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美育浸润中的红色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及影响

    郝宏歌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论述新时代红色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文中从红色流行音乐的价值,红色流行歌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论述,通过问卷调查证明红色流行歌曲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红色流行歌曲的学习,发现美、感知美.让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坚定信念,保持对红色流行歌曲的热爱.让高校更加关注红色流行歌曲的发展,推动高质量红色流行歌曲的发展,让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展现青春的精神风貌.

    美育浸润中国红色音乐传播大学生群体

    美育视域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研究与实践

    林晓芸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中坚力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艺术修养、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必然要求,而公共艺术课是高职院校在美育视域下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门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是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非专业音乐教育依然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将以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为例,以非专业音乐教育中的教学为对象,对高职院校美育视域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研究背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实践途径和策略进行浅述,希望可以为推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乃至美育事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高职院校美育公共艺术教育音乐鉴赏

    试论长笛教学中初学者音准意识的培养

    张雨薇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开展长笛基础性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初学者以及一些教师都较为关注技巧忽视音准的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作为一线的教师,应在关注初学者学习技巧的同时,注重建立、培养初学者音准意识,加强对音准的关注,增加初学者未来音乐发展的可能性.

    长笛音乐教育音准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中融入中国诗词文化的研究

    沈威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传统文化是高校"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的教学中,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素质教育方面也需要同步进行.笔者认为在课程中融入中国古诗词文化,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中感知古诗词音乐,一首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中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传承与发扬民族思想.

    古诗词音乐学前教育课程教学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冯梓函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应引导音乐专业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在思想立场上保持团结统一,在文化内容上呈现出兼容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发展,在情感上信任亲近,形成共同的文化观、价值观、认同感和精神追求.高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渗透到多个学科专业建设的流程与环节中.对于高校而言,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均涉及与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采取课程融合的建设思路,合理运用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渗透到音乐专业主干课、基础课的教学流程与环节中,实现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也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又一条工作路径.

    高校音乐专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论高校学前专业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之策略

    林丹
    150-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以后胜任幼儿艺术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音乐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充分运用想象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并借助音乐欣赏的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学前专业音乐教育音乐素养音乐文化

    基于"课程思政"引领下高师院校钢琴课程思政融合实践探索研究

    张昱婷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琴课程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高师院校对于钢琴课程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实践一直非常重视.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合这一举措也为高校钢琴课程的深化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课程思政以钢琴教学为载体,极大地活跃了传统教学课堂,发挥了"立德树人"的显著作用.在本文中,主要围绕高师院校钢琴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意义,以及高师院校钢琴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以理论结合实践对高师院校的钢琴课程思政融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数字化时代戏曲导演与表演艺术的融合发展策略——技术赋能下的传统戏曲新生态

    牟佳
    15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挑战.戏曲导演与表演艺术的融合发展策略在技术赋能下,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本文将从戏曲导演与表演艺术的特点出发,探讨数字化时代戏曲导演与表演艺术的融合发展策略,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数字化时代戏曲导演表演艺术融合发展策略技术赋能

    敦煌莫高窟世俗乐舞的审美特色研究

    杜瑞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壁画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尤其以其独特的乐舞形象闻名于世,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天国的舞蹈形象,还描绘了丰富的世俗乐舞场景,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本文旨在探讨敦煌壁画中的世俗乐舞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壁画内容的分析,揭示了这些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色和文化价值.敦煌的世俗乐舞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多元融合,通过对舞者动态优美的体态和情感丰富的表达,这些壁画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对敦煌舞蹈艺术深度理解的窗口.

    敦煌莫高窟壁画世俗乐舞文化交融审美特色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特色与经典唱段演唱处理分析

    靳梦涵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民族歌剧《沂蒙山》,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于2019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中大受欢迎.该歌剧以发生在沂蒙抗日根据地上的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等抗日战争史实为创作素材,深刻体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伟大沂蒙精神.本文主要对歌剧《沂蒙山》的创作特色以及剧中重点人物海棠、夏荷的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以历史脉络、剧情发展为切入点,深入歌剧内部体会音乐带来的魅力,带领广大青年共同继承发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沂蒙精神,使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类红色主题歌剧,弘扬文化自信.

    歌剧《沂蒙山》创作特色演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