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程民生

双月刊

1000-5242

xbskb@henu.edu.cn

0378-2860394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的学报之一。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延安文艺传播与"人民文学"范式建构研究及其意义

    卢美丹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文艺是"人民文学"建构的重要阶段,文艺政策、文艺传播、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共同建构作用呈现新的历史特征.较之延安文艺政策的宏观构架、文艺创作和批评相对专业的话语,文艺传播则显示了宽广的社会参与面、丰富多元的建构活动、动态而综合的建构效应,从而深刻影响"人民文学"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身份意识、文艺制度、经典认知等的发展,是我们探讨"人民文学"范式建构的重要视角.

    延安文艺文艺传播人民文学范式建构

    译者身份差异与清末民初翻译戏剧的文体多样性

    李向阳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的翻译戏剧,语言上文言、白话并存,文体上戏剧、小说兼具,呈现出戏剧转型期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史的角度看,先后登场的留学生/新剧家译者、通俗小说家译者、新文学家译者,因其不同的文化立场和思想观念,既赋予戏剧译本丰富多维的文学文化内涵,又在不同层面推进了域外戏剧的中国传播及接受,使翻译戏剧文体走出一条由规范到形变再到规范的独特演进道路.在以翻译戏剧为重要参照构建现代话剧文体的历程中,不同年代译者的身份差异,一方面折射出现代话剧在探索中生成的曲折步履,另一方面也为清末民初翻译戏剧的文体多样性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阐释视角.

    清末民初翻译戏剧文体演进译者身份

    从"占有"到"存在"——约翰·福尔斯早期作品的人本主义思想研究

    王丽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除了学界关注的存在主义主题,约翰·福尔斯小说创作批判了为金钱和娱乐疯狂的西方社会,反思资本主义工业理性对人造成的异化和扭曲并探讨其可能的解决途径.他认为"占有"而非"存在"掌控我们这个时代,而"占有"和"存在"者具有不同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虽然其早期作品《收藏家》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在面对自我、他人和世界时分别展示出对两种生存模式的不同倾向,但作家更加注重表现主人公由重"占有"走向重"存在"的挣扎与选择.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在小说结尾仍未达到绝对的"存在"状态,但他们最终放弃了狭隘的自我观、自由观,投身于积极的生活体验之中,实现了重"存在"的可能.

    占有存在人本主义

    格雷厄姆·格林《布赖顿棒糖》的"边界"书写

    李爽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雷厄姆·格林在其代表作《布赖顿棒糖》中构建了一个介于现代与原始的"边界"空间,从"边界"书写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呈现了格林对现代与原始的辩证性思考.格林以侦探叙事揭示现代世俗的真相与混乱,同时以惊悚叙事呈现原始恐惧的本真性,由此呈现出现代世俗与原始恐惧、本真与非本真之间的辩争,世俗正义与个体正义之间的伦理博弈又使原始本真陷入伦理困境.文本内部多重观念的辩争是作家在"危险的边界"保持独立思想的结果,这也是格林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布赖顿棒糖》现代世俗原始"危险的边界"

    华裔英文玄幻小说与中国神话叙事的互文、重塑及杂糅——以《月神之女》(Daughter of the Moon Goddess)为例

    张海燕徐敬宏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基于中国神话叙事的华裔英文玄幻小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以马来西亚新锐华裔作家苏琳恩·谭(Sue Lynn Tan)的玄幻小说《月神之女》(Daugh-ter of the Moon Goddess)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的互文、重塑、杂糅三个维度阐释该小说与中国古典神话叙事的互动.其中,互文性从女性神话、孝道文化、精神内核层面探讨;重塑性从人物塑造、神话术语表达、人物关系构建视角分析;杂糅性从叙事方式、身份构建与价值取向角度论述.研究揭示了中国神话叙事的内在张力及其文化异质元素在英文玄幻小说中的传播,为中国玄幻小说的创作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参照.

    华裔玄幻小说神话叙事互文重塑杂糅

    基于知识图谱的超语研究可视化分析

    许红花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语是近年来国际上多语研究领域出现的新课题.通过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对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从发展脉络、空间分布、热点主题、演进路径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图谱和数据分析发现,超语研究虽然只有十余年历史,但发展势头迅猛,经历了三个时期——奠基期、创新期和争鸣期,主要围绕超语教学、超语理论、超语社会文化和超语跨学科研究四个主题展开.目前超语研究方兴未艾,超语空间、超语意识、超语视角下的语言政策以及跨学科的超语研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空间,是未来超语研究的重心.

    超语超语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多元文化外语教育背景下加强中文融入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策略研究

    于泓珊张新生钟英华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四个地区实施不同的外语教育政策,中文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英格兰积极与中方合作推动中文成为外语教育主流语种之一;威尔士政府和孔子学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中小学中文教学项目;北爱尔兰孔子学院为中小学多元文化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苏格兰国家语言中心配置资源推进中文教学大范围进入中小学.英国倡导多元文化认同、重视伙伴关系、追求务实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为中文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顺应地区外语教育政策,凸显中文多元价值,充分激发多元主体能动性,构建中英合作新模式,针对地区差异性特色因势利导,开创中文融入英国国民教育体系新局面.

    英国多元文化国际中文教育

    论国际中文教师培养的"四维观"

    吴双吴应辉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际中文师资培养,供需脱节问题突出.这主要归因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同质化严重,多数高校缺乏明确的培养模式,导致"国内所教非国外所需"、"模糊培养,模糊就业"、国内闭门培养与国外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足、"出口转内销"等突出问题.为破解以上难题,培养单位需要进行一场"观念革命",不应迷信既有的规范和权威,而应重构培养理念,从世界各国对中文教师的需求出发,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精准对接对象国对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外向型培养方案,并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培养中落到实处.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师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培养

    主体论视域下的编辑学理论创新——基于《当代编辑学家学术思想研究》的思考

    周国清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辑学作为中国原创学科,历经40余年的理论探索与科学实践,已向纵深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编辑主体是编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学科发展初期的编辑主体研究主要聚焦于编辑实践主体,对促进编辑实践活动和编辑学学科发展具有现实指导和理论构建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对编辑活动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的探寻.随着编辑学研究的不断积累和逐步发展,学界意识到编辑理论主体对编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第一代编辑学家群体,为编辑学的建立、成长与成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编辑学研究、编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动力源泉.对编辑实践主体和理论主体的双重关注是未来编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刊2024年第2期组织刊发了"聚焦编辑主体研究"专题,本期推出"聚焦编辑主体研究"笔谈,旨在以编辑主体为视点进一步深化编辑学研究.

    中国编辑学学术体系的演进历史与未来进路论略

    陈暖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辑学作为中国原创学科,历经40余年的理论探索与科学实践,已向纵深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编辑主体是编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学科发展初期的编辑主体研究主要聚焦于编辑实践主体,对促进编辑实践活动和编辑学学科发展具有现实指导和理论构建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对编辑活动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的探寻.随着编辑学研究的不断积累和逐步发展,学界意识到编辑理论主体对编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第一代编辑学家群体,为编辑学的建立、成长与成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编辑学研究、编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动力源泉.对编辑实践主体和理论主体的双重关注是未来编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刊2024年第2期组织刊发了"聚焦编辑主体研究"专题,本期推出"聚焦编辑主体研究"笔谈,旨在以编辑主体为视点进一步深化编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