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化工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化工研究
当代化工研究

月刊

1672-8114

hgzjt@chemall.com ;hgzjt@126.com

82032944-1020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甲2号

当代化工研究/Journal Modern Chemical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化工报社主办的国内唯一的主要报道化工中间体的国家级专业期刊,其兼顾上游化工源料和下游精细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本刊全面、系统地报道国内外化工中间体及精细化工的生产、市场、建设、规划、科技开发、供求进出口、价格、上下游产品的专家论文、信息发布和产品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相中有机酸与石蜡对乳液稳定性的协同影响机理探究

    郝宝健欧桂芳孙广宇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所产原油中通常含有机酸和石蜡,其对原油流变性及乳液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以有机酸类型/体积分数和石蜡质量分数对模拟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胶凝特性、乳液分油率、界面表征等实验手段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模拟油含蜡量为5%时,十二酸、十六酸、十八酸、十二烷基苯磺酸(Dodecyl Benzene Sulphonic Acid,DBSA)乳液的分油率依次为 65。91%、61。36%、63。04%、0%,说明DBSA稳定乳液的能力最强,十六酸和十八酸次之,十二酸最差;在所有实验蜡质量分数下,DBSA乳液在180 min内分油率均为0,表明DBSA对不同含蜡量模拟油乳液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效果,而其余含有机酸模拟油需要在一定蜡质量分数范围内才能成功乳化,蜡质量分数过高或过低均不能成功乳化。

    有机酸石蜡乳液稳定性胶凝

    抗静电聚丙烯材料研究进展

    杨玺任宏光李辉田然...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丙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塑料材料,其抗静电性能的提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综述近年来抗静电聚丙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抗静电聚丙烯的基本原理。随后,概述了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导电填料的添加、抗静电剂复合和内加抗静电剂。重点分析了不同方法对聚丙烯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最后,展望了未来抗静电聚丙烯的发展趋势,包括抗静电性能的优化、多功能化等方面。

    抗静电聚丙烯改性研究进展

    工业废盐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进展

    李明辉许高洁宁朋歌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废盐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其主要来源包括煤化工、农药、医药、化工及印染等行业,若不妥善处理,将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问题。目前处理工业废盐的常用方法如填埋和排海等,存在环境风险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资源化利用的处理途径。针对此情况,综述了各行业废盐的来源及组成,重点分析了目前废盐分离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包括现有技术在成本控制、资源回收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且经济可行的方式实现废盐的精准分离和高值化利用,实现废盐的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同时对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废盐资源化利用分离

    电渗污泥脱水研究进展

    陈其楠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渗脱水技术(Electroosmotic dewatering technology,EDW)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泥深度脱水技术,介绍了国内外电渗脱水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污泥物性参数(污泥种类、电导率、pH值、Zeta电位)和运行参数(污泥厚度、机械压力、电压及电场施加方法等)对污泥电渗脱水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电渗脱水能耗问题,提出了节能降耗方案。探讨了电渗脱水阳极腐蚀、焦耳热、阳极干化、滤液处理等主要问题及现有解决方案。

    污泥电渗脱水阳极腐蚀能耗

    退役电池正极材料有价金属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孔佳刘广晔陈源晗冯祥起...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退役电池的特点和应用情况;总结了国内退役电池回收情况、工艺技术及处理模式;对回收后的有价金属元素的再利用进行了详细的总结。通过深入研究退役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再利用,在显著减少国家战略金属资源对国外依赖性的同时,可以降低退役电池所造成的资源污染和环境污染。

    退役电池正极材料有价金属回收利用

    微藻在污废水脱氮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金钊谢飞高峰张伟锋...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传统废水生物脱氮技术,微藻技术可将含氮污染物同化,并且具有产生蛋白和脂类等特点,能够被人类加工利用。单独培养微藻存在生长缓慢不稳定、抗冲击能力弱和脱氮能力差等弊端,而微藻共培养技术可通过诱导真菌、细菌等外源微生物进行种间营养代谢交换、促进稳定生长和提高氮去除和回收效率,具有较好的可利用价值。指出了物理化学脱氮技术的局限性,并结合国内外研究阐述了微藻脱氮机理,总结分析了微藻—真菌、微藻—细菌和微藻间共培养特征及其应用前景,并提出微藻在未来处理城镇污水等方向具有深远的推广意义,而在实验室阶段更应对微藻共培养技术中关于光利用、种间互作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氮污染微藻脱氮微藻共培养微藻产蛋白

    四川盆地南缘鲁丹阶-埃隆阶古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朱航熠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川南地区长宁区块上奥陶—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的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对长宁地区A1 井页岩层序进行新的划分,其中龙一 1 为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e,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1 和EHST-2),龙一 2 为晚期高位体系域(Lat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LHST),并揭示了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用U/Th、V/Cr、Ni/Co、MoEF-UEF表示)、古生产力(用Babio、Ti、Al、Siex表示)、陆源碎屑输入(用总有机碳含量TOC、Ti、Zr和Al等表示)、古气候(以蚀变化学指数CIA,成分变化指数ICV)、原岩类型(用Th/Sc-Zr/Sc、SiO2/Al2O3-K2O/Na2O、La/Th-Hf、Co/Th-La/Sc等表示)、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用UEF、TOC、Mo/Al、Siex表示)和水体滞留环境(用Co×Mn、Al、TOC表示)等参数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鲁丹阶TST时期海平面升高,上扬子地区水体普遍缺氧,持续的上升洋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海水,导致古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强烈构造沉降和化学风化的减弱及海平面升高共同导致汇水区的陆源碎屑供给较低。因此,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为鲁丹阶TST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碎屑供给为次要控制因素。由于气候及古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EHST-1、EHST-2 及LHST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氧化还原条件及碎屑供给,古生产力为次要控制因素。

    古地理环境黑色页岩氧化-还原环境古生产力古气候

    基于COMSOL数值模拟钻孔瓦斯抽采影响因素研究

    孙刘咏田佳阔张耕显王照雨...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钻孔瓦斯抽采是对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瓦斯抽采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构建瓦斯抽采流固多场耦合模型,利用COMSOL软件数值模拟顺层钻孔瓦斯抽采参数,研究不同钻孔孔径、煤层渗透率条件下有效抽采半径、抽采达标区域面积、瓦斯抽采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效抽采半径、抽采达标区域面积、瓦斯抽采速率均与煤层渗透率呈正相关性,且随着钻孔孔径的增大而增加。

    瓦斯抽采数值模拟影响因素多场耦合

    低温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其氨氮去除性能研究

    李睿张玉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温污水处理过程中氨氮去除困难的问题,在 12℃条件下,从冬季新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假单胞菌,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veronii A4。对菌株A4 的氨氮去除特性进行研究,菌株A4 的最适碳源为丁二酸钠,在以丁二酸钠为碳源,COD/N为5的情况下,24 h时NH4+-N去除率为50。82%。

    污水处理耐低温菌氨氮去除

    国兴煤矿立体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动态推进调整特性研究

    刘明伟弓疆张渊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采空区氧化升温导致火灾的问题,采用Fluent对国兴煤矿立体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采空区氧气体积分数分布云确定了 591107 回采工作面自燃危险区域划分范围;计算了工作面采空区随环境温度尺度演变下的最短自然发火期和动态调整最小推进速度。结果表明,散热带为工作面起始处至 45 m内的区域,氧化带为工作面起 45~60 m的区域,随后为窒息带的区域;煤自然发火期随起始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环境温度 21℃条件下,煤的绝热温升时间为 102。42 h,最短自然发火期为34。82 d,动态调整最小推进速度为 1。29 m/d,实际推进速度大于该速度,确保了回采期间不会发生遗煤自燃现象。研究结果为该矿制定有效的防灭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采空区煤自燃动态推进三带划分自然发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