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雅林

双月刊

1009-1971

shekeban@hit.edu.cn

0451-86414389,86402017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但明伦《聊斋志异》评点中对"奇"的阐释

    王炜方健霖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但明伦在评点《聊斋志异》时,将"奇"作为核心术语,并通过奇文和奇事两个维度进行阐释.就奇文而言,但明伦以"曲"为奇文的构型准则,将创作中曲折变化的叙事手法拢括在奇文的范畴之内,架构了"奇"与文法层面相对应的叙述方式.就奇事而论,但明伦从题材内容的角度确立"幻"为奇事的内核.在奇文与奇事双向同构的批评维度中,但明伦将"奇"与"理"构于一体,围绕"奇"与因果报应的关系建构起特定的逻辑依据,重构了"奇"的原初义涵.这样,"奇"不仅接续独特、殊异的本义,进而还与社会道德准则、伦理规范形成了正向关联.

    但明伦小说评点《聊斋志异》

    俗文学中的唐僧对历史玄奘形象的传承与嬗变

    周固成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的玄奘形象经历了由史传到诗话,再到俗文学创作的递嬗过程.玄奘形象的传承嬗变与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文变时序的时代影响以及剧作家的个人境遇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玄奘与元明清俗文学中的唐僧形象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文体之间的唐僧形象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潮之间既有纵向的传承与变异,又有横向的渗透和交融,这种演进是多元而动态的,甚至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戏中唐僧形象的建构,这反映了中国俗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由雅趋俗、雅俗共荣的发展规律.

    玄奘唐僧俗文学形象差异由雅趋俗雅俗共荣

    《蚕头录》与朝鲜时代的"赤壁船游"

    柳素真陈庆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对朝鲜半岛文坛的影响极为深远,其《赤壁赋》更是广为流传,备受朝鲜文人喜爱.朝鲜中期文人朴訚、李荇、南衮重新演绎了苏轼赤壁船游的场景,并将当时唱和的诗作汇集成《蚕头录》一书.他们仿效苏轼赤壁船游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苏轼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以排解心中的困扰,二是通过诗歌创作与同道展开文学交流.《蚕头录》的结集问世,不仅推进了赤壁船游在朝鲜时代文人中的普及,还将原本可能散落的作品保存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蚕头录》苏轼朝鲜中期赤壁船游

    论实现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三大体系

    郑海友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本质性特征,两者的历史性际遇促使它们必须协同推进,这就需要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生态正义的分配体系和绿色消费体系.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关键在于绿色转型三大产业,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创新能源、技术与设备,发展绿色金融行业和激活生态交易市场等.构建生态正义的分配体系有助于实现发展的公平正义,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城乡、区际、人际、代际与种际的生态资源分配关系.构建绿色消费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主导因素,需要不断弘扬理性消费文化、厚植绿色消费观念、供给新质消费产品和完善绿色消费政策.

    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绿色生产生态正义的分配绿色消费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机理

    苗文玉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当代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武装,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深厚滋养,中国共产党生态实践的百年探索,新时代伟大建设成就的内在奠基和对西方非绿色发展路径的深刻检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道路的伟大创造,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基础、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先导、以"环境就是民生"为价值内核、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以"构建治理体系"为根本举措、以"打造生命共同体"为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出场,不仅在"前"与"后""古"与"今"的辩证统一中展现出守正统、续传统、活系统的延展性、革新性和关联性意义,而且在"东"与"西""中"与"外"的比较中开显出破西统、创新统的超越性和引领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生态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代生态伦理的叙事困境与儒家生态伦理的人性叙事

    张聪惠陆永胜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生态伦理面临着如何叙事非人生物道德性的叙事困境.强调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西方生态伦理叙事易将人与自然万物主体间的共生关系导向为一种非此即彼的机械性对象关系,既不合人性也不合自然目的性.儒家生态伦理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从人心叙天地的叙事视角切入,以人仁叙物德为叙事逻辑,在叙事内容上呈现为"得于天成于仁"的天人连续与互动交叉的自然人性叙事.在叙事方法上,儒家以日用经验之"下学"叙超验至善之"上达",将人是"天地之心"的独特价值与人"为天地立心"的自觉责任贯通起来,达成合自然目的的与合人性目的的叙事效果.这有助于消弭生态伦理内部的"中心"之争,整合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以积极的时中观建构人性主动实践论,避免消极被动的道德还原论.

    生态伦理叙事困境儒家人性叙事

    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民共同富裕——基于马克思"生产-分配"模型的解释

    丘斌李鹏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对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有重要影响.唯物史观反对抛开具体的生产方式抽象地谈论公平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推进共同富裕要求遵循等价交换规律,中国农业中的小生产方式阻碍这一规律的实现,"三权分置"改革为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共同富裕创造了制度条件.马克思"生产-分配"模型可以很好地揭示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生产发展时分配关系的变化,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稳定承包权的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三权分置"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共同富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基于嵌入理论的分析

    肖盼晴姚玉凤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发展性、全体性、全面性是其基本特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嵌入理论视角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既要坚持党建引领,又要维持集体土地所有权、成员共有权等产权结构,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资本嵌入乡村社会,效率与公平失衡、农民主体性孱弱、可持续价值淡化等问题逐渐凸显,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研究表明: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过程中,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遵循集体产权结构与外来工商资本"双重嵌入"的逻辑,兼顾效率与公平以实现发展富裕,维护农民主体性以实现全体富裕,增强可持续性以实现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入理论

    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杨镒泽邓琨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两个维度量化解释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特征.其次,基于理论假说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回归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并对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 2012 年为时间节点,其对碳排放的作用呈倒"V"型态势,出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关系,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始终对碳排放存在显著抑制作用;随着 2012 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通过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碳排放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某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该地区碳排放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每上升一个单位,当地碳排放量降低 1.08%,但对邻近区域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总效应为负,但并不显著.最后,基于回归结果得出结论与建议.

    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碳排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