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吴家庆

双月刊

1000-2529

scasci@126.com

0731-88872209 88872471

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合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构建:一个数字叙事学的视角

    刘涛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一种新兴的新闻形式、观念与实践,融合新闻如何讲故事,成为亟待突破的叙事学命题.相较于传统新闻叙事,融合新闻的融合性、数据性、互动性等特征,从根本上挑战甚至颠覆了经典叙事学所依赖的结构主义原则.融合新闻叙事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其核心论题是媒介性何以嵌入叙事性,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事实呈现景观及现实建构模式.唯有以数字叙事学为理论视角,立足数字媒介技术的叙事可供性,从叙事理论、叙事语言、叙事实践三个维度出发,系统探讨融合新闻的语义系统及其打开的故事世界,才能完整地勾勒融合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以数字叙事为基础的叙事理论体系、以融合性为观照对象的叙事语言体系、以修辞叙事为目标的叙事实践体系.

    融合新闻数字叙事叙事可供性叙事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诉求体系阐释

    袁明旭袁爱华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重要的价值目标,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以更好地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价值引领力.这些价值诉求主要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育人、文化强国和文化为民,它们形成一个逻辑自洽、互相促进、科学的价值目标体系.其中,文化认同是巩固各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精神基础,为价值诉求的实现凝聚价值共识、提供广泛的民意支撑和团结的向心力、感召力;文化自信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精神基础,为价值诉求的实现提供根本的支撑力量和内源性动力;文化创新提供引领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价值诉求体系的战略支撑;文化育人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育高素养的文化主体为价值诉求体系提供主体力量;文化强国是民族复兴和文明崛起的重要标志,为价值诉求体系提供持续的十足后劲;文化为民是最终的价值旨归,又能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价值诉求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价值诉求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育人文化强国文化为民

    金融大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异常波动的溢出效应——以美国为例

    汤凌霄许涛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0-2020年60个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的季度数据,研究金融大国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异常波动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剧将导致其他国家发生资本骤停和回撤概率增大;该结果在控制时间趋势项、更换估计模型、替换被解释变量以及滞后解释变量之后依旧稳健;进一步研究显示,各国与美国的政治关联缓解了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而与美国的贸易关联则扩大了该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发达经济体以及汇率制度更浮动、资本账户更开放、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国家的资本异常波动影响更显著.这些研究结论对金融大国兼顾他国利益并提升自身货币政策透明度,其他国家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增强应对大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溢出的能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跨境资本流动资本异常波动溢出效应

    发展中大国"先富带后富"效应的计量评价——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

    罗富政程抗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代表性发展中大国,具有典型区域二元结构特征,强化"先富带后富"效应对于推动二元区域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引入空间地理权重矩阵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量评价省际"先富带后富"效应并检验地理距离衰减规律.研究发现:我国存在显著的省际"先富带后富"效应,先富省份人均实际GDP每提升1个单位能带动后富省份人均GDP提高0.189 9个单位,稳健性检验和反事实检验后依然成立."先富带后富"效应符合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形成平滑式和跳跃式两种类型且存在地理阈值差异.先富省份之间存在正外部性的发展带动效应;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区域性增长极具备"先富带后富"效应,且中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

    "先富带后富"效应发展中大国地理距离衰减规律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概念分析

    郭元林闫楚弼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它源于日常语言,具有模糊性,因而出现了有关它的语义争论.在本体论意义上,劳动可以分为质能劳动和信息劳动.质能劳动作用于质能,直接体现为体力劳动和物质劳动,改造质能圈,形成世界1.信息劳动作用于信息,直接体现为脑力劳动和精神劳动,创造信息圈,形成世界3;在信息圈,信息可以被复制、共享、增殖、累积、创生,不遵循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圈的迅速发展,增大了信息奴役的风险,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重视对信息奴役的研究、分析和批判.

    劳动质能圈信息圈人工智能时代

    分配正义的儒家方案:荀子基于道德的分配正义理论评议

    陈晨捷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配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儒家也不例外.相较而言,儒家分配正义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以德性修养参与分配,而荀子则将这一制度化构想发展至巅峰,构建了一个融道德修养、政治层级分布与益品分配于一体的差等分配体系,道德(礼义)在其中作为主要的分配要素决定人在等级秩序中的位次及权益.荀子视此为"至平"的分配方案,原因在于:所有人在道德基础上是平等的且道德修养完全取决于"心"的抉择,因而机会均等,从而能够突破丛林社会以蛮力定尊卑与传统社会以血缘、出身决定等级地位的弊端.其理论优势包括:差等秩序能够有效克服"好逸恶劳"的性恶趋向,使物质生产与人的欲望相持而长;职位向所有人开放并关照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权力被滥用的风险,等等.当然,在现代视域下,其不足也所在多有,比如道德水准的难以衡量、道德状况与其社会效应之间的脱节、道德发用上"爱有等差"对社会公平的冲击、在"正义的实现"上对资源的补偿性配置的匮乏、政治职位稀缺性对全民道德化的制约以及事实上形成的对道德及价值多元论的压制与否定等.

    分配正义荀子礼义差等秩序

    重申道德启蒙 推进制度启蒙——现代性问题视域下的启蒙反思

    刘月岭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问题主要是现代社会的权力、资本、信仰、科技等理性化成果被非理性使用导致的.对现代性问题的剖析与应对,应当到开创了现代社会并以理性为核心理念的启蒙中寻找原因与对策.现代性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与启蒙思想没有强调道德启蒙、启蒙实践没有建构正义与理性的制度有着密切关联.重申道德启蒙以弥补启蒙思想之不足、推进制度启蒙以消除启蒙实践之缺陷,是现代性问题视域下启蒙反思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解决与防范现代性问题的思想基础与实践路径.

    道德启蒙制度启蒙现代性问题启蒙反思

    我国破产程序中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研究

    欧福永张霄骁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破产数据资产具有全球性、敏感性和跨境破产导致数据集中的特点,应当对破产程序中的数据跨境流动进行规制.我国简单而分散的规制方式不利于推进破产程序和保障数据安全.我国现有破产程序中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制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包括多重目标之间的冲突未协调、可跨境交易数据资产确定难、数据资产跨境交易条件规制不足、救济模式不能适应破产情境和跨境破产数据共享机制缺失.我国应根据国情,完善破产程序中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制,以数据安全保障与破产程序相协调和多层次、多角度规制为基础,增强破产法律和非破产法律规制的一致性和协同性;明确破产中可跨境交易数据资产的范围;完善数据跨境交易的多重规制;完善违反数据保护义务行为的救济模式;积极构建跨境破产程序中的数据共享机制.

    破产数据资产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安全

    刑法中预期财产性利益研究

    万志鹏刘涛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营商环境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亟待在法秩序层面加强对民营企业预期利益的保护.在刑法全面保护财产性利益的当下,预期利益是否值得刑法保护,取决于刑法中财产性利益范围的界定,即预期利益是否属于财产性利益.以确定性、物理管理可能性、权利确证性为由否定预期利益属于财产性利益的观点,存在较多缺陷.相反,肯定预期利益属于财产性利益具有较为充分的法规范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作为财产性利益的预期利益,需要具备预见性、稳健性、经济性和有限性特征,排除异常的、随机的、感情的、机会的、扩大的预期利益.

    财产性利益预期利益刑法

    黄爵滋与燕行使臣的不遇之遇及其文学影响

    吴正岚黄逸欣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燕行使臣与中国士人之间交往方式与思想依据的独特性,是中朝文化交流中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清代名臣黄爵滋十多年不在京城,却长时期为朝鲜使臣所向慕,这为分析中朝士人之间的不遇之遇及其文学影响提供了基础.在京期间,黄爵滋曾至少与六批朝鲜使臣交游往还;黄爵滋离开京城之后,又委托自己的朋友张炳英和儿子黄秩林接待使臣.黄爵滋在文论上以"诗心"绾合"江山"与"鬼神",这一观点是在中朝士人的密切互动中逐步成熟的;黄爵滋不在都、不得讯、归道山等否定性情境触发使臣的"不遇"书写,深化了燕行文学的情感维度.

    燕行使臣黄爵滋不遇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