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王清连

月刊

1673-6060

xbskban@163.com

0373-3693077

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n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查看更多>>《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科技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为CN41-1382/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3-6060。主要刊登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德育、文学、艺术以及理论研究、高等职教、农村职教、教育与经济、职业指导、比较职教、教育管理、课程研究、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未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职教管理及研究部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广大师生。学报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新闻出版的有关方针政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以“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报道科学技术先进成果,传播科技文化信息,探讨交流学术思想,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办刊宗旨,发挥教学、科研的阵地和窗口作用,努力把提升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主动精神的唯物史观理解——从实践经验到制度规范

    王程崔小庆
    1-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奋斗过程中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唯物史观视野里,历史主动精神特别强调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而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制度规范基础性材料的历史经验,亦包含着以人的实践为依据的客观事实,从中提炼出的规律和规范,消除了资产阶级社会抽象的观念的虚伪性,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性。在此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总结出的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是对具体历史情境中社会实践的真实提炼,达成了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一致,实现了社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辩证统一。党的制度规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党领导人民践行规律的主体性创造,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性呈现。

    历史主动精神唯物史观发展规律制度规范

    明确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问题——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陈兴山杨文文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5月毛泽东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在会上作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强调"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是文艺的中心问题,阐明"了解人熟悉人"是文艺的"第一位的工作",提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这些文艺的立场、原则、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新时代新征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隽永意义,对其文艺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文艺创新精神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现实逻辑和成功经验

    胡长生吴重瑞
    16-2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百年来,从鸦片战争时期的被动接受到党成立以来的主动求变,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个大局",深刻把握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曲折艰辛的探索也是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踔厉奋发新征程,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历史主动

    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主要机制及实现路径

    谭竹希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的分配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主自觉的劳动形态,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和精神富裕的重要载体,对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上考察,包括物质财富的供给机制、精神财富的创生机制、志愿服务的分享机制;从实现路径上分析,要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构建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探索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创新模式、完善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激励机制、夯实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条件基础等以保障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机制运行,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德实践。

    志愿服务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吴国庆李萌萌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研究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异质性。据此,应助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

    农村人力资本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研究

    姚旭兵邓晓霞
    41-4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门槛模型,利用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农村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且随着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及财政支农支出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金融发展及对外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产业结构升级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绝大多数省份的农村人力资本已跨越第二门槛值,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领域的投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平均质量,同时通过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进程,还应采取措施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负面影响。

    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人力资本门槛效应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戚莹马成文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城乡融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利用安徽省市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安徽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城乡融合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区域非均衡性较为明显;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本地城乡融合水平提升,而且对周边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效应受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据此,应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驱动策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城乡融合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

    合同成立中的目的意思与目的解释论要

    孙靖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取从法律行为到意思表示到目的意思的层次递进的分析方法,可以判定合同成立的唯一要件是意思表示达成一致,而意思表示的要件是表示行为和目的意思。国际立法以及国内实证法表明,意思表示中的 目的意思即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是当事人、标的和数量三项。由于意思均需借助行为得以表达,也只有客观展现出的表示行为才存在法律上的规范意义,故意思表示解释原则上应采取表示主义为主、意思主义为辅的二元模式。与历史解释相配合,目的解释可以从过去到现实两个层面实现对立法者的主观意图和立法的客观含义的探求。与此类似,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解释同样应以规范目的为解释目标,从文义解释出发,将目的解释作为归宿,以"客观理性第三人通常的理解"为视角,探求文字和行为所展现出的当事人的规范合意,并据此判断合同是否成立。

    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合同成立要件解释

    论刘震云对古典小说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陈紫鑫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震云近期的文学创作践行了一种立足民间、贯通中西又赓续传统的写作路径。刘震云融通古典小说技法,借世情小说的笔法勾勒现代生活,于嘻笑与荒诞之中展现几代人难以化解、表达的精神顽疾。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立场,融合古典与现代创作技巧,利用现代西方小说技巧设置叙事陷阱以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将文本引入双重时空。立足民间,精准地把握当代人精神病症的"气息",并将其具象化为 日常生活进行表达,展现中国民间生活哲学。通过赓续传统小说笔法,刘震云实现创作的自我"超克",亦为当下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思路。

    刘震云古典小说创造性转化

    从颠覆走向新生:《上帝鸟》狂欢的双重性解读

    李慧娟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帝鸟》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詹姆斯·麦克布莱德的小说,以一个黑人男孩的视角重述了美国历史上废奴活动家约翰·布朗的起义故事。基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作品的狂欢双重性进行解读,即狂欢情节的加冕与脱冕、狂欢形象的伪装与 自我、狂欢语言的赞美与贬损、狂欢意义的死亡与新生,展现了美国内战前夕黑人面临的异化与觉醒,揭示了其在奴隶制背景下的束缚和对自由的追寻。通过重新审视历史,它以一种颠覆性、反叛性的精神打破既有的秩序规则,唤起对人性光辉、社会正义和废奴事业的尊重,使个人与社会得以焕发新生。

    《上帝鸟》狂欢化双重性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