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三角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及协同减排效应

    宋青李超群陈骏宇
    18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形态,并从整体、个体和空间聚类3个维度深入探究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同时对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减排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和稳定;(2)各节点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苏州、无锡、常州和上海是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核心节点;(3)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划分为4个板块且板块间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4)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碳减排协同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各个城市与上海的碳减排协同度差异较为显著。

    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协同减排

    国家中心城市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及影响研究

    何寿奎丘康尧
    195-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研究其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对于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首先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研究得出国家中心城市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需致力于提升碳排放水平;然后基于GML指数模型研究得出碳排放效率受技术效率变化影响较大,虽然"十三五"期间得到平稳提升,但粗放型发展的负面影响仍比较明显;继而采用相关性分析、随机森林和Tobit模型研究得出碳排放效率受城市化、经济和建筑业发展、建筑企业资本水平和建筑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粗放型发展会对碳排放效率造成冲击,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最后从城市层面、影响因素应对方面提出提升能源消费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建议。

    超效率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杨子豪陈德超郎峥詹宏娟...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评估城市扩张中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对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基于1980-2020年苏州市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模拟40年间苏州市碳储量时空演变情况,并使用PLUS模型结合相关驱动因子对2030年不同情景下碳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其余地类面积变化相对较小,用地转移类型主要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1980-2020年,苏州市碳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40年间共减少5。768×106 t;(3)2030年自然发展和规划约束情景下碳储量分别较2020年减少6。52×105和3。54×104t,规划约束情景下碳流失现象得到缓和。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地区"双碳"政策制定及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苏州市InVEST模型PLUS模型

    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陈丹王华生周振宁曾益宣...
    215-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藻水华造成的最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和释放微囊藻毒素(MCs),其会直接危害到水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选用切实可行的MCs去除新技术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至关重要。文章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组合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MCs的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主要包括吸附、膜滤、氧化剂氧化、光化学氧化、光催化、生物降解、吸附和光催化、吸附和生物降解组合等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未来MCs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对蓝藻水华暴发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研究MCs更加详细的去除机理,对MCs的降解产物进行进一步毒性研究,以及开发天然可生物降解且易于从水中分离和回收的吸附材料。希望能为今后蓝藻水华污染修复,特别是消除MCs对水环境以及人类的影响提供参考。

    微囊藻毒素吸附催化降解发展方向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受体模型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蔡美全常淼丁萌萌周健楠...
    224-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细颗粒物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对其开展来源解析研究非常必要。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受体模型来源解析技术,该文归纳了 PMF模型中关键参数的选取,综述了其在大气VOCs来源解析上的应用情况,总结了中国不同区域VOCs来源特点,阐述了特征比值法、潜在污染源区及传输路径分析方法等方法与PMF模型结合开展VOCs来源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VOCs物种、不确定度、物种权重、因子数等关键参数的选取均会影响解析结果的误差;(2)大气VOCs来源因地区、季节及人为管控等因素影响而存在差异,但机动车相关排放源是北京市、济南市、武汉市、长三角地区及南部城市大气VOCs的主要来源,贡献在16。9%~75。4%;(3)在PMF模型获取源贡献的基础上,利用条件概率函数、潜在源贡献函数、浓度加权轨迹等模型可掌握污染来源空间分布及传输贡献,光化学损耗估算方法可减小高活性VOCs的解析误差,为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VOCs污染来源信息。研究显示,在PMF模型广泛应用于大气VOCs来源解析的背景下,开展量化VOCs污染本地生成及区域传输贡献、准确估算VOCs损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解析受体模型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