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程民生

双月刊

1000-5242

xbskb@henu.edu.cn

0378-2860394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的学报之一。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末立宪背景下省谘议局与督抚关系探析——河南个案及相关经验

    刘涛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备立宪是清末体制内政治生活的中心,在各省设立谘议局则是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顶层制度设计、政治形势变化、巡抚人事变动诸因素影响,河南谘议局与河南巡抚的关系也不断演变.在筹备阶段,河南谘议局在巡抚衙门的组织下成立,完全是后者的一项事业.谘议局成立之初,两者关系较为和谐,巡抚居于主导地位.但在立宪背景下,代表民意的谘议局地位日渐重要.清廷顶层制度设计的自相矛盾,加上现实条件制约,双方冲突逐渐增多.武昌起义爆发后,河南谘议局开始脱离预备立宪框架,支持革命,要求共和.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后,任命心腹为河南巡抚,后者与谘议局部分议员合作,共同促成河南请愿共和不独立的政治立场.

    清末立宪河南谘议局河南巡抚

    饮品:厄德里克《守夜人》中的印第安族裔身份政治隐喻

    于冬云李曦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与族裔身份政治关系密切,是文化批评的一个重要考察维度.美国女作家露易丝·厄德里克的长篇小说《守夜人》中有大量与印第安人饮食相关的叙述,其中的饮品叙述更是构成了复杂、动态的印第安族裔身份政治隐喻:小说人物对饮品的称呼、态度及饮用细节,隐含着厄德里克对美国社会族裔身份政治的思考,酒与咖啡等外来饮品指涉印第安人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危机与挑战,以及他们现代身份的多重杂糅状态,茶、水与树汁等自然之水则帮助土著人获得身份认同,找到心灵归属,作家本人也借此达成文学审美救赎.

    露易丝·厄德里克饮品族裔身份政治隐喻

    生态、行动、希望:论欧美恶托邦青少年小说中的"危"与"机"

    郑松筠张生珍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美恶托邦青少年小说与20世纪以来的恶托邦文学传统在"探求更为美好生活"方面一脉相承,却又因其主人公为亲历生态危机与成长转型的青少年而独具特色.书中的青少年为生态灾难之"危"的见证人,更在跨文化的经历中、亲友的支持与信任中、同龄人抉择的影响下,为追求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带来"机"遇,成为具有世界性身份的行动者,并在行动中不断建构具有跨国界联通性、关注非人类生命、质疑资本过度积累之非道德性的青少年文化,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青少年所贡献的希望与力量.

    欧美恶托邦青少年小说生态危机环境正义行动者青少年文化

    城市记忆与文学感知:清代前中期咏史词中的南京书写

    翟怡秀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前中期写南京的咏史词多用"金陵"称呼南京,这与"金陵"的"王气"寓意及历代文人将其和咏史挂钩造成的思维定势有关.清人丰富和深化了"金陵"的内涵,使其由城市别名演变为文化语码.清人吟咏南京,多提到六代;对六代的吟咏中有对明朝的反思,吟咏明朝时也多用六代进行对照.六代可谓明朝的影子,南京则是映出影子的镜子.雍、乾年间写南京的部分咏史词,有关国破家亡的内容明显减少,这与当时清朝的强盛及南京的繁华有关;虽相对缺乏思想深度,但仍具一定词史意义和价值.

    咏史词南京金陵明朝六代

    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突围的一个典型案例——论20世纪90年代的田中禾及其小说创作

    李勇席新蕾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转型的加速尤其是经济体制转轨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普遍的精神动荡.田中禾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表现着他的精神焦虑,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长篇小说的创作空白与第二个十年的丰收("故乡三部曲"),也是这种焦虑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对焦虑的抗拒与缓释,得益于他对"社会责任感"和"心灵自由"的关系的体认,这体认也帮助其实现了 自我心灵的安妥.田中禾近三十年的心路历程,是社会转型与当代作家精神关联的一个典型案例,对今天仍处于社会转型焦虑中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灵建构极富启示.

    社会转型田中禾焦虑自由

    有温度的书写与新的历史书写方式的建构——谈田中禾的家族记忆式历史书写

    刘宏志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中禾晚年的系列小说《十七岁》《模糊》是互相关联的,这些小说带有明显的纪实性,显示了作家用小说建构自身家族史的努力.作家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让这些小说看上去是书写历史,但实际上却是在书写生命、歌颂生命,这是一种新的书写历史的方式.小说在书写历史、塑造人物的时候,始终坚持民间立场,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

    田中禾家族记忆小说生命书写民间立场历史还原

    历史变迁和心灵动变的见证——田中禾乡村叙事论

    李雪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中禾的乡村书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关联着四十多年来的时代历史变迁.对时代历史变迁中乡村和农民命运的关注,让他对乡村现实的描摹、对乡村人物的刻画,都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印痕,也显现着他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态度.田中禾植根故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尽相同的艺术手法营构出一个文学想象的故乡.这个故乡,是他情感和心灵的寄托,也是他六十年创作和精神动变的见证.

    田中禾乡村叙事忧患意识现实主义

    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主要论域、基本特性和体系建构

    王辉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及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构成了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主要论域.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三大基本特性,即媒介依赖性、多元主体性和情境差异性.围绕不同能力主体、媒介及情境所形成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存在差别.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变量的开放性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层次视角来进行体系建构,其中,宏观层面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主要指国家作为能力主体在基础支撑与规划设计方面的总体能力;中观层面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以平台为支撑,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传播能力与中文泛传播能力;微观层面以一般个体的中文国际传播能力为切入口,涉及跨文化中文传播能力及媒介素养能力.

    中文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传播能力能力主体

    基于归纳思维和印证思维的课例研究

    魏宏聚辛晓玲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实践性教学理论是课例研究的核心价值诉求.归纳性课例研究和印证性课例研究为创生实践性教学理论提供了两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基于归纳思维的课例研究秉承"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通过"选取典型课例—定性为某种教学设计活动—归纳蕴含于典型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的基本路径,生成实践性教学理论;而基于印证思维的课例研究则强调,在通过课例印证已有教学设计标准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教学设计原理,形成实践性教学理论,其遵循"掌握教学设计标准—呈现课例并印证解释标准—总结归纳教学设计原理"的基本思路.无论是归纳性课例研究还是印证性课例研究,两者在反馈教学实践、提供技术性参照、彰显教师智慧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实践价值.

    课例研究归纳思维印证思维实践性教学理论

    农村学校生源分布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的下村学校表达

    董乔生邵泽斌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学校生源分布影响着农村学校布局与农村教育发展,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据.以下伏头学校为个案,采用深度访谈和GIS空间分析的方法进行的质性研究呈现出1952-2020年农村学校生源分布时空演化的动态格局.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观照下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农村学校生源分布在时间上波动显著,表现出1952年起步,1959年以来增长,1978年达到峰值,此后40年间逐步减少的演化过程;农村学校生源分布在空间上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化过程;教育政策导向的学校办学层次与师资力量的变化,经济结构、婚姻观念与教育观念转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开发和利用是农村学校生源分布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教育要有扎根性、生态性,与当地的人地关系相匹配;教育要有平衡性、协同性,与当地的人地关系相协调;教育要有主体性、制约性,与当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农村学校生源分布时空演化下伏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