蕴,以节序词为索引,可以窥见不同历史阶段和语境下朱彝尊的创作心态,且朱彝尊之词取法南宋,尤推姜张,体现出词学宗尚上的去经典化特征.朱彝尊通过对词体形式进行规范,达到复归醇雅的目的,集中体现在他对于字句的锤炼和典故的化用,这些都推动了朱彝尊节序词的再经典化.在这样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中,朱彝尊的节序词引领了清中后期节序词的风格走向,同时可以领略节序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朱彝尊节序词传统文化

    朱熹诗教与礼乐关系疏考

    王丽娜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以六经为教,《诗经》居首.朱熹既是儒家诗教传统的传承者也是诗教理论的创新者.朱熹以"性体情用"的哲学思想,重新解读和确认了儒家诗教的意义.这种理学式的思路也成为朱熹阐释礼乐关系的逻辑基础.他明确提出"诗本乐末""礼乐同体",从形而上的层面解决了诗教思想中的礼乐关系问题.他从礼乐的价值指向出发,明确了"敬"先"和"后的次第,使"礼""乐"作为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中有了主从先后的分别,并进一步以"敬体和用"的理论讨论儒家诗教核心价值观"仁"的实现路径.立足朱熹诗教思想,深入考释其对礼乐关系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朱熹诗教思想.

    朱熹诗教礼乐关系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解读——兼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伦理批判

    周岳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命题.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统摄下,人和自然间难以形成真正稳固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社会面临愈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尽管当代西方绿色思潮为消解生态困境提供了不同的批判进路,但囿于资本逻辑的窠臼,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悖论"产生的伦理根基.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理念,蕴藏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三层意涵,从"伦理根基""伦理话语"和"伦理目标"三重维度出发,为超越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价值观,开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了新理论、新思维和新方法.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伦理资本逻辑西方绿色思潮生态文明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范式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解读——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线索

    刘晓艺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显性问题,其中作为主体的人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彰显人与自然的本真样态;资本主义制度悖谬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人类中心主义特质指证人与自然的最终走向.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难以有效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回应了时代问题,超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舆情智能化的原理解析及治理优化——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袁子桐杨馨淏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舆情智能化变革提供了契机.作为对传统舆情治理的一次全新变革,舆情智能化具有很强的技术赋能效果,结合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需求实现了治理的精准深入、感性交互与效能强化.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舆情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字权力扩张、价值表达脱嵌与意见交互虚构的风险.究其原因,传播媒介的数字化与舆情智能化媒介的宰制,数字传播资本化对舆情智能化结果的规训以及话语主体多样化对舆情智能化主体的解构,从不同层面加剧了政治风险的产生.有鉴于此,应当尝试构建舆情智能化治理的规范进路,强调舆情智能化治理技术适配性从单向供给到全面深入的发展,实现舆情智能化治理资本管理能力从资本运营到政企配合的过渡,完成舆情智能化治理共建共享格局从独立主体到主体协同的建设,从而为完善中国舆情智能化治理提供善治良方.

    舆情智能化数字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数字资本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现实启示——基于空间循环视角

    刘莹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现有"双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空间循环视角解释,以使其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空间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循环结合的理论分析发现"双循环"的实现过程首先是关键区位带来资源集聚和空间关联;随后通过专业化和多样性集聚实现本地供需数量与质量双升级,促进本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空间关联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内外的极佳区位、庞大的市场规模很好地满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持续通过发挥本地市场效应;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安全性;坚持高质量多维度对外开放,这些成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循环空间关联区位优势本地市场效应

    政府监管对平台经济市场变迁的影响

    孙静竹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共享经济产业的迅速崛起,传统的政府监管方式面临挑战,迫切需要治理创新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变化.通过网约车案例,结合管制经济学和政府俘获理论,探究了政府监管在不同阶段对网约车市场变迁的影响,并建构了"竞争—管制"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在监管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的动态变化中,政府通常采取强化或弱化监管的差异化策略.在市场规则尚未成熟的初期阶段,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弱监管,都难以有效提升公共利益.随着市场参与者之间形成稳定的非正式规则,政府得以有效介入,采取混合的监管策略,规范市场秩序.这种介入方式有效地将潜在的"政府俘获"转化为合作性监管,体现了中国监管领域的"非典型俘获"模式.这展示了政府在新经济形态中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为应对共享经济中新兴产业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政府监管平台经济政府俘获网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