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明旭

季刊

1672-1101

xuebao@aust.edu.cn

0554-6668107

232001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理工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孙功李叙凤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和人民至上的历史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建设哲学意蕴

    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生产力概念的集成与创新

    王宏兴张雨婷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与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从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既关注生产力要素的全面性,又更加凸显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从结构来看,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系统的渗透与重塑,从而有力推进生产力系统的优化、耦合.从功能来看,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性跃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辩证统一.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就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成长壮大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唯物史观实践系统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

    冯凯
    15-2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包含以"现实的个人"为主体性的立足点、以实践为主体性的生成场域、以普遍交往为主体性的前提基础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等多重意蕴.从文化向度看,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体现为人们在文化建设实践中自主的独立性、自觉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对巩固文化主体性具有理论指示意义,即增强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自觉;顺应文化全球化的"铁的必然性",以守正创新的立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铸就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坚持人民至上的本体论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文化主体性多重意蕴文化向度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逻辑主义的批判——兼论数学哲学研究新途径的可能性

    徐晟程管月飞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逻辑主义的批判,既是其语言批判思想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也是其数学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批判包括三重维度:(1)重新明确数学本性,坚信数学既非关于抽象对象的知识体系,亦非以逻辑演绎为核心的科学,而是由一系列计算、推理等具体实践构成的技术;(2)重新审视命题建构论,主张数学命题不是在固定逻辑规则下形成的机械复制产物,相反,数学命题的建构遵循动态的语法规则,并在语言的实践中展现出无限的创造性;(3)重新评估证明方式,强调数学证明旨在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命题转换过程,而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最终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批判在解构数学逻辑主义的同时,也重构了数学哲学的论域,具体表现在维特根斯坦从日常语言分析的角度对数学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数学是一种语言游戏.理解数学,或者说参与数学语言游戏的前提是遵守语法规则.然而,语法规则并不是不言自明的绝对真理,而是通过共同体内的社会实践才具有意义,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共识.换言之,数学是一种规范化的、同时又受规则支配的实践活动.这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数学观念,还将数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网络中加以考察,从而开启了数学哲学研究新途径的可能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数学逻辑主义数学哲学命题建构数学证明

    "三农"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的六个维度

    叶良均张传文陶新珍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内容,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根本立场.在"三农"工作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具体表现为:厚植"爱农、重农、兴农"的"三农"情怀;践行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保持战略定力、秉承政策初衷;多元主体力量协同整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目标导向等六个维度.深入理解并确立"三农"工作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工作人民至上六个维度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探索与发展

    唐林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无论是训练数据集的跨域、多模态,还是大模型应用潜在的算法歧视,都给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带来了多维度的挑战,极大地限制了告知同意、目的限制等原则的现实价值.个人信息保护虽被纳入检察公益诉讼管辖范畴,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主体责任分散多元化等问题,需要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出回应.基于对大模型"幻觉"与多模态、跨域数据集的分析,个人信息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应在预防性规制和协作机制方面进行完善.具体的制度完善建议主要集中在建立跨行政区划检察案件管辖体系、"统-分"式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网、类案监督治理模式以及以公共安全为主体的事前预防模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大模型

    新媒介技术视角下元宇宙安全风险及其法律之治

    李俊强徐辉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元宇宙时代,媒介环境相较于尼尔·波兹曼所处的媒介时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现为虚实同构的"混合世界".当下,元宇宙正在以自身隐而不显的偏向对现有的社会制度造成着冲击,再现了技术发展关于风险、失范、治理的基本议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技治、人治、德治所存在的固有缺陷,法所具有的非个人化客观正义、形式化设定与自我指涉对于治理元宇宙的安全风险大有裨益.因此,为消解元宇宙发展所带来的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与道德安全等社会风险,避免元宇宙脱离人类的掌控,有必要依赖于法律对于元宇宙的治理.由此提出,元宇宙的法律之治不应跳出本体层面追求形而上学的超验主义,而是应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坚持"平台资本垄断监管"的善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底线逻辑,实现对元宇宙安全风险的规训与矫正,使其在法治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

    元宇宙新媒介技术安全风险尼尔·波兹曼法律之治数字空间

    从创意到激励:首饰设计保护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陈鹏玮杨翠琪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作权保护是首饰创意设计保护的重要途径,恰当的保护能够让"匠心独运"的创意在"经久不息"的激励中持续迸发.首饰设计著作权保护相较于外观设计、立体商标等保护更具优势.基于重点企业的数据调查和典型案例,探讨首饰设计著作权保护方式演进以及重叠保护的可能,发现包括首饰在内的实用艺术品与其他作品具有同样的独创性标准,并且著作权保护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不会产生冲突,因此首饰设计需要根据自身类型和企业战略需求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为强化著作权保护对首饰设计的推动力,提出需拥抱新质生产力,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融合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完善首饰设计与文创产业结合的新模式,妥善管控侵权风险.

    首饰设计著作权大数据文创NFT

    中西医学术语篇认知立场副词对比研究——基于SCI论文的语料库分析

    康勇祖乐夏云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建的中、西医学术英语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外学者在三类认知立场副词及其子类上的使用频率,并深入探讨三个不同类别的单个认知立场副词的使用情况,揭示中外学者在使用认知立场副词表达学术立场时的异同.研究发现,中外学者认知立场副词的使用类型总体相似,但中国学者的使用频数总体上多于外国学者,且差异显著.在认知立场副词的子类中,相较于外国学者,中国学者较少使用可能性副词和不确定频率副词,较多使用在言据性副词、不确定程度副词和确定性副词.此外,中国学者在某些特定副词的选择上表现出使用偏好,且个别确定性副词的使用存在语体适用性问题.通过对比分析,还指出了中国学者在词汇搭配和语用意识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

    认知立场副词语料库学术英语中医西医

    "中国中心观":一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破与立

    王静静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柯文提出"中国中心观",用"以中国为中心"的方法,从中国历史语境出发,研究中国现代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这一观点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但深究其内在构造,"中国中心观"在突破"西方中心论"中的"冲击-回应""传统与近代""帝国主义"这三种模式时,却没能排除其先天的西方研究立场,在讨论中显示出其视野的限定性.因此,"中国中心观"更多地应被视为一种进行中的方法论,而非结论.

    柯文中国中心观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