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王清连

月刊

1673-6060

xbskban@163.com

0373-3693077

453003

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n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查看更多>>《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科技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为CN41-1382/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3-6060。主要刊登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德育、文学、艺术以及理论研究、高等职教、农村职教、教育与经济、职业指导、比较职教、教育管理、课程研究、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未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职教管理及研究部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广大师生。学报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新闻出版的有关方针政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以“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报道科学技术先进成果,传播科技文化信息,探讨交流学术思想,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办刊宗旨,发挥教学、科研的阵地和窗口作用,努力把提升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渊源、历史脉络与现实引领

    莫天荣邹懿蝶
    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整体性推进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积蓄了力量。要以系统观溯源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明确其中蕴含的思想基础、政治导向、文化根基、生态效应等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理论渊源。以历史观厘清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在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探索、曲折发展、深刻转型和纵深推进中知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趋势。以发展观展望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引领,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上把握青年主体思维特质,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育人效果,在健全思政教育制度机制的基础上筑牢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根基,为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最新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渊源历史脉络现实引领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陈仕伟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就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真正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关键在于如何具体地实现"相统一",并有效规避只讲政治而不讲学理和只讲学理而不讲政治两种错误倾向。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并践行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统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上努力实现学术政治和政治学术的辩证统一。同时,学校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方面要努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大思政"理念方面要努力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政治性学理性高校思政课教学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应用策略

    贺永惠王清华何松林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思政理念下,深入挖掘学科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学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过程中还存在学科课程思政改革的宽度与思政元素挖掘的精度不够、学科课程思政育人的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难以建立、学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高、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尚待建构等问题。在挖掘学科课程思政元素时应从元素属性中积极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目标,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又红又专";从教学环节中多角度深挖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中拓展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力促课程思政教育的"水乳交融";从教学策略中反思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实施路径,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不拘一格"。通过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应用相辅相成、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德育教育、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载体、创新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等提升学科课程思政元素的应用效能。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农"情怀动物营养

    论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申家龙李冉杨慧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是个体一生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需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自理是指幼儿能够主动地以规范的行为、独立选择并应用正确的方式与方法实施日常生活事项以及料理相关事物并获得相应的技能与经验。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可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高幼儿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做事的潜能,重视家庭教育的主阵地,重视幼儿技能与经验的获得,重视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通过家庭、幼儿园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家长育儿能力、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来推进幼儿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幼儿生活自理日常生活

    基于实践的幼小衔接目标设置合理性反思

    任仕君彭丹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幼小衔接目标设置的合理性进行理论反思,发现当下幼小衔接目标设置的问题主要有身心准备目标的设置对幼儿心理维度的重视不够,生活准备目标的设置超出幼儿的一般发展水平,社会准备目标的设定没有充分重视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习准备目标的设定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不够清晰。为此,需要重视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心理状态上的柔和过渡,以幼儿的一般发展水平为标准设定生活准备目标,重视培养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创设多种途径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目标设置理论反思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防范困境与实践进路

    谢婷婷程勇杰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是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交锋和与西方敌对势力争夺青年一代的重要场所。在场域理论视角下,针对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场域壁垒下的治理角色转化、资本制约下的治理权力更迭和惯习固化下的治理手段改变等危机风险,高校需在初始传播阶段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构建动因性应对机制;在爆发扩散阶段强化精准研判控制局势,构建资源性保障机制;在逐渐消退阶段加强社会各界沟通协作,构建进路性导引机制。

    场域理论融媒体网络舆情高校治理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王冉
    50-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还需响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教育目标。通过对能力本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的分析发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的能力本位教育虽然起源于职业培训,但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校应在由专业基础能力、学生与自我的互动能力、学生与工具的互动能力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互动能力构成的高校学生核心能力框架基础上,通过制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精准学习目标、构建与学习目标相映射的全面性课程体系、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估机制等途径提升高校学生核心能力。

    能力本位高等教育核心能力能力评估新质生产力

    新乡先进群体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王伟瑜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内容。将新乡先进群体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克服"躺平""摆烂""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观念和不良思潮。但在融入过程中依旧面临学生对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存在认知局限、高校思政课堂缺乏深度整合、多元复杂环境影响传播等诸多挑战。因此,需从重视教师队伍,提供融入保障;注重课程设计,丰富融入模式;整合资源优势,提升融入质量三个维度,探索新乡先进群体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奉献精神

    青年发展型城市背景下大学生的地方感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宁波的实证考察

    王蔚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背景下,从城市媒体使用、城市活动参与、城市形象感知维度,考察大学生城市地方感的生成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浙江宁波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城市新媒体使用、参与城市文化活动,以及对城市人居环境形象和政府行政形象的感知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城市地方感。未来应重视城市新媒体传播、文化活动开展、城市人居环境和政府行政形象在城市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践提供新思路。

    青年发展型城市城市传播地方感地方认同

    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基于心理安全感和教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余璐郑沄雷静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幼儿心理安全感和父母教养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量表、学前儿童困难与长处问卷、幼儿心理安全感量表和幼儿父母教养效能感量表对重庆市355名幼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问题行为在父母学历和家庭结构中差异显著,幼儿心理安全感在家庭结构中差异显著和父母教养效能感在填表人上差异显著;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幼儿问题行为、幼儿心理安全感和父母教养效能感两两显著相关;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幼儿问题行为;幼儿心理安全感、父母教养效能感在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幼儿问题行为、幼儿心理安全感和父母教养效能感:幼儿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提高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激发父母教养效能感和重视幼儿心理安全感发展可以减少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

    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幼儿问题行为心理安全感父母教养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