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学院学报
哈尔滨学院学报

胡永昌

月刊

1004-5856

xuebao0451@vip.163.com

0451-86649367

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兴大道109号

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集中反映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传播理论信息,沟通学术见解,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繁荣科学文化。本刊在办刊中体现学术性、高校性、师范性和地方性特点的同时,注重理论前沿性和实践的结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由式微到化新的转向——古仍旧地伏羲女娲文化遗存与祭祀考略

    屈轶全小国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伏羲与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文物遗存与相关祭祀活动在中华始祖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济宁地区伏羲女娲文化遗存有着广泛的分布,形成了以凫山羲皇庙与两城伏羲庙为代表的群落式文化遗迹.与甘肃天水伏羲庙、河南淮阳太昊陵以及河北涉县娲皇宫相比,济宁地区伏羲女娲文化遗迹规模较小,但它却是齐鲁文化、儒学撰述的重要内容.从上个世纪邹鲁之地的始祖文化逐渐被关注,近年来,邹城郭里镇羲皇庙开始形成了由民间发起、政府支持的伏羲女娲祭祀大典,无论是其社会关注度还是文化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增.

    伏羲女娲文化遗存祭祀礼俗山东济宁

    论高昌王国时期的儒学文化

    崔广庆李宝林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昌王国为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一地方政权,虽然其远离中原,但由于统治阶层的提倡和汉族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儒学文化在高昌王国还是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高昌王国儒学文化的发展,不仅为当时儒学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也为其后隋唐王朝在西域的开拓做出了卓越的文化贡献.

    高昌王国儒学文化

    五音戏中的地域文化书写与内涵阐释

    邱菊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是鲁中地区地方戏曲形式之一.它产生于章丘青野一带,流行于济南、淄博等地,距今约四百年的历史.五音戏的唱腔婉转,极具民间口头文学特点,素有"北方越剧"之称,2006 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能够在鲁中大地生根、发芽并且传承下去,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特色,还在于它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充分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精神品质、日常生活以及当地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等,这也是五音戏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雅俗共赏虚实相生五音戏地域文化

    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研究——以《断桥遗梦》为例

    王莹莹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戏曲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传承和发展,将推动民族声乐向更高的艺术高度迈进.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源于中国古代音乐的传统,包括曲调的变化、音域的运用、音乐节奏的控制等,将这些技巧应用于民族声乐中会使演唱更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因此,在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应吸收和融入传统戏曲演唱技巧,以使民族声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

    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民族声乐《断桥遗梦》

    纪录片《文房四宝·徽墨》对工匠精神的呈现

    陈艳君邢晓榕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其具有的千年之久的制作技艺,使之成为今天手工匠人传承的瑰宝.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之间,徽墨具有坚定的内核——工匠精神.央视纪录片《文房四宝·徽墨》,以徽墨为主题,不仅讲述了传承千年的徽墨的精湛制作技艺,而且对其所承载的工匠精神进行了多层次的呈现与表达:通过主与次相交的叙事方式传递守正创新精神,通过人与物相融的表现手法传递执着坚守的精神,通过古与今相呼应的技艺传承传递薪火相传精神.

    文房四宝徽墨工匠精神

    创意设计赋能黑龙江鱼皮画的保护与传承

    国兰叶方张鸿艳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鱼皮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目前正面临传承困境.为了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文章通过创新思维方式,将传统鱼皮画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借助创意设计的市场化应用,黑龙江鱼皮画可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黑龙江鱼皮画文化创新

    精准思维与模式创新:助推"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陆鹏飞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史"蕴含着丰厚的理论资源、实践智慧和精神力量,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教科书"."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四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阐释不清、"四史"素材挖掘不深以及没有找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结合点的现实困境.教师应运用精准思维精准谋划"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顶层设计、精准细致地把握"四史"各自的主题和特点、精准定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还需依托"四史"故事创新融入内容、利用红色资源创新融入实践、凭借"大思政"格局创新融入环境,确保"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并取得实效.

    "四史"教育精准思维模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地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思政设计

    王晓迪于少鹏丛东来王昊宁...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环境演变、生态文明及文化传承的实践案例,有效折射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实践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地理人才的根本.文章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地理学相关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探讨基于生态文明的地理类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发现融入课程思政和结合翻转课堂环节的SPOC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地理信息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问题总结及提高.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地理学线上线下

    融入"对话":世界史课程思政的特点及其融入方法探究

    杜品
    13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史是一门关注人类历史与文明演进进程的学科.在世界史课程思政中,引入"对话"模式,通过"对话"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依据学科特点,世界史课程思政的"对话"式融入体现在课程思政与学科前沿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与学习者的"对话"三个维度.通过"对话"实现在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与学科方法、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效果.

    对话世界史课程思政建构主义理论

    "龙江精神"融入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应用研究

    郎涵茗
    13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作为"龙江精神"的卓越典范,是以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发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可或缺的龙江篇章.将"龙江精神"融入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深化立德树人、丰富实践教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以及推动"龙江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着力应用"龙江精神"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和创新思政课授课内容和实践教学,运用启发式、问题链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案例分析和理论研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龙江精神时代内涵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