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翟英范

双月刊

1008-2433

0371-63733250

450002

郑州市文劳路6号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Police College
查看更多>>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担负公安法律领域的科研和理论推广任务,探索新时期公安机关所面临的新问题,指导公安民警的执法实践,为领导决策和公安基层部门提供理论支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关系论

    王圭宇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语境之下,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前提和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并厘清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命题,即:党内法规异于国家法律,党内法规融通国家法律,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国家法律高于党内法规,党内法规先于国家法律.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充分释放党内法规在治国理政中的强大治理效能,切实发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各自的功能优势,协同保障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一体建设、统筹推进,以利于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习近平法治思想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党内法治法治

    我国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理论品格、实践展开和体系建构

    王林
    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强化的阶段过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需要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党和国家也充分认识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性.通过对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进行文本分析,有助于对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和任务、原则、实施手段等因素形成统一认识.我国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有植根于悠久传统战略文化的理论品格,并由于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优秀的理论品格,在实践展开中有效解决了威胁和损害我国国家利益的国家安全事件.因此,我国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建构可以在提高透明度、提升系统性、强化监督、重视文化安全、关注全球等方面予以完善.

    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理论品格实践展开体系建构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分析及关键要素识别

    罗威丽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位运行,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现有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的研究大多应用思辨方法,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在获取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进行质性研究,能够较为客观地建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分析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范畴和概念的权重,确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中的关键要素,从而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因的质性+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防、管、治、建、宣"综合治理成效,合理调整政策导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电信网络诈骗扎根理论AHP层次分析法成因分析理论模型

    《职业窃贼》成书过程与何谓"职业"窃贼

    埃德温·H·萨瑟兰奇克·康韦尔孔一
    39-48页

    论重大疑难经济犯罪案件的精准辩护

    汪明亮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重大疑难经济犯罪案件做精准辩护意义重大.精准辩护的原则包括利益最大化原则、专业化原则、手段多元化原则及多策略并用原则.重大疑难经济犯罪案件精准辩护的路径由案件事实确定、依据(政策、法律、立法/司法解释、类案、学术观点)确定、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最终辩护方向确定、与办案人员沟通、法庭辩护等阶段组成.在重大疑难经济犯罪案件辩护过程中,还需要从理念与措施两个层面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此提升精准辩护的深度与广度.

    重大疑难经济犯罪精准辩护精准辩护原则精准辩护路径精准辩护新探索

    认罪认罚案件中量刑建议调整机制研究

    王强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量刑建议调整机制的实证研究,发现机制有检察院和法院均可调整、检察院和法院均基本因案情变化调整等实践特点.结合实践考察结果以及法律规定,该机制在运行中存在检察院的调整权限不明确、"明显不当"的认定标准不清晰、被追诉人与检察院的协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要明确检察院可以自行调整量刑建议,"以案件事实和量刑情节变化为主,调整幅度10%以上为辅"作为判断"明显不当"的标准以及健全控辩双方在调整过程中的协商机制,以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的调整控辩协商"明显不当"

    组织有偿陪侍的刑法规制:反思与优化

    赖隹文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组织未成年人有偿陪侍,当前以指导案例为代表的实践思路是适用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实现刑事归责.但这种规制路径把有偿陪侍与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等置化,存在违反同类解释规则、突破违反治安管理活动外延、罪名适用失当的弊病.因而对有偿陪侍的刑法规制路径有必要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应从"组织"与"有偿"两个维度展开解释论分析."组织"维度是根据组织行为的手段分别适用故意伤害、非法拘禁、强迫劳动、拐骗儿童等罪名,"有偿"维度则是回归组织有偿陪侍的经营本质,适用非法经营罪.但是,基于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解释论方案只是"次优",并非完美.立法修改方为根本之策,具体又包括修改行政前置法与刑法增设强制罪两条具体路径.

    组织有偿性未成年人目的性扩张同类解释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纂修的检视——以2021年《刑诉法解释》为视角

    张斌罗高洋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刑诉法解释》再次修订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删除"普通程序审理刑事案件"与"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优化了刑事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调整"程序性事项"和"庭后可以处理",重置了刑事庭前会议的程序性裁决机制,使之呈现出裁量性和事后性特征.删除"争点整理"的表述,以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和是否"达成一致意见的事项"的形式弱化了刑事庭前会议的争点整理机制.以"明显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建构庭前建议撤回起诉机制,实为刑事庭前会议本体功能的不当延伸,可能成为控审冲突新的风险点.

    刑事庭前会议庭前程序性裁决庭前争点整理庭前建议撤回起诉

    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治安评估指标体系的再认识

    卢国显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学术界近三十年对社会治安指标的研究状况后发现,当前的治安指标的设计存在概念不清、缺乏指标理论支撑、指标体系过于狭窄,缺乏代表性,并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等问题.社会治安评估指标应分为治安环境、治理主体行为、资源保障、技术支持、治安状况五种类型.其中,治安效果是治安状况的核心评估指标,其他四类指标是观察指标.搜集上述五类指标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对社会治安形势进行全面评估,为社会治理深化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社会治安评估指标多元治理主体治安环境治安状况

    驻所调解的纠纷化解实践:运行逻辑、问题与改革进路

    李向玉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传统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在熟人社会的矛盾纠纷化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受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形成的陌生人社会影响,非专职化的人民调解运行机制日渐式微.与此同时,有困难找警察的矛盾处理思维方式,让有限的警力陷入烦琐的纠纷个案调处之中.由于部分基层警务人员年龄过大、民事法律知识欠缺和案多人少等问题叠加,导致非警务警情处置环节涉警舆情频发,亟须通过制度性创新予以化解.广东D市通过政府采购实现驻所调解员的专职化运作,辅以多元调解机制的同步双轨运行,达到压减警情和防范矛盾纠纷刑事转化的效果,为人民调解的顺畅实施提供了实践样本.但驻所调解运行中仍存在调解员流动性过强、调解经验及警务知识储备不足、相关机构联动性不足等问题.在新型纠纷偶发与传统矛盾多发的交织下,优化驻所调解机制运行,仍需在纠纷调解技巧提炼、调解案件分类分级、社会治理深度协同推进等方面调整完善.

    驻所调解纠纷解决非警务警情预防警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