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生态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Ecolog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蒙古锡林郭勒沙化草原治理实效性初报

    张小青张雅荣李晓婷张文彪...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总结适用于沙化草地生态修复的技术模式,以锡林郭勒盟东乌旗严重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碟形风蚀坑、碗形风蚀坑、槽形风蚀坑以及沙丘4类风蚀地貌,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结果显示,在采取修复措施第二年,记录到已确定植物23种,隶属7科21属,各样点群落高度为9.33~24.00 cm,群落覆盖度达到8.67%~30.33%,干草产量8.89~47.36 g/m2;修复第三年,记录到已确定植物12科30属34种,各样点补播物种有冰草、山竹岩黄耆、斜茎黄芪,植被高度为12.33~36.00 cm,群落盖度达到20.33%~48.67%,干草产量29.93~162.00 g/m2.相比修复第二年,其植被高度平均增幅66.67%,盖度平均增幅111.95%,干草产量平均增幅311.77%,治理效果显著.

    沙化草地风蚀坑综合治理生态修复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纳入碳市场的可行性与制度设计

    赵艺芳白洋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以下简称为CCUS)是重要的二氧化碳负排放技术,其对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作为专门用来减排的工具,如果没有必要的政策补贴不可能实现商业化发展.现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将CCUS纳入碳市场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且美国与欧盟的许多国家已经验证,将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与碳市场进行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其产能.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加之我国自愿碳市场重启,可以先将CCUS纳入强制碳市场,发挥碳配额的补贴作用,后续将其纳入自愿碳市场,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在此期间,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方法学,构建CCUS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准入许可制度,为二者的衔接提供制度保障.

    碳中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市场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视域下"认购碳汇"司法适用探析

    李华琪程妙铮
    86-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法理内涵的不断扩张为"认购碳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将"认购碳汇"界定为替代性修复责任实现了生态环境司法与生态环境修复的创新融合.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检视,当前"认购碳汇"仍存在适用位序界定不清、适用案件边界泛化和轻缓化量刑尺度各异的问题.为规范"认购碳汇"的司法适用,应当厘清"认购碳汇"作为替代性修复责任的适用顺位;将适用范围限定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受损的案件中;制定统一的碳汇损失测量标准,将认购数额作为把握从宽尺度的依据;出台配套立法、构建科学的监管制度对"认购碳汇"进行强化,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全面修复.

    "认购碳汇"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替代性修复"双碳"目标

    建筑景观水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深圳市的实地调研

    张权彭世瑾董文艺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建筑景观水体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以深圳市为例,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调研.结果表明,建筑景观水体虽然单体体量较小,但数量众多,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然而,"换水"和"投加化学药剂"等水质维护措施费用高、耗水多,导致大量建筑景观水体出现"只建不用"现象,能够维持日常运行的仅占34%.因此,有必要探索"长治久清"的建筑景观水体水质维护措施.以沉水植物为核心构建的生态景观水池能够长期维持优良水质,并且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建筑景观水体.

    建筑景观水体现状调研对策案例分析

    景观水体生态治理实践研究——以中国科大景观湖为例

    张胜楠姚子龙赵国飞程千亚...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生植物修复在校园景观湖生态治理和景观提升的实践效果,本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三塘水环境治理为例,使用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截污控源和生态清淤,对治理后的水质、植物群落变化、景观指数得分等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价景观湖生态治理和景观提升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生物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景观湖水质、生态和景观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生态治理后,水体氨氮、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透明度等指标均能够维持在Ⅲ~Ⅳ类水,水质长期稳定在Ⅳ类水,水生植物覆盖率提升到了 65.64%,水生植物物种数显著增多,景观指数明显提高,附近师生对治理效果较为满意.本工程可为后期其他高校老校区水环境改造和新校区水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价值,并针对性提出引入水环境景观指数评价标准,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校园景观湖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

    塑胶地面及鞋底磨损微塑料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及环境健康风险

    范佳毅罗小三姚雪雯张婷婷...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微塑料颗粒(MPs)进入环境,它们不仅分布广泛,还携带重金属等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风险.为探究不同种类塑胶地面、鞋底磨损产生的MPs重金属污染特征,通过模拟塑胶地面和鞋底的物理磨损过程收集实际环境代表性MPs样品,检测了其典型重金属(Cd、Cr、Cu、Mn、Ni、Pb、Zn)的含量.结果表明:MPs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总量排序为鞋类(劳动保护鞋>运动鞋>日常生活用鞋)>塑胶地面类(室内>室外).其中,Cr(68.7mg/kg)和Pb(346 mg/kg)含量以运动鞋类MPs最高;Cu(136 mg/kg)和Zn(2 407 mg/kg)以劳动保护鞋类最高;Mn(26.8 mg/kg)以室外塑胶地面最高;Ni(1.00 mg/kg)和Cd(22.7 mg/kg)以室内塑胶地面最高.相较于其他重金属元素,Zn在各种MPs中含量占比均最高.分别根据这些MPs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中的迁移和累积行为,评估了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微塑料污染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塑料磨损颗粒物微塑料(MPs)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人体健康风险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海南省隐含碳排放研究

    张晴吴娟黄华坚周劲风...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2007年、2012年及2017年海南省投入产出表及相应的能源消费数据,利用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对海南省26个部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估算,并对其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7年海南省直接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 602万t增长到4 761万t,年增长率达到5.16%,其中,服务业及其他,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化学产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部门是主要碳排放源.2)海南省的大部分部门(19个)在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均存在碳逆差现象.海南省通过调入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产品(例如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和金属制品等),以及调出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产品(如农林牧渔产品,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部门产品等),在贸易中获得了环境收益.通过这种方式,海南省2017年将4 097万t碳排放转移至其他地区.3)在2007-2017年间,海南省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和隐含碳排放强度均显著下降,直接碳排放强度从0.7 t/万元下降到0.38 t/万元,隐含碳排放强度从1.36 t/万元下降到0.63 t/万元.此外,具有高隐含碳排放强度(超过1.5 t/万元)的部门数量也从13个减少到4个.

    投入-产出模型隐含碳进出口贸易海南省

    大陆溪流域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估算及污染特征分析

    乐夷龙汪真蒋彬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包含5个因子的改进输出系数法,并结合2022年的逐月降雨数据估算了大陆溪流域4个季度和各乡镇的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总量,可为地方政府在该流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大陆溪流域在2022年每个季度的污染物入河负荷量呈现春季(3-5月)>夏季(6-8月)>冬季(12-2月)>秋季(9-11月)的趋势;2022年大陆溪流域的TN入河负荷量是188.53 t,TP入河负荷量是13.83 t,COD入河负荷量是1 220.95 t,污染负荷主要分布在百和镇、朱沱镇、仙龙镇;TN和TP污染物的入河负荷主要来自于地表径流污染源,COD污染物的入河负荷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污染源;估算结果与实际监测计算结果的误差均在15%以内,基本达到精度要求.

    改进输出系数法大陆溪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量估算季度污染特征

    新兴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孙玲玲陈秀洪林萍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广东省新兴县是国家级畜牧大县,本研究介绍了新兴县畜禽养殖类型、空间分布和养殖场规模化率等总体情况,并从粪污处置模式、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有机肥产业发展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从畜禽粪肥供给和作物粪肥养分需求等角度评估了新兴县畜禽养殖土地承载力,提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未来发展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提供借鉴.

    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土地承载力发展对策

    浅谈调水工程"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例

    朱良琪刘梅陈良骥牛文钰...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调水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在优化水资源配置、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保障输水沿线水质安全和国家水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调水工程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例,从减少碳源、提升碳汇能力和提高管理软实力3个方面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探究,结合东线工程在落实双碳目标的经验做法,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布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高绿色低碳设施投入、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水平,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稳定输水水质、持续生态补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及提升管理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和营造绿色低碳环境氛围等具体路径措施,为调水工程实现"双碳"目标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南水北调调水工程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