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李芳

月刊

1002-4107

hljjy-gj@126.com

0451-86608263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Journal Heilongjiang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高教评估研究为重点,探索我国高教评估理论与方法,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校本研究,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老师专业化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研—创"培养模式探究

    李桂媛何钊成果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战略。文章通过梳理地方综合性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走访用人单位收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剖析了该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中的凸显问题,探究了新工科背景下该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研—创"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研—创"深度融合

    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王喜宾杨仁增杨剑锋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要求,以贵州理工学院大数据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基于OBE教育理念明确新工科背景下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强调以"学习结果产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出发点。

    新工科OBE教育模式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本研贯通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白雁张鑫超郎晶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为根本遵循,构建"一条主线、两个聚焦、四个平台"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完善信息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提升课程,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培养,推进本研贯通培养,通过不同类型课程模块的建立,适应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方向,实现连续性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效落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

    本研贯通新工科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

    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王玮高飞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给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介绍了新工科人才所处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了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探讨了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信息类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新工科新经济跨界整合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为例

    赵巍朱逊叶晓申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产生的综合性学科,风景园林学融合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及能力。文章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平台为例,基于新工科背景,从跨学科体系的课程建构,多学科师资引进,实践型教学内容立项,创新型实验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推进风景园林学科发展。

    新工科跨学科风景园林学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财经类专业核心素养的新内涵及其培养路径

    段丁强周靖柯宗俊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用性和可迁移性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科技素养和跨学科思维是人工智能时代赋予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内涵。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知识学习方式,也对建构于传统学科专业门类基础之上集约化的知识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时代财经类专业教育应当以培养科技思维为重点,构建融合式教育框架,将素养结构调整、育人过程变革、育人场景重塑和新技术运用等育人要素融合创新,深入推进行业科技元素与财经知识的融合和信息技术手段与新型学习方式的融合,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科技化趋向下财经岗位对核心素养的新需求。

    人工智能财经类专业核心素养融合式教育科技素养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跨界融合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李丽娟王轶卿杨世品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文章探讨了一种立足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关注服务智能制造的各专业学生跨界融合能力培养和赶超一流精神塑造,构建了"1目标—1主线—4交叉—3机制"的智能制造领域跨界融合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了"专业群共性引领"与"专业课个性浸润"协同的智能制造"赶超一流精神"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形成立足国家智能制造标准的专业群交叉互融课程体系,构建"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智能制造互融共享实践平台。

    智能制造专业群跨界融合课程思政自动化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S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

    杨宏兵迟文政王传洋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S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学科方向凝练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进一步围绕专业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的建设路径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其他院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实践支撑。

    专业特色智能制造建设路径实践教学工程项目

    人工智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引擎

    王健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树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搭建安全开放的信息互动共享平台,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和使命。

    人工智能大学生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马炳航孙萱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维护国际格局稳定与世界和平演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国家赋予高校国际化建设任务的背景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目标导向,文章通过对全球胜任力在知识、价值观、态度、技能等四个维度进行探讨,在原有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的基础上,探索其新的提升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胜任力青年学生提升路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