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杨春明

双月刊

1000-2537

xbz@hunnu.edu.cn

0731-88872473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师范大学内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理科教师及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发展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

    姜雨王亚平程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发展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推动作用.测度资源型城市 2011-2021 年数字化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资源型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大致呈现平稳上升和快速增长两个阶段,城市经济韧性呈先减少后提升的"U"型上升趋势,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经济韧性存在差距;(2)数字化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视角下该影响作用仍然显著;(3)数字化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是成长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对衰退型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从发展政策向产业数字化方向倾斜、避免同质化和资源过度投入、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数字化发展建议.

    数字化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

    基于夜光遥感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宋水红王秀丽李恒凯聂圣东...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大力支持原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针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研究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TNL指数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综合运用NICH指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 2011-2020 年的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全区县域经济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增长的极化现象明显;(2)全区县域经济重心移动趋势为东北—西北—西南,西、北部经济发展快于东、南部地区;(3)全区经济总体空间关联性较弱,存在"连片贫困"地区,经济热点区主要聚集分布在区域东南部;(4)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市场购买力和道路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将为推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经济振兴、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苏区振兴夜间灯光数据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湖南文旅融合发展的韧性测度与空间分异

    胡强盛杨佩鸿贺小荣
    20-2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复杂动态过程.面临公共卫生事件与自然灾害的扰动与胁迫,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的系统韧性意义重大.从韧性理论视角出发,基于"韧性动力—韧性路径—韧性目标"的思路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韧性评价体系.选择湖南省为案例研究地,对 2015-2020 年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文旅融合发展韧性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发展不均衡,由东向西递减,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湖南省各地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韧性动力、韧性路径、韧性目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驱动维度是区域文旅融合韧性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文旅融合区域韧性空间分异湖南

    区域电力饱和负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肖莉恒毛弋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饱和负荷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密切相关,预测饱和负荷值的大小和出现的时间节点及其空间分布有利于规划该地区的最优目标网架.本文采用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建模预测,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按照其发展的程度划分为高级区、中级区和初级区3 种区域,建立各自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饱和负荷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指导各级区域的目标网架规划,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电力系统饱和电力负荷预测网格化区域饱和

    湖南省红色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罗婉琳于佳甜王世鹏卞荷雨...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旅游网站与短视频指标数据构建评价体系,运用位序—规模、核密度、类型划分等方法来剖析湖南省红色经典景区综合网络关注度的等级类型、空间差异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位序—规模法则看,整体为非均衡结构,其中高位序景区发育水平高且具显著优势,而中、低位序景区发育不足且具层次性.(2)从空间分异格局看,高关注景区集中分布于长沙与湘潭,且以岳麓山和毛泽东故居为核心形成了较密集的高值集聚区;从子系统看,搜索引擎、旅游网站与短视频子系统与整体类似,而社交媒体子系统相差较大.(3)从空间集聚状态看,综合系统中的高、低水平区呈显著集聚态势,而中等区则趋于随机分布;从子系统看,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短视频子系统与整体相比差异较大,旅游网站子系统相似.(4)从类型划分看,高品质景区的关注度与其基础实力的匹配性较差,中等品质区的关注度整体较低;低品质区有"高关注"与"低关注"两种类型.从贡献度看,搜索引擎对景区网络宣传效果的贡献率较高,社交媒体与旅游网站的推广成效较弱,短视频仅对高、低关注型景区的贡献较大.(5)从虚实对比看,隶属长沙的红色景区在虚拟网络和实体空间中均具领先优势,其中虚拟关注度在长沙和湘潭形成了"一主一副"的两处高值区,而实体关注高水平区仅在长沙集聚分布.(6)从影响因素看,主要因子为景区基础实力、区域教育水平与网络化普及程度,次要因子为地区经济实力、交通优势度以及红色资源禀赋,一般作用因子有城市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以及人口规模等.

    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景区类型虚实对比宣传营销空间差异

    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

    王凯杨媛王巧尹建军...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0-2019 年面板数据,以大别山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机理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探析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性,并运用Tobit模型以厘清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二者发展水平的势差有所扩大;(2)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高趋势,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中级协调的演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异变化较小;(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宏观调控、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对于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影响因素大别山区

    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耦合协调测度及时空演化

    杨昀蒋笑影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2-2021 年大运河文化带沿线 35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其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运用自然断点法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文化产业略低于旅游产业,各城市发展不均衡;沿线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城市处于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基本形成"南北热、中间冷"的空间格局,并呈现由边缘向中间地区递减的趋势;时空关联分析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特征,各地区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弱,无明显的空间邻近性与依赖性,尚未充分发挥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据此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耦合协调时空演化

    长沙市建成区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格局及人口关联性研究

    徐子淇朱佩娟黄秋菊谢雨欣...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分析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联性,可为构建适宜儿童需求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沙市建成区为例,采用POI及社区人口数据,从密度和分布方向两个方面探讨设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通过多维度分析框架揭示设施与人口分布的关联性.主要结论:(1)儿童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的区域,呈现"中心高、边缘低,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点,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高度吻合,形成"T"字形格局.(2)各类设施与人口分布均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其中教育成长类设施集聚度最高,安全健康类次之,休闲游憩类最低.不同尺度空间分析显示,教育成长类设施的峰值距离最大,安全健康类最小.(3)儿童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区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邻近特征,设施布局对周边住宅区的空间布局具有引导作用,尤其是教育成长类设施最靠近住宅区,而住宅区更多地靠近休闲游憩类设施.(4)不同类别设施在区域内的可达性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高低可达性值错落分布,教育成长类设施的可达性最高且分布均匀,休闲游憩类设施可达性最低且呈现从中心到外围递减的结构.(5)设施分布的空间不平等显著,基尼系数均超过 0.5,其中安全健康类设施的不均衡性最高,教育成长类设施相对最为均衡.

    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格局人口关联性长沙市

    长沙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

    张喜铭钟洋黄福卫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沙市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重要的节点城市、特大城市,研究其主城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未来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长沙市主城区 2000,2005,2010,2015 及 2020 年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Markov预测模型及GeoSOS-FLUS模型等研究方法,对长沙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多情景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从扩展强度指数来看,长沙市主城在 2000-2020 年这 20 年间的扩展强度和扩展速率并不稳定;(2)从土地利用动态度角度来看,草地和不透水地块的年均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扩张最剧烈,农田较为缓和,但受面积差异影响,农田的扩张表现要明显快于草地;(3)从景观格局指数的角度来看,长沙市主城区在建设过程中,以森林和自然水体被侵蚀为代价使不透水地块得到飞速发展,同时森林用地正在缓慢恢复;(4)GeoSOS-FLUS多情景模拟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长沙市主城区的未来城镇用地扩张情况,综合自然发展型、经济增长型和生态保护型3 种情景来看,农田和不透水地块呈现出围绕着自然水体进行扩张的趋势,在没有自然水体的区域,这两类用地的扩张趋势不明显.由于主城区中心区域的不透水地块和农田已经接近饱和,所以在未来以向具有较多森林的东部和东北部扩张为主要趋势.

    土地利用格局GeoSOS-FLUS模型情景模拟长沙市

    破损山体不同复绿工程模式下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以焦作市缝山公园为例

    金中昊李喆张冬冬宁立波...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资料收集、植物群落及地境调查和理论分析,选取植物丰富度指数、盖度、土壤pH值、林地内外温湿度差、花色多样性指数等 20 个评价指标,运用基于组合权重的TOPSIS法对焦作市缝山公园内不同复绿模式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生态修复效果较好,台阶复绿模式和挂网喷播复绿模式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等级为良好,鱼鳞坑复绿模式的评价等级为中等,说明不同的生态修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立地环境,科学的生态修复工程模式可以重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TOPSIS复绿工程模式破损山体