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卫生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卫生工程
环境卫生工程

齐长青

双月刊

1005-8206

hjwsgc@163.com

022-28365069

300201

天津市河西区围堤道107号

环境卫生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华北联络组及天津市环境卫生工程设计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技术刊物。本刊自1993年创办以来,受到了许多专家及同行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发行量不断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在环境卫生行业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刊登内容:有关国内外环境卫生的科研成果,环卫生设备与设施的设计、技术改造,环境卫生监测技术,以及关于环境卫生的管理、城市市容建设、城市灯光夜景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专论、动态报道等,及出国考察报告、行业标准,我刊立足为环境卫生行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厨余垃圾填埋场降解稳定化规律及分阶段治理方式

    陈云敏詹良通胡杰徐文杰...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生活垃圾厨余含量高,含水率高,填埋后生化降解稳定化规律与欧美国家的"干垃圾"有显著的区别,欧美国家的填埋场设计、运行及治理方法与技术难以解决高厨余垃圾填埋场堆体稳定安全和液气污染控制难题。首先介绍生活垃圾降解-固结理论,该理论能够模拟生化降解-骨架变形-液气渗流-溶质迁移-热量传导耦合过程。基于该理论模拟分析结果,将高厨余垃圾填埋场降解稳定化过程分为快速降解阶段、慢速降解阶段及后稳定化阶段。然后介绍不同降解稳定化阶段填埋堆体治理策略和技术,包括液气分离立体导排、填埋气高效收集、好氧加速稳定化、快速注气处理与开挖筛分再利用。再者介绍填埋场液气污染阻隔管控技术,包括垂直阻隔和生态覆盖。最后介绍减污降碳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在深圳、武汉及温州典型填埋场的工程应用案例。

    降解-固结理论稳定化阶段液气导排填埋气收集好氧降解开挖筛分污染阻隔

    我国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发展展望

    徐海云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2 年,我国卫生填埋场的数量和生活垃圾填埋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占全部填埋场的比例逐年提升,2022 年占比均达到 98%以上;在填埋处理发展过程中,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属于薄弱环节之一,需重点关注。与此同时,生活垃圾填埋场排放的甲烷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需要积极开展填埋气体回收利用。近些年,虽然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处理逐步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替代,但生活垃圾填埋场仍然是生活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需要保障填埋场合理剩余容量,以避免建设应急填埋场,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的韧性。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温室气体剩余容量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发展历程评述与前景展望

    刘建国倪哲曹丽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生填埋是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管理的重要方式,为我国城市环境卫生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和环境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要回顾了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发展起步探索、发展成熟与功能转型各阶段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各阶段在实践中和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对新形势下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前景进行了展望。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实践存量垃圾治理修复

    征稿启事

    26,48页

    我国生活垃圾填埋技术发展展望

    吕凡仇俊杰詹俊章骅...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填埋是重要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随着我国原生垃圾填埋量逐渐减少,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颁布了新的标准。生活垃圾填埋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新污染物治理等国家战略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填埋技术必然出现新的发展需求。对填埋技术在国际和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剖析了我国填埋技术未来在降碳减污方面的可能工作重点,即在役填埋场的气液污染控制、退役填埋场的治理、渗滤液泄漏风险及检测与修复、温室气体监测和排放核算、老龄渗滤液的低成本处理、新污染物控制。

    零填埋降碳减污渗滤液气候变化新污染物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系列工程建设标准解析

    陈朱琦陈朱蕾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现行系列标准规范并指导着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行、评价、监管等活动的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对我国市容环境卫生技术工程建设标准分体系进行梳理;同时,重点介绍了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系列工程建设标准,并从选址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填埋物入场要求、防渗系统要求、封场要求、渗滤液排放标准及产生量计算方法、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及产气量的计算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关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建设标准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修订内容解析

    姚光远刘玉强刘景财徐亚...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规范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与运营,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我国先后于 1997 年、2008 年制、修订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但随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标准仍存在不适应环境管理需要的问题,如渗滤液达标排放难度大、恶臭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要求薄弱、填埋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不够完善等。为此,生态环境部组织修订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并于 2024 年 7 月印发新修订标准。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间接排放、恶臭污染物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风险节点和重点修订内容,为新标准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环境风险

    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水平衬里结构及全寿命服役性能分析

    詹良通谢海建陈成陈云敏...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水平衬里结构及全寿命服役设计方法,涵盖了渗滤液水头和特征污染物浓度负荷、水平衬里的污染阻隔机制及击穿时间计算方法,以及全寿命服役设计标准与流程。对比分析了我国 3部国家标准(GB 16889-2024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50869-201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岩土工程技术标准》)中的水平衬里结构选型和适用条件,并采用击穿时间计算方法对典型水平衬里结构的服役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岩土工程技术标准》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厨余含量高和含水率高、填埋后渗滤液产生量大和导排层渗滤液水头显著超过 30 cm的实际情况,明确要求开展水平衬里全寿命服役性能分析,并提出了适用于高水头负荷的双层复合衬里结构。GB 50869-2013 规定的单层和双层水平衬里结构在高水头负荷条件下难以达到 100 a的服役寿命,尤其是在填埋高度超过 60 m的山谷型填埋场中,双层水平衬里结构的击穿时间约为 80 a。《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岩土工程技术标准》所推荐的双层复合衬里在相同条件下击穿时间超过 100 a。

    生活垃圾填埋场水平衬里全寿命服役性能设计方法

    关于存量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方式选择的分析

    李鹤詹良通兰吉武陈云敏...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量生活垃圾填埋场已成为新的生态环境风险点,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制约着"无废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采用科学、安全、环保的方式对存量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已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首先对目前我国填埋场常用的原位封场、开挖筛分、好氧处理、扩建 4 种治理方式涉及的关键技术、适用条件、治理成本、环境影响、土地利用水平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对比分析;然后基于理论研究、工程案例、统计数据对影响填埋场治理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填埋场降解稳定化程度、填埋场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土壤风险、填埋场规模、土地利用价值、当地垃圾焚烧处理冗余能力;最后,分别针对卫生填埋场与简易填埋场,提出了基于填埋场现状调查与风险评价结果以及综合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的治理方式确定方法。本研究提出的存量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方式确定方法对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与规划用地、设计与实施单位编制方案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填埋场治理原位封场开挖筛分好氧处理扩建

    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稳定安全控制及生态环境治理实例

    杨海本胡杰陈佳晴兰吉武...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子岭填埋场作为我国首座符合国家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的大型山谷型垃圾填埋场,填埋期间面临"超垃圾量、超警戒水位、超承载能力"稳定安全难题,停止填埋后面临封场和生态环境治理难题。在稳定安全控制方面,天子岭填埋场二期相继实施垃圾坝加高加固工程及液气立体导排工程,保障了填埋安全作业,尤其是2016 年G20 峰会期间日填埋量(8 000 t/d)显著超过设计值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相继实施两期生态治理工程,其中一期以地下水污染控制为重点,实施了填埋场上游截渗、下游垂直阻隔工程;二期以堆体长期安全整治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建设液气导排、封场覆盖、植被恢复及智慧监测等。生态治理工程实现了天子岭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和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动天子岭填埋场与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周边生态环境融合。

    垃圾坝加高液气导排垂直阻隔生态覆盖智慧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